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瑜(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手術麻醉是一種通過使用藥物或其他技術手段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處于無痛或無意識狀態的醫療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證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適性[1]。而術后麻醉的蘇醒對患者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和康復過程。麻醉藥物可對患者心率、呼吸和循環系統產生一定抑制作用[2],因此,在麻醉蘇醒期間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維持其穩定。合理的麻醉蘇醒管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預見性護理是循證醫學中的一個概念,常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提前預測并防范可能出現的問題,以避免或減少不良結果產生[3]。它強調在護理實踐中利用已有的科學證據和個體化的護理經驗,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預測和干預,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護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護理質量。而循證理論強調在臨床決策中應該依據最新的、可信的科學證據,并使用基于科學證據的護理指導方針指導護理[4]。本文展開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并對麻醉術后患者的影響方面進行探究,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3年1月-2023年9月在我院進行手術的170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5例。經對比,兩組年齡、性別、BMI等基本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無手術及麻醉禁忌證;②依從性良好且可以全程配合護理工作。排除標準:①伴隨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史或溝通障礙;②中途放棄研究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術后密切關注患者蘇醒期變化及生命體征,給予常規輸液、換藥、用藥等方面的指導。
觀察組在循證理論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1)建立一個循證護理團隊。由具備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組成并進行培訓,以傳授循證護理理念和技巧等知識,通過考核的方式確保護理人員能夠熟練運用所學技能。(2)循證問題。有效評估患者的病情、手術類型、身體狀況和心理變化等,結合以往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分析循證護理中存在的問題,而后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資料,整理并制定循證護理方案,以此為依據,解決手術室麻醉患者常見問題(例如靜脈通路異常、明顯術后疼痛、生理指標不穩定、引流管理不當等);(3)預見性護理。①加強對患者生命指征監測,包括血壓、體溫等,同時觀察意識狀態、瞳孔大小、情緒變化呼吸頻率、深度和質量等,發現異常后,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輔助通氣、給氧,重視心電監護,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上報并進行相應的救治,記錄術后患者出血量、顏色和性質等信息并加強預防緊急情況的實施工作;②維持復蘇室內的清潔,適當進行通風,以提供舒適、安全、無菌,及減少感染和污染風險的環境。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風險評估采取適當的并發癥預防措施,并進行藥物管理和監測,避免藥物過敏、藥物誤用等問題的發生;③靜脈通路管理,需要持續監測患者的靜脈通路以確保其正常運行,同時給予患者血液和補液輸注,并建立雙靜脈通路以確保后續治療的有序進行,根據情況調整輸液量和速度,確保患者的液體平衡;④術后疼痛護理,術后3h評估患者疼痛狀況并進行疼痛干預,包括給予口服或靜脈注射鎮痛藥物;⑤根據患者情況,術后可以適當引導患者進行活動,但要注意動作緩慢,以防止引流管脫落等意外情況發生,此外,還需要加強皮膚清潔工作,以避免術后感染的出現;⑥重視術后隨訪工作,并正確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
1.4 觀察指標 ①蘇醒時間:對比兩組全麻術后患者的自主意識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②蘇醒躁動:依據文獻[5]躁動評級標準對所有患者的蘇醒期躁動狀態進行評定,其中0級:穩定;I級:輕度躁動;II級:雖伴隨躁動但無須制動;III級:躁動頻繁并需介入治療。③不良反應:統計患者發生呼吸道梗阻、嘔吐物誤吸、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④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本次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錄入和統計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自主意識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比較(,min)

表2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比較(,min)
?

