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徐云 鄔麗娜 毛景丹 石娉婷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應用于重癥患者體位護理當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入住景德鎮市第三人民醫院的60例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體位護理,主要借助枕頭、傳統翻身墊等進行翻身;實驗組應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及提拉帶定期更換體位。2組患者持續觀察5 d更換體位所花費的時間、有效臥位保持時間,記錄干預前1 d及干預5 d后的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評分,調查患者及其家屬對所用翻身方式的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干預后第1天至第5天更換體位所花費時間短于對照組、有效臥位保持時長長于對照組(P<0.05)。干預5 d后,2組GCQ評分均高于干預前1 d,且實驗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及其家屬對翻身方式的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結論 于重癥患者體位護理中應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可提高體位更換效率、促進患者臥床休養期間保持有效體位,增強患者的舒適度,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翻身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 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體位護理;有效臥位保持時長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6-0101-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
重癥患者病情危急、病癥變化情況較復雜、癥狀易反復,往往合并意識障礙、肢體活動障礙,需要在重癥監護室進行密切觀察和對癥治療。免疫力較差、年齡較大、既往合并嚴重疾病史者是護理期間重點關注對象[1]。據相關研究顯示[2-3],體位不當是重癥患者通氣治療預后不良高危因素,而合理選擇體位對穩定血流動力學、改善預后有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對重癥患者實施科學的體位護理尤為關鍵。考慮到重癥患者多需要通過導管進行輸液、吸氧、引流操作以維持生命體征,若在體位變化期間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導管受到牽拉出現扭曲甚至滑脫的情況。為防止導管移位、滑脫而出現受壓變形,可配合翻身協助工具以便在變換體位的同時固定導管。既往臨床多采用軟枕或傳統翻身墊協助翻身,此類翻身墊穩定性較差、易變形或移位,導致患者難以長期保持有效體位。本研究應用的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配備活動扣眼及約束帶,有助于降低翻身墊在體位變換后移位的可能性,延長患者有效體位維持時間。針對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在重癥患者體位護理當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為臨床重癥體位護理提供建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入住景德鎮市第三人民醫院的60例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為22~76歲,平均(55.64±7.13)歲;重癥類型,急性腦血管病12例,膿毒血癥2例,急性心力衰竭7例,多臟器功能衰竭3例,其他6例。實驗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為18~80歲,平均(56.06±7.25)歲;重癥類型,呼吸系統病變7例,急性腦血管病4例,膿毒血癥1例,急性心力衰竭2例,多臟器功能衰竭11例,其他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景德鎮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壓瘡Braden評分[4]≤14分;有至少1條管道;需要進行約束。
排除標準:入院時兩側髖部已存在壓力性損傷的患者;有嚴重精神障礙不配合的患者;醫囑限制臥床不能翻動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體位干預及翻身護理,具體干預方式如下。(1)翻身方式。用枕頭或者傳統翻身墊幫助患者進行翻身護理。基于目前生理狀況合理調節體位,按照左側—仰臥—右側的順序翻身,每次翻身后體位傾斜角度控制在30°以下,例如側臥≤30°。更換體位后,導管需更換至未受壓一側,用別針固定以防滑脫。翻身時可解開約束帶,護理人員與家屬配合看護患者,以防墜床、過度壓迫體表創口而引起不適。(2)合理調節體位。對無嚴重合并癥者,采取上述常規翻身方式。對合并顱內水腫者,適當抬高其頭部以促進顱內靜脈回流,注意保持頭部與脊柱在同一直線上。對陷入休克狀態者,取頭高足低位以維持腦部血液供應。對較難正常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的患者,盡量取側臥位,以促進口鼻腔內分泌物自行排出。