王青玲 王曉蘭 葉偉娟 黃鳳如 朱利梅
【摘要】 目的 探討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在婦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改善術后攜帶引流管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方法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0例婦科術后攜帶引流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就診時間分組,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對照組接受常規引流管護理干預,實驗組接受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干預,對比分析2組患者的導管感染率、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出院后患者滿意度等數據。結果 實驗組導管感染率和非計劃拔管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實驗組4例非計劃拔管患者中,2例由于導管感染提前拔管,2例由于患者活動不慎導致引流管脫出;對照組17例非計劃拔管患者中,12例由于導管感染提前拔管,4例由于患者活動不慎導致引流管脫出,1例因患者負性情緒自行拔除。實驗組平均每日下床活動時間長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實驗組滿意度分數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能夠有效降低婦科手術患者引流管感染的風險,利于患者下床活動并能增加活動時長,促進患者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提升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不僅使患者本人、家庭受益,還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效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婦科手術;引流管;新型病服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6-0086-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13.1
病員服是住院患者的一種標識,也是避免外來細菌帶入病房的統一服裝。引流袋是用于體腔術后體外引流和收集體液的醫療用品。患者下床移動時需要用手提著引流袋,十分麻煩,且外露的引流袋容易導致牽拉或脫管的危險發生,威脅病患的生命健康[1]。婦科引流中使用的導流管直徑較小,對患者的傷害較低,疼痛不明顯,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出現引流管脫落、引流液逆行引起的感染。婦科手術患者常在術后放置多根引流管。這類患者往往由于不方便固定引流而不愿下床活動,導致胃腸功能失調、發生褥瘡、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形成、運動耐力降低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本研究選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400例婦科術后攜帶引流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在婦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0例婦科術后攜帶引流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接受治療時間分為2組。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常規引流管護理干預;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接受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干預。實驗組患者年齡29~69歲,平均(47.5±5.6)歲;異位妊娠單側輸卵管切除術58例,子宮肌瘤剔除術62例,卵巢囊腫剔除術32例,惡性腫瘤根治術4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28~72歲,平均(48.1±6.8)歲;異位妊娠單側輸卵管切除術53例,子宮肌瘤剔除術64例,卵巢囊腫剔除術37例,惡性腫瘤根治術46例。2組患者基線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于深圳市人民醫院婦科接受治療并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且術后留置引流管;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循環系統障礙等全身性疾病者;術前合并未受控制的感染者;合并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接受干預和數據收集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引流管護理。對引流管進行適當固定,避免引流管發生滑脫和脫落;引流管口日常需要使用碘伏棉球在引流管切口處換藥,以預防炎癥感染和疼痛;需每日觀察引流管內引流液顏色和引流管數量并記錄;若引流管色澤為淡血性或淡黃色,則提示為正常引流色澤;若引流顏色為血性且數量較多,則提示有腹腔內出血可能,需輸血或止血,必要時需二次手術。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模式基礎上,接受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干預。該種鈕扣式可掛引流袋的病服,包括病服主體、引流袋布和2個袖子,2個袖子分別連接于病服主體的左右兩側,病服主體的上端設置有領口。病服主體的前側面分為左右兩側,通過鈕扣連接。病服主體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開口,2個袖子與開口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二開口,通過拉鏈將第一開口的兩邊和第二開口的兩邊連接。拉鏈可以從袖口部直接拉到病服主體下部。病服主體的前側面下部設置有4個第一連接件,其中2個第一連接件上下相對設置,2個第一連接件左右相對設置,4個第一連接件形成了不連通的矩形。引流袋布連接于病服的前側面,引流袋布與4個第一連接件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4個第二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可拆卸安裝在病服的前側面上。在病服主體的前側面還設置有開口縫,橫向設置開口,開口縫的長度略大于引流袋的寬度,開口縫用于供引流袋穿過。該引流袋布通過第二連接件與第一連接件安裝到病服的前側面,引流袋布與病服形成了1個方形袋,此方形袋用于放置引流袋。如圖1、圖2所示。在不需要放置引流袋的時候(比如患者躺在病床時),可以將引流袋布拆出,將引流袋放置到外部,提升患者的舒適感。當患者需要下床時,將引流袋布安裝到病服的前側面,用來放置引流袋,方便患者行動。
上述不同護理模式干預均從術后插管當日開始,至計劃拔管或因不可抗因素非計劃拔管當日結束。拔引流管由取得專業資格證書的醫生操作。
1.3 觀察指標