圖1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比較。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蘇醒躁動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蘇醒躁動總發生率為24.71%,觀察組蘇醒躁動總發生率為11.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蘇醒躁動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呼吸道梗阻、非計劃性拔管、嘔吐物誤吸等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5.29%,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5.53%,觀察組滿意度為96.47%,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手術通常涉及切開人體組織、修復傷口、重塑器官或組織等操作,這些操作均會導致劇烈的疼痛[6]。而手術麻醉可以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然而,麻醉也會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一方面,麻醉藥物的使用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特別是某些患者可能對麻醉藥物敏感或有特殊的禁忌證[7]。另一方面,麻醉技術的發展要求醫務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經驗,以確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而在手術結束后,患者需要逐漸從麻醉狀態中清醒,這個過程常需要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具體取決于麻醉藥物的類型和劑量[8]。因此,正確管理麻醉蘇醒過程及加強護理干預可以減少患者不適癥狀并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自主意識恢復時間和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在麻醉手術中都是重要的指標,對麻醉藥物的選擇和監測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自主意識恢復時間是指患者從手術中恢復自覺知覺的時間[9]。而不同的麻醉藥物和劑量會對自主意識恢復時間產生不同的影響。而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常是指患者從手術中恢復正常呼吸的時間[10]。由于麻醉藥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樞導致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因此在手術結束后患者常需要時間恢復自主呼吸,而這一過程通常會受到麻醉藥物的種類、使用劑量以及患者個體差異的影響。文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自主意識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比對照組短,提示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對縮短患者術后的自主意識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具有良好作用。根據循證理論,預見性護理是在護理實踐中基于最新的研究證據和臨床經驗,可通過提供個性化、全面和及時的護理以改善患者的康復和恢復結果[11]。治療期間可通過減少手術后的鎮痛藥物使用、采用合適的麻醉藥物和劑量等方法減少手術后患者的麻醉效應,從而縮短自主意識恢復時間和自主呼吸恢復時間。且有研究[12]表示,術后實施有效護理干預不僅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還對促進蘇醒恢復具有積極意義。而蘇醒躁動常是指患者在麻醉手術后蘇醒過程中出現的不安、焦慮、煩躁、惡心嘔吐、嗜睡不安等行為表現。不僅可引發患者的自我傷害,如撕扯導管、拔除引流管、摔倒等,同時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呼吸道通暢性,進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低氧血癥的風險。因此,針對蘇醒躁動的患者需要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如給予鎮靜藥物、提供安全護理措施等,以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本文結果發現,對照組患者蘇醒躁動總發生率為24.71%,觀察組蘇醒躁動總發生率僅為11.76%。根據循證理論,預見性護理是基于研究證據和最佳實踐的護理方法,通過充分了解和評估患者的個體特點、手術類型、疾病狀況等,并結合相關研究,護士可以提前預見患者可能發生蘇醒躁動的風險。在麻醉手術后的蘇醒過程中,護士可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如提供舒適的環境、減少刺激、采用鎮靜藥物等以降低蘇醒躁動的發生率。預見性護理強調個體化,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并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來預防蘇醒躁動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根據患者的情緒和行為變化靈活調整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的需求。且有研究[13]表示,給予骨折術麻醉蘇醒后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對于提高其預后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由于術中麻醉藥物的使用可能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樞,導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尤其是在麻醉深度過大或藥物劑量過高的情況下,使得呼吸道梗阻的風險增加。而在麻醉后惡心和嘔吐是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當患者仍處于麻醉狀態時,若未能及時清除嘔吐物,嘔吐物誤吸的風險便會大大增加[14]。而呼吸道輔助設備(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的不當使用或管理不善可導致非計劃性拔管或導管誤置,且由于患者自身和疾病狀態影響及手術過程中造成的呼吸道受損、局部組織水腫、出血等均會增加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15]。文中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5.29%,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88%。通過預見性護理可以提前識別患者可能發生呼吸道梗阻的風險因素,如肥胖、上呼吸道感染等。在術后蘇醒過程中可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如維持通暢的呼吸道、監測氧合情況、及時輔助通氣等以減少呼吸道梗阻的發生。同時護理中還應強調個體化護理計劃,護士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來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例如,對于口腔、喉嚨內有異物或痰液的患者,護士可及時清理呼吸道以減少拔管的風險。護理期間注重早期識別和預防嘔吐物誤吸的風險,可在手術后監測患者的惡心和嘔吐情況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如保持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和及時清除嘔吐物等以減少誤吸的發生。且文中在比較兩種護理滿意度調查中發現,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5.53%,觀察組滿意度為96.47%,可見采用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在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中可以提前識別和管理麻醉手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減少蘇醒躁動的發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康復效果和滿意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護理中仍需護理人員具備廣泛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并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特點和手術的特殊情況,以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計劃,提供全面、個體化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