對合并未控制的腦脊液漏患者,取仰臥位,絕對臥床,對癥處理期間避免偏向兩側擺放體位,可于頭部墊一無菌巾以吸收流出的腦脊液,護士應加強對于墊巾吸收量的檢查,及時更換墊巾,維持仰臥位至腦脊液漏停止后3~5 d。對需行頸椎制動的患者,禁用枕墊頭,以防頸部屈曲,可在應用頸托固位的基礎上取平臥位,若出現嘔吐癥狀則暫時轉為側位促進內容物流出,翻身時保持頭-頸-胸在同一直線上,動作緩慢且輕柔。對合并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脾動脈血栓者,取仰臥屈膝位,發病12 h后可逐漸抬高其床頭,注意控制抬高角度。對合并意識障礙、上消化道潰瘍或出血者,取側臥位,于發病12 h后逐漸抬高床頭,合理控制抬高角度。(3)監測體征。調整體位前后需觀察心電監護儀數值是否出現明顯波動,檢查導管連接狀態及貼片貼附狀態,通過與患者進行言語、眼神交流了解其是否因體位變換而出現不適感。若其出現呼吸困難、心率加快、頭暈等異常體征,及時與主治醫師溝通,采取對癥處理措施。(4)針對術后患者的體位干預。若患者仍處于麻醉蘇醒期,參照上述體位擺放原則,維持呼吸通暢。待患者清醒后,術后7 h內取20°低體位,配合肢體按摩,以防血栓形成。可每日使用熱毛巾對易受壓部位進行熱敷防止壓瘡。
實驗組基本翻身次序及體位變換原則參考對照組,采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用提拉帶幫助患者更換體位。翻身墊主要材料為透氣隔尿床墊、寬棉帆布背包帶、魔術貼、卡扣、約束帶、高密度優質棉布。翻身墊結構為分離的2層,可根據季節變化酌情調節使用。夏季將純棉透氣隔尿墊(長98 cm×寬69 cm)與2根寬棉帆布背包帶(寬3.8 cm,厚1.6 mm,長180 cm)連接作為翻身墊,寬棉帆布背包帶作為腰臀、肩背部定位提拉帶,帶上安裝有卡扣,可根據患者體質量、腰圍等調節長度;冬季于隔尿墊上方加高密度優質棉布(尺寸同前),距邊緣3 cm處縫制魔術貼固定下層隔尿墊。在墊單左右邊緣的上、中、下段分別縫制有活動扣眼(棉布縫制,直徑3 cm),用于固定引流管。在隔尿墊的兩側背面適當位置各縫制1條約束帶,用于約束。具體翻身墊的尺寸以及固定帶、導管固定位置等見圖1。每次使用時,將翻身墊墊在患者腰背部下方,將導管固定于翻身墊活動扣眼上。每次翻身時使用固定約束帶對患者雙臂進行制動處理,防止手臂垂落牽拉傷口或影響體位變換效率,以患者感到腰背部有支撐感、無疲勞感為宜。2組均2 h變換體位1次。
1.3 觀察指標
(1)觀察2組患者每日更換體位平均所花費的時間、有效臥位(包括去枕仰臥位、中凹臥位、屈膝仰臥位等)保持時間,持續5 d。(2)對比2組干預前1 d、干預5 d后的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分[5]。GCQ評估內容包括生理(5題)、心理精神(10題)、環境(7題)及社會文化(6題),每道題根據符合程度依次給予1~4分,分數與舒適度成正比。(3)采用自擬體位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及家屬對于所用翻身方式的滿意度,百分制計分,>90分為十分滿意,60~8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例數<5采取連續性校正,檢驗結果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更換體位所花費的時間、有效臥位保持時間比較
實驗組更換體位所花費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有效臥位保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3 2組干預前后GCQ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GC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GCQ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實驗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及家屬對翻身方式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及家屬對翻身方式的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重癥患者是臨床護理期間的重點關注對象。此類患者一般治療時間較長、病情進展較快,與之對應的治療方案、所需設備相對較復雜。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密切的監測確認患者的生理狀況穩定性,還需要通過體位管理防止臥床時間過長而繼發壓瘡,避免體位變換操作牽拉設備管道而影響治療效果[6]。
翻身操作是體位干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探索有效、科學的翻身方式,本研究對比傳統翻身方式、應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翻身效果。本研究發現,后者在重癥患者體位護理當中的應用價值顯著,對于提高體位變換效率、延長有效體位維持時間均有積極作用。體位護理相關研究報告指出[7],一般情況下,針對營養、免疫狀況較差且需長期臥床治療的重癥患者,應當每2 h翻身1次,通過改變重力作用方向,促進口鼻腔腦脊液等內容物流出,減少呼吸道內分泌物殘留,降低肺部、腦部繼發感染的可能性,防止肩部、骨隆突處摩擦力及壓力過大而出現壓力性損傷。由此可見,合理變換體位、促進患者在有效體位下維持通暢的呼吸狀態是穩定機體生理狀況的關鍵。