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衍銀
【摘要】 目的 探究在腦梗死患者中實施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南平市第一醫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鍛煉,觀察組則實施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均持續鍛煉至患者出院。比較2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經功能、并發癥。結果 干預前,2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經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31.84±3.46)分]高于對照組[(22.37±2.55)分],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barthe index,BI)評分[(62.93±9.34)分]高于對照組[(45.83±6.91)分],觀察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NIHSS)評分[(23.15±3.08)分]低于對照組[(28.54±3.19)分](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00%)較對照組(22.50%)低(P<0.05)。結論 在腦梗死患者中采取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可加快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神經功能改善,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腦梗死;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經功能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6-0108-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74
腦梗死指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殘率。在腦梗死發病時間窗內盡早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相關癥狀,但溶栓后患者仍存有多程度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既往多采取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展,易錯過最佳鍛煉時機,導致恢復緩慢,難以廣泛應用于臨床[2]。隨著臨床醫療水平提升,人們對腦梗死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愈發重視。早期肢體功能鍛煉于治療后1~2 d即引導患者于床邊進行鍛煉,著重鍛煉肢體功能,以盡早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病情改善[3-4]。鑒于此,本研究納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分析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南平市第一醫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8.21±1.15)歲;發病2~4 h患者21例,發病5~8 h患者19例;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癥5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8.36±1.57)歲;發病2~4 h患者23例,發病5~8 h患者17例;合并癥,高血壓13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癥5例。2組相關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CT、MIR檢查診斷為腦梗死;精神無障礙,可正常溝通;免疫功能正常;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肢體功能障礙,運動鍛煉無法正常開展;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缺失臨床相關資料,研究無法持續進行者。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腦梗死常規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鍛煉干預??祻蛶煄椭颊叨〞r翻身、更換體位,3~4次/d,引導患者進行被動手腕關節活動;第3天至第14天,指導患者緩慢屈伸手臂及腿部,3次/d,15 min/次;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當調整訓練的訓練的時間及頻次;指導患者以健肢為支撐對患肢進行耐力訓練,持續鍛煉至患者出院。
觀察組則實施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患者發病1 d內即可開始主被動功能鍛煉,具體內容如下。(1)按摩。康復師以緩慢、輕柔力度按摩患者患肢周圍部位皮膚及肌肉,15 min/次,2次/d。(2)肢體功能訓練。上肢:康復師雙手分別在患者肘關節10 cm左右處固定,盡量將患者上肢旋轉至外側,下肢部位仍保持在床上不動,20 min/次,3次/d,訓練過程中需注意患者良肢擺放,以防患肢受壓,引發深靜脈血栓。肩關節:康復師雙手分別固定于患者肘、肩關節,重復平舉手臂、平放動作;托住患者手腕肘部關節,使患者肢體與身體呈90°的內收;護理人員雙手分別將患者肩關節托住,使身體保持垂直,叮囑患者將手臂盡可能壓向對側,訓練頻次為20 min/次,3次/d。手功能:托住患者雙手,除拇指外,拉伸、彎曲其余手指,各指尖分別與拇指進行接觸,15下/次,3次/d;待患者可自行活動手部后,護理人員指導采用抓乒乓球或握拳的方式自行進行手功能訓練。(3)坐起鍛煉??祻蛶熥龊没颊咤憻捛跋嚓P準備工作,將床頭抬高30°左右,而后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加高度。若患者可自行緩慢坐起,則每日增加5°坐起幅度,直至可于床上坐穩,30 min/次,2次/d。(4)床邊站立訓練。若患者坐起后無眩暈、恍惚等不適癥狀,則可由康復師輔助將其緩慢移至床邊準備進行站立訓練,康復師支撐—手扶床邊—無支撐短暫站立,適當開展自行站立、單足站立等平衡訓練,5~10 min/次,2次/d,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循序漸進增加站立時間。(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鍛煉。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康復師鼓勵其自行完成穿衣、洗漱、進食等日常生活活動,以健側為支撐,盡量使用患側肢體,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2次/d,20~30 min/次。
2組均持續鍛煉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1)肢體運動功能。干預前、后采用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RS)[5]評估。量表包括仰臥至側臥、側臥至床邊坐、坐位平衡、上肢功能、坐位至站立、手運動等項目,各項目評分范圍均為0~6分,總分0~54分,評分高則運動功能恢復好。(2)生活自理能力。干預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BI)[6]評估。量表共10個項目,總分100分,評分高則生活能力強。(3)神經功能。干預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從感覺、構音、語言等方面評估,總分42分,評分高則神經功能恢復好。(4)并發癥。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及泌尿系統感染等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肢體運動功能
