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馬婷婷,闞士慧,鄭慧玲(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山東 棗莊 277000)
BA作為一種呼吸系統病癥,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治療方式主要為抗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現BA急性發作,且多伴發呼吸衰竭,致使病情加重[1]。目前,臨床治療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以HFNC、NIPPV、傳統經鼻導管氧療等措施為主,不同氧療措施療效不盡相同[2-3]。相關報道[4]提出,NIPPV用于治療重癥哮喘伴發呼吸衰竭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水平,增強療效,但治療期間患者易發生氣壓傷、鼻腔干燥等不良癥狀,感控風險相對較高。近年來,HFNC在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療效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以80例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HFNC治療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入院的80例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每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與全球支氣管哮喘防治創議中BA急性發作診斷標準相符[5];③伴1型呼吸衰竭;④不伴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mmHg;⑤PaO2<60mmHg;⑥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②伴其他器官功能障礙;③存在HFNC或NIPPV禁忌證;④伴急慢性血栓栓塞癥;⑤伴精神病癥。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0-70歲,平均(50.09±8.14)歲;哮喘病程3-15年,平均(9.14±2.25)年。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1-70歲,平均(50.27±8.36)歲;哮喘病程3-16年,平均(9.21±2.33)年。兩組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患者了解研究內容后同意加入,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1004)。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HFNC治療:選取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儀器予以治療,經鼻導管吸氧,初始溫度、氧流量、相對濕度依次設定為37℃、45L/min(45-60L/min)、100%。對照組采用NIPPV治療:選取S/FD 30型NIPPV呼吸機予以治療,設定面鼻罩式自主呼吸模式,氧流量、呼吸頻率、呼氣壓力、吸氣壓力依次設定為5-8L/min、16-20次/min、4-6mmH2O、8-12mmH2O。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d后呼吸功能指標(PaO2、PaCO2)、OI、血流動力學指標(MAP、HR、RR),及治療后氧療時間、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插管率。采集兩組患者5ml橈動脈血,PaO2、PaCO2選取abl80型血氣分析儀測定。OI=PaO2/FiO2。MAP、HR、RR采用心電監護儀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由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由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無顯著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1d后PaO2更高,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治療后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功能比較(,mm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2 兩組OI比較 兩組治療前OI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治療1d后OI高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治療后OI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OI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MAP、HR、RR差異不顯著(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1d后MAP、HR、RR降低,且研究組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氧療時間、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插管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有創通氣插管率低于對照組,氧療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氧療時間、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插管率比較
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作為一種危急病癥,發病后若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因此應重視及時、合理治療。以往治療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多選用面罩吸氧、頭罩吸氧、鼻罩吸氧及鼻導管吸氧等一系列傳統氧療方式,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癥狀,但受患者治療期間不適或者氣體輸送過程中加溫濕化不到位等因素影響,輸氧最大流速受限,療效不佳[6-7]。相關報道[8]提出,HFNC作為一種呼吸支持技術,氣道濕化功效顯著,且患者治療期間耐受性較高,已經成為急性呼吸衰竭治療的重要方式。
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PaO2、OI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HFNC可進一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關鍵在于患者吸氧過程中NIPPV可為其提供較高正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氣道阻力、氧氣消耗量及呼吸做功,進而促使低氧血癥發生風險下降,并對呼吸肌疲勞感予以緩解。與NIPPV相比較,HFNC也能提供低水平氣道正壓,與NIPPV功效基本一致,且HFNC還可確保溫化、濕化充分,規避冷氣體不良刺激,在此基礎上增強患者氧療期間的舒適度,確保其吸氣流量需求得到充分滿足;除此之外,HFNC吸氧濃度十分精準,氣流速度升高則氧濃度隨之升高,可增強PaO2[9-10]。本研究中,兩組PaCO2差異不顯著(P>0.05),可能與兩組均伴發1型呼吸衰竭,未出現二氧化碳潴留有關。
BA急性發作患者一旦發生急性呼吸衰竭,不僅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還會影響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MAP、HR、RR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關鍵在于NIPPV治療期間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患者應激反應,如患者處于意識清晰狀態,由于對呼吸機缺乏了解,極易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且患者鼻面部與鼻面罩一旦貼合不到位,則可出現漏氣狀況,致使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及時、有效清除,還可能出現胃脹氣;鼻面罩與鼻面部若是貼合過于緊密,又會進一步增大患者不適感,甚至引起血管運動性鼻炎或者對面部產生損傷,導致血流動力學受到影響。而HFNC給氧途徑為鼻導管,經加溫加濕系統給氧可增強患者吸氧時舒適度,呼吸支持更為顯著,呼氣末期也可提供經過加濕加溫處理的高流量氣體,可促使生理死腔減少與肺泡有效通氣量增加,并減少治療期間患者出現的應激反應,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11]。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有創通氣插管率低于對照組,氧療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HFNC應用效果顯著,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有創通氣插管率,促使其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BA急性發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HFNC的應用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呼吸功能及氧合指數,還可降低有創通氣插管率,促使患者快速康復。但本研究受病例數少、選擇主觀性強等因素影響,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樣本量,對該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的深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