本研究中,2組患者均采取針對性體位護理,在合理控制翻身角度的前提下根據其治療需求,如保證肺通氣、促進腦脊液流出等,合理調整體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為患者保持通暢的呼吸狀態、減少口鼻腔分泌物殘留等提供支持。對照組應用傳統翻身墊及墊枕進行翻身,雖能夠改變重力作用方向,但傳統翻身墊兩側未配有固定帶,難以進行制動,需要護理人員與家屬一同配合協助患者完成翻身動作。傳統翻身墊未設有專門的導管固定帶、活動扣,需對各管路采取額外制動措施。重癥患者治療期間往往需要借助多根導管連接各類治療、體征監測設備,若翻身期間過度牽拉導管而導致靜脈輸液管道滑脫,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穩定性下降[8]。采取傳統翻身墊及墊枕無形中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了導管滑脫的可能性。觀察組應用的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可同時解決傳統翻身方式在雙臂制動、導管固定方面的不足。該翻身墊將用于翻身的墊子、用于約束肢體的約束帶以及導管固定裝置設計為一體化模式,實現了翻身墊樣式上的創新,便于護理人員一次性、高效完成翻身操作,無需在翻身期間額外采取制動措施,有助于提高翻身效率。設備中約束帶、導管固定裝置一體化,可防止翻身后導管移位、滑脫、受壓,消除有效體位維持的不利因素,延長有效體位維持時間。
翻身后有效體位維持不利因素得到控制,有利于患者在舒適體位下開展治療。觀察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舒適度高于對照組。在根據實際治療體位要求合理調整頭抬高角度、體位的基礎上,選擇更為靈活、高效的翻身方式,對于降低臥床壓瘡可能性、促進輸液及通氣管道通暢、維持穩定的血氧飽和度等均有積極影響[9-10]。本研究所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將翻身、固定組件融合為一個多功能裝置,可利用活動扣眼固定各管路,避免翻身期間導管移位、受壓而增加體征波動可能性,確保各管道發揮留置功能,借助約束帶來提高翻身期間固定效果,減少拔管次數,使患者保持有效體位的同時維持穩定的生理狀態,提高舒適度。重癥患者在舒適的狀態下有序接受治療,可使患者及家屬感受到科學翻身方式的有效性,進而對翻身護理效果表示認可。觀察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對重癥治療者應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變換體位可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于重癥患者體位護理中應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墊,可提高體位更換效率,促進患者臥床休養期間保持有效體位,使患者在舒適的狀況下臥床接受治療,有利于獲得患者及家屬對于翻身護理效果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陸黎麗,徐英.基于醫院感染防控epic3指南護理終端對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21,35(9):684-686,690.
[2] 單慧慧,張青青,黃林敏,等.老年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相關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22,60(6):182-184,188.
[3] 嚴錫祥,鄭愛東,張振恩,等.重癥肺炎患者肺復張治療中不同體位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20,37(11):1647-1649,1653.
[4] 陳潔雅,張國龍,宮玉翠,等.三種壓瘡風險評估工具預測無創正壓通氣患者鼻面部壓瘡的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1,41(7):1645-1650.
[5] 田竟,張楊,張紅梅,等.減壓床墊+細節化護理干預對老年重癥腦卒中患者舒適度及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影響[J].疾病監測與控制,2020,14(5):386-388,398.
[6] 李季.應急護理在重癥內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20):3489-3492.
[7] 劉紅芳.改良式翻身護理對燒傷合并重度吸入性損傷患者肺部感染轉歸的影響[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20,32(1):38-42.
[8] 臧學峰,薛新穎,常曉麗,等.設計一種便于危重患者實施俯臥位通氣的翻身支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0,32(8):1016-1017.
[9] 張亞琴.氣墊床配合積極翻身措施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預防壓瘡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增刊1):53-55.
[10] 熊想蓮,武小紅,李麗紅,等.使用翻身床輔助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的管道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20,19(4):45-49.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