統計2組患者的導管感染率、非計劃拔管率、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出院后患者滿意度等數據。導管感染是指引流管留置期間或拔管后48 h內發生的菌血癥,伴有>38 ℃的發熱、寒戰或低血壓等感染性臨床表現,排除導管以外的其他明顯感染源,實驗室檢查從導管段和外周血(或腹腔)培養出相同種類且藥敏結果相同的致病菌[3]。非計劃拔管是指因感染、脫出、患者自行拔除或其他非常規因素導致引流管在計劃拔除時間前就離開引流腔。下床活動時間指引流管留置期間患者每日下床的平均時間,以小時計。住院時間記錄患者從手術當日到出院的平均時間。滿意度評價以患者依據自我體驗來評定,以“自我感覺外觀改善”“引流袋放置安全、舒適”“具有下床活動意愿”為標準,評分范圍0~10分,0分為極不滿意,10分為非常滿意,5分及以上定義為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通過EXCEL表記錄,導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驗證數據正態分布性后,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導管感染、非計劃拔管情況比較
實驗組導管感染率和非計劃拔管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實驗組4例非計劃拔管患者中,2例由于導管感染提前拔管,2例由于患者活動不慎導致引流管脫出。對照組17例非計劃拔管患者中,12例由于導管感染提前拔管,4例由于患者活動不慎導致引流管脫出,1例因患者負性情緒自行拔除。
2.2 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平均每日下床活動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滿意度比較
出院時,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實驗組滿意度分數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留置引流管患者下床時,多手提引流袋或將引流袋掛在衣服上,往往導致位置高于引流管切口,使引流液倒流回腹腔。目前婦科引流中使用的導流管直徑較小,對患者的傷害較低,疼痛不明顯,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出現引流管脫落、引流液逆行引起的感染。在臨床上,放置多根引流導管的患者往往由于不方便固定引流而不愿下床活動,導致胃腸功能失調、發生褥瘡、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形成、運動耐力降低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如果有多個引流袋,患者可能因害怕引流管的移位和脫出而增加心理負擔,或者因多個引流袋對外觀的影響而減少活動。因此,在下床運動時,正確固定多個引流管袋是十分必要的[4]。
目前尚未見國外關于多個引流袋的固定方法,國內也只局限于床邊固定,未見關于下床運動時多個引流袋固定器的文獻[5]。多個引流袋的患者,引流袋的位置比較復雜,易引起牽引[6]。有報道指出,對于多個引流袋的固定裝置,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標示出不同的引流袋,但上述固定裝置均為鋼材結構,不易搬運,只限在床邊使用,對下床活動的患者有很大的影響[7]。婦科患者一般會有腹膜腔和多漿膜腔積液,在早期或治療后身體狀態良好,可以下床活動[8],但下床時需要注意多個引流袋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是該類患者現階段術后護理的重點和難點[9]。病員服是住院患者的一種標識,也是病房的統一服裝。若能通過病員服將多個引流袋進行固定,不會增加患者的額外負擔,還能有效解決婦科患者引流管的護理問題[10]。鈕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應用于實驗組患者,能夠有效降低引流導管感染率以及非計劃拔管率,提示鈕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可以對引流管袋進行保護,減少引流袋與外界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還可以對引流袋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通過對引流管袋的良好固定,安撫患者情緒,增加依從性,可能是降低非計劃拔管率的重要原因,也是患者滿意度更高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紐扣式可掛引流袋病服能夠有效降低婦科手術患者引流管感染的風險,利于患者下床活動并能增加活動時長,促進患者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提升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不僅使患者本人、家庭受益,還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效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雪芳,陳亞紅.雙環固定貼在多功能腹腔引流管固定中的設計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33):2569-2600.
[2] BAGHERNEZHAD D,SIAVASHI M,NAKHAEE A.Optimal scenario design of steam-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with temperature and rate control[J].Energy,2019,166(Suppl C):610-623.
[3]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32-336.
[4] TENNY S O,THORELL W E.Suction forces generated by passive bile bag drainage on a model of post-subdural hematoma evacuation[J].Acta Neurochirurgica(Wein),2018,160(7):1305-1309.
[5] YIN X,YAN L,YANG M,et al.Bilateral costotransverse and local continuous chemotherapy approach for debridement,fixation,and fusion of contiguous multisegmental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a retrospective study[J].Medicine(Baltimore),2018,97(41):e12752.
[6] 朱燕英,王琳,張財香,等.“三明治”聯合高舉平臺法在傷口負壓引流管固定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2):1114-1115.
[7] 趙楊秋,曹雪晴.經皮肝穿膽道引流患者引流管固定帶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21,30(6):617-620.
[8] 李想.自制系帶固定器在肢體骨折術后切口周圍全紗帶覆蓋時引流管二次固定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18):1401-1405.
[9] LOPES A,ANDRADE A,SILVA I,et al.Brain abscess following halo fixation for the cervical spine[J].World Neurosurgery,2017(104):1047.
[10] MISGELD B J E,ELIXMANN I M,FAHNSTER L,et al.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automatic extraventricular drainage control system[J].IEEE Trans Control Syst Technol,2015,23(6):2283-2292.
(編輯:許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