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映
海寧市科技局局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 月考察浙江時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海寧市已列入滬杭兩大都市圈,就像坐落在杭州、上海兩顆明珠之間的小珍珠,在創新發展上加速前進。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打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2022年,科技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昆山杜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建設方案》,同年海寧市啟動建設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2023年,海寧市成功列入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開啟了全方位創新發展提升之路。
2024年,海寧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為主要抓手,落實省、市關于“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的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未來導向,以“開局即奔跑、拼搏全年勝”的目標和行動,破難題、過關口,塑造發展新優勢,力爭全社會R&D 經費投入占GDP 比重超3.8%,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突破100 億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 家以上。
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升級版。通過落實“研發費增長分類補助”等正向激勵政策,打造更具競爭優勢的科技企業隊伍,爭取更多企業躋身省高新技術企業500 強。鼓勵企業聚焦芯片、云計算、人工智能、關鍵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領域,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爭取更多省“尖兵”“領雁”項目立項,爭取獲評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推進落實省“兩清零一提升”專項行動2.0 版,加快3 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機構清零、5 千萬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清零,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活動率維持在90%以上。
念好科技創新人才“引育留用”四字訣。開拓渠道“引”人才,加快科技部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運營,支持企業面向創新大國和制造業強國引進海外工程師,招引儲備一批科技創新人才。破立并舉“育”人才,打造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專業輔導和集成優質資源的人才服務平臺。真情實意“留”人才,用足用好高層次人才政策,打造完備的科技人才創新活動體系,深化“外國人來華一件事”服務,讓人才安心留下。科學務實“用”人才,利用浙江大學國際校區、各類創新合作載體、產教融合聯盟等優勢資源,共享各類創新人才,積極創建省級外國專家工作站。
打好產業轉型升級三聯動“創新拳”。聯動部門,加強政策精準化、個性化推送,實現“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聯動屬地,依托小微園區植入科技孵化元素,實現孵化載體和功能在屬地全覆蓋;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上工業企業數比重,分級分類引導支持鎮街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聯動企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現企業創新能力整體躍升。
實施企業研發機構育強攀高行動。引導企業按照“有場地、有人員、有投入、有設備、有成果、有制度”的標準,加快建設高水平企業研發機構。支持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申報省重點實驗室,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省級研發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實施新一輪協同創新行動,加快打造CTO(首席技術官)聯盟2.0 版,更好實現創新信息共享、技術路線共商、市場價值共創,鼓勵龍頭企業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爭創省級創新聯合體。積極爭創省外資研發中心。
實施科技合作載體提能造峰行動。依托浙江大學國際校區等優勢資源,加快建設科技合作載體,以新型研發機構為高標準共性目標,分層分類招引科技人才,加強科研項目實施,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引導鼓勵科研院所加大R&D 經費投入,指導支持各屬地平臺引育建設高質量科研機構,并盡快實現實體化運營。探索全市科研機構資源統一納入市人才科創集團進行運營和管理,以有限的資金集中力量扶持建優2~3 家載體。
實施省級高新區爭先進位行動。加強省級高新區建設統籌協調,招引更多高科技含量項目,在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技術服務業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人均技術合同成交額和高新區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等指標上加強推進和提升,突出畝均研發、畝均稅收等“雙畝均”提升,加快實現高新區既“高”又“新”。

海寧市鵑湖國際科技城
全力打造“教科人”一體化海寧樣板。加強以“國際化”為特色的省級“創新深化”試點建設,充分利用浙江大學國際校區科教資源,加速省級以上高端人才、外國高層次人才集聚科創湖區,著力發揮國際合作教育發展辦、人才科創集團的主體運營作用,更好更快地將國際化的教育、人才、科創等資源導入海寧市泛半導體、生命健康等領域的企業和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合作載體、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產品、新技術。
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轉變傳統校企合作的思維模式,推出“浙里好成果”科“季”活動,通過“引進來、走出去”雙向模式,每季度開展1 次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將高校院所對接面逐步擴展至長三角地區,深化打造校企雙向選擇的“零距離”平臺。充分利用“技轉之家”省級場景應用,加快落實“滿天星計劃”,有效實施技術經紀人激勵制度,切實打通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國家科技信息資源綜合利用與公共服務中心長三角分中心落地運營,服務重點產業“高精尖”企業。
傾力打造“科技潮動力”服務品牌。倡導科技元素全周期植入服務,將研發投入等科技元素植入項目招商、項目準入、企業入規到發展壯大的全鏈條體系。加強“大儀共享”“科技金融”等能力組件建設,加強創投母基金、子基金建設,撬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強科技增值化服務,推出上級項目如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研發中心等申報預評估服務,主動為企業“問診開單”,幫助企業找差距、補弱項。完善建立“科技干部、高校院所專家、專業機構”三支助企服務隊伍,持續加強信息庫等“六個庫”的功效發揮,努力實現科技政策宣傳全覆蓋、技術研發服務全覆蓋、技術市場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