干預前,2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MRS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生活自理能力、神經功能
干預前,2組生活自理能力、神經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BI評分較干預前高、NIHSS評分較干預前低,且觀察組BI評分較對照組高、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梗死患者以顱內、頸部大動脈粥樣硬化為典型特征,多伴有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主要表現為偏癱、語言神志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需盡早實施功能鍛煉,幫助患者快速恢復肢體功能。常規康復鍛煉多于患者發病2 d后進行,缺乏針對性康復鍛煉方案,易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不利于肢體功能改善[8]。
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者組織細胞代償,加快大腦皮質功能恢復?;颊咧鲃訁⑴c相關功能鍛煉,利于肢體功能改善。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干預后MRS評分較對照組高,BI評分較對照組高,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對改善運動效果顯著,利于減輕神經功能損害,減少并發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楊莉等[9]研究顯示,在腦梗死患者中實施早期康復鍛煉,能夠有效減輕神經損傷,提高肢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其原因,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是一個長期過程,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可為后期康復訓練奠定基礎,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有利。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于患者發病第1天開始,根據患者病情狀況由康復師制定針對性鍛煉方案,進行上肢、肩、手關節功能訓練,循序漸進增加訓練時間及頻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防止引發肌肉萎縮、關節痙攣等功能障礙,盡快恢復患者身體協調能力,改善肢體功能[10]。早期康復鍛煉可對患者患側部位神經元起刺激作用,促進神經側支循環,建立神經軸突聯系,利于大腦半球功能重組、代償,提高神經元興奮性,保證運動輸出正常,改善神經功能,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1-12]。常規康復訓練側重于患者康復期的肌力訓練,易忽視關節活動度、協調運動等,導致患者行走不穩,難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動。早期肢體功能康復鍛煉注重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引導患者以健側肢體為支撐進行患肢的輔助性運動,活躍生理功能,盡早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觀察時間尚短,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后續應加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深入分析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對患者病情改善的長期作用,為臨床提供可靠借鑒。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中開展早期床邊肢體功能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減輕神經損害,減少并發癥,臨床可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建華,陳蘭,米康,等.綜合性康復訓練聯合心理干預對腦梗塞偏癱患者負性情緒及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1):168-171.
[2] CHEN C K,HUANG M H,LIANG W L,et al.Early functional improvement after stroke correlates with cardiovascular fitness[J].Kaohsiung J Med Sci,2018,34(11):643-649.
[3] YAMAGUCHI N,SAWANO T,FUKUMOTO K,et al.Voluntary running exercise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meliorates dendritic spine loss and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J].Brain Res,2021,1767(10):147542.
[4] DILLEN L V,LANIER V M,STEGER-MAY K.Effect of motor skill training in functional activities vs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exercise on function in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Neurol,2021,78(4):385-395.
[5] 韓德雄,莊禮興,張鶯.用Fugl-Meyer量表評價靳三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的療效[J].針刺研究,2011,36(3):209-214.
[6] 蔡業峰,賈真,李偉峰,等.中文版Barthel指數對多中心測評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的研究[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7,4(11):486-490.
[7] 黃瑞玨,壽宇雁,李兆燕.NIHSS與MAP在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出血中的預測價值[J].護理與康復,2017,16(12):1280-1282.
[8] OKUDA Y,AOIKE F.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rehabilitation[J].Int J Rehabil Res,2021,44(3):222-225.
[9] 楊莉,張佳佳,崔玉枝.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8,42(3):376-377.
[10] 韓雨,孫文琳,祁玉軍.早期康復訓練聯合健康教育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8,41(10):1248-1252.
[11] SONG M K,KIM E J,KIM J K,et al.Effect of regular swimming exercise to duration-intensity on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rat model[J].Neurol Res,2018,42(1):37-44.
[12] 周述娜,王蕾,仇瑩瑩,等.早期康復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9,22(6):759-762.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