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在最近的一個月間,有關能源模式的討論忽然多了起來。
曾經投下上百億美元打造新能源汽車的蘋果公司,宣布10年努力“一鍵清零”,退出新能源車市場。一度激進規劃五六年內停止制造燃油車的歐洲國家,紛紛放寬了紅線時間,延后五年左右實現汽車新能源化。領AI之先的公司則公開聲明,人工智能盡頭是能源,未來在于AI與新能源的結合。
能源之路會去向何方?又會怎樣改變世界?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標志是生產力極大提高,生產力提高根源,在于對能源越來越高效率的運用。永動機為什么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沒有外在能源加入而試圖永恒動作,是無法實現的。對不同能源的不同利用方式,決定了社會發展樣式的不同。燃燒木材只能煮熟一些食物,煤炭的烈焰則能制造鋼鐵并帶來蒸汽機,而石油的利用開創了更高效率的內燃機時代并帶來了更現代化的文明。當化石能源面臨污染和枯竭危機時,新能源來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全新時代。
新能源代表著未來,尤其是我們對人工智能充滿憧憬的時刻。
現代科技的不變主題之一,就是利用好現有能源、發現新的更好能源。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已經可以讓煤變成油、油變成衣服,但原始存儲在地殼的燃料,終有一天會消耗殆盡。讓文明延續、讓能源持續,用好太陽提供給地球的源源不絕能量,是極為重要方向。
上期《新民一周》寫到錢學森建議發展新能源汽車,錢老當然不無從缺少石油的國情來看待的,但更重要的是,使用電池這樣的新能源,可以有更多更可持續的來源。比如我國多煤可以發電來保障供應,可以利用太陽能、水電、核電等提供更廣泛來源。在錢學森這樣大科學家加持下,我國正確選擇了加快新能源發展之路,帶來新世紀煥然一新的現代化面貌。
有人或許會用能量守恒規律認為,新能源車一樣要消耗煤炭發電來供電。但是,集中高效的發電廠即使燒煤給電車供電,也要比汽油能效高一倍以上,何況還大大減少了汽油燃燒沿路污染。如果用太陽能光伏、風力等來獲取電力,那更是“額外”從地殼之外獲得了新的能源。
中國2023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2億千瓦,接近之前4年光伏裝機總和,占去年全部新增發電裝機近六成。中國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比例最近三年分別為22%、32%和44%,呈現出快速上升勢頭。這都是從“地殼”之外獲得的、可持續的能源。
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意義還在于,它不僅能有效避開“少油”可能被卡脖子的情況,更避開了燃油車長期落后于西方的劣勢,以電動車對燃油車換道超車的方式,一躍成為新能源車遙遙領先的國家。蘋果公司和西方諸多國家放慢電動車步伐,不是因為電動車不好,而是因為目前在這方面無法與中國競爭,只能在燃油車還賺錢的時候先多賺點錢再說。目前全世界60%以上新能源車、60%以上動力電池來自中國,跟動力電池有關的原材料,中國生產了全球73%的鈷、95%的錳、67%的鋰、63%的鎳和70%的石墨。光伏方面,則制造了全球66%的電池組件。這樣的優勢,后來者是很難追趕的。
新能源車發展對未來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天然適合智能化發展。隨著AI日益成熟,智能汽車必然越來越進入人們生活,電動汽車在這方面占盡優勢。美西方或許會放慢新能源車發展腳步,但只要還清醒的話,是不可能放棄智能化發展的未來。今天的暫停,不能不讓他們在后來某一個時間點上,需要更加發力追趕。那時,相差的距離或許更遠了。
每一次能源模式的轉變,都帶來過世界性主導力量的重要改變,進而帶來世界格局變化。煤的燃燒與蒸汽機的出現,帶來了不列顛島國與英鎊的崛起;石油的流淌與內燃機普及,造就了北美大陸和美元的興盛。新能源時代以及“AI的盡頭是新能源”,不能不讓占盡新能源優勢的東方和人民幣,展現出燦爛的光芒。
更特別的是,之前的能源都來自于地殼內部有限的開采,而新能源來自大規模工業化制造,潛力幾乎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