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處“三大黑土帶”和“黃金玉米帶”,東遼河、招蘇臺河橫貫全境,是糧食生產大縣。近年來,梨樹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大力推廣“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主要內容的“梨樹模式”,不斷豐富模式內涵,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區域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穩步提升,有效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2022年梨樹全縣糧食產量達到41.2億斤,糧食總產量穩定保持在40億斤以上,梨樹模式示范基地玉米畝產達到1077公斤,實現了穩產高產與黑土地保護的有機結合。
加強配套設備研發。加強“梨樹模式”配套設備研發,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研制出全國第一臺多功能免耕播種一體機,在實現整地、免耕播種一次性完成的同時,有效解決作業環節多、秸稈量過大、易失熵、影響播種等難題。建設農業生產單元。聚焦農業增產增效,以“梨樹模式”推廣應用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以300公頃(200公頃或100公頃)相對集中土地連片為一個單元,推進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推動模式提檔升級。在現代農業生產單元,聚集金融保險等生產要素,建立協同推廣體系,實施全程機械化操作,引進農業專家、農技專家,在現代農業生產單元,重點圍繞種子、農機、農技進行科技攻關,進一步推動“梨樹模式”提檔升級。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后,梨樹模式示范基地土壤有機質增加了20%左右。土壤有益生物數量明顯增多,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60~100條,是常規耕作的10倍以上。秸稈覆蓋在地表,可以有效減少風、水對土壤的侵蝕,數據顯示,技術應用田塊徑流量平均減少60%,可減少土壤流失80%以上。2020年三次臺風襲擊吉林省,梨樹模式地塊表現出明顯的抗倒伏能力,臺風未對糧食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建設實驗基地。深化院地、校地合作,與中國農業大學持續推進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建設,吸引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和機構專家、學者等在梨樹縣開展科研、教學和推廣工作,在實驗站聚焦東北糧食主產區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及其動態特征進行深入探索,為梨樹縣糧食穩產高產奠定堅實基礎。開展應用研究。聯合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梨樹鎮高家村打造“梨樹模式”研發基地,安排各類試驗研究項目20余項,明確“梨樹模式”的作用機理,為“梨樹模式”在東北地區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高質量完成萬畝“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梨樹示范區建設任務,開展“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行動,成立梨樹縣農科院,合力突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升級推廣等關鍵性問題。構建標準體系。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實施國家“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以“梨樹模式”種植技術標準為核心,探索構建秸稈覆蓋、播種、施肥、除草、防病及收獲全程機械化技術標準體系。“梨樹模式”推廣應用對全縣耕地質量提升作用顯著。2022年全縣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到3.045,耕地有機質含量由2021年的2.064%提升到現在的2.086%。
加強制度引領。制定出臺《梨樹縣“梨樹模式”推廣實施方案》《梨樹縣“田長制”實施方案》《梨樹縣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為“梨樹模式”推廣應用提供政策、機制保障。制定實施《玉米秸稈條帶覆蓋免耕生產技術規程》《“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強化“梨樹模式”操作標準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增長。加強模式推廣。全域探索“梨樹模式”有效形式,依據不同生產區域、不同氣候類型和土壤條件,創新形成秸稈均勻覆蓋免耕種植、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玉米秸稈覆蓋原壟種植、秸稈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等為主的種植模式,實現全域土壤類型全覆蓋,推動“梨樹模式”向更大面積推廣。加強宣傳引導。連續9年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以“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健康土壤與糧食安全”等為主題,就黑土地退化阻控及健康管理、黑土地智慧農業等進行了深入研討。建立“黑土地發布”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農業氣象、作物栽培、農業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生產建議、季節性預測、典型案例等,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黑土地保護的濃厚氛圍。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梨樹模式”從2007年200多畝的“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發展到2023年全縣推廣面積突破300萬畝。2022年,吉林省推廣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對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實現糧食持續穩產高產提供了保障。
通過推廣應用“梨樹模式”,全縣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逐步提高。降低農業用水量。實施“梨樹模式”,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升騰,實現蓄水保水,相當于增加40~50mm降水,可延緩旱情7天至10天。特別是干旱年份效果尤為明顯。實現固碳節肥。“梨樹模式”應用地塊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10%,秸稈全量還田每年向土壤輸入的氮、磷、鉀相當于當地化肥施用量的25%、30%和120%,可減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全量利用秸稈。在推廣“梨樹模式”推進秸稈還田的同時,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和基料化等方式加快秸稈綜合利用,全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46%。促進節本增效。與傳統模式相比,應用“梨樹模式”可減少50%~60%田間作業次數,減少了勞動作業時間。作業次數的減少,同步減少了機器進地次數2~3次,減少燃油消耗三分之一左右,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1400元。由“梨樹模式”升級而來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已發展至縣內40個,縣域外布點建設,三年來,示范帶動全縣土地集約規模經營面積近4萬公頃,平均增產10%,提高勞動效率1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5%以上。

?黑白分明 用養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