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萬芾作品《棲息》。
女性在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是藝術史的一部分,也是近代民族解放、社會革命大潮的組成部分。女性藝術家獨特的文化視角、深厚的人文情懷、豐沛的藝術活力和細致入微的藝術表現方式,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寶貴財富。近日,朱屺瞻藝術館繼2019、2021、2023年“一間自己的房間”女藝術家系列邀請展后,再續“行進”中的女性話語實踐,推出“時間之后:萬芾藝術”,展出了著名花鳥畫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萬芾自1979年至今不同時期代表作品近六十幅。
作為海派知名花鳥畫家,萬芾在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對于自然的觀察、都市生活的感受融合于創作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工筆花鳥畫風格,總能以安謐和寧靜打動每一個觀眾。她擅長將傳統花鳥畫反映文人品性的隱喻轉向生活詩意與生命意識表現的內涵,其作品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時,縱觀萬芾的藝術創作,“繁華遒麗”的重彩和“淡雅虛薄”的水墨兩種不同的風格意象貫穿在其創作中,無論黑、白、灰的水墨還是五彩繽紛的重彩,在她的腕底與筆端相互獨立又相映成趣。在近年來許多重要的美術展覽中,萬芾的作品現代而不失傳統韻味。面對現代人們所處的城市環境、審美趣味以及多元的藝術影響,她的創作不斷順應現時代的社會生活,萬芾帶著她的花鳥畫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向著當代審美趣味遷徙。
根據對萬芾作品創作脈絡的梳理和研究,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在“繁華遒麗”板塊,突出展示畫家自宋元花鳥傳統向具有現代化與個性化的藝術風格轉變,特別是重彩語言的流變呈現,不僅展出了萬芾1979年求學時期的習作、臨古作品,還包括20世紀90年代后,她在中國美術學院裝潢設計學習接觸的西方繪畫色彩和裝飾色彩,以及在中國畫創作中大膽運用色彩原理進行設色而完成的系列作品。從中既能看到萬芾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夫,也體現了在花鳥畫構圖、色彩與結構上的傳承創新,求索發展,從古人中求筆法,從自然中找題材,從現代藝術中求突破,最終逐漸呈現出清晰鮮活的個人面貌。
在“淡雅虛薄”部分中,著重展示了萬芾花鳥畫作品中水墨語言的轉向書寫。而“跨界紛呈”則展現了畫家近年來對于繪畫媒介轉換的探索。通過三個部分的呈現,既可以看到萬芾三個階段的藝術創作轉向,還可以看到其為文學書籍創作的插圖、文創等多種媒介和形式的作品。那些看似簡約的畫面,糅合著平面構成的因素,精心營造出的溫暖氛圍,烘托出那些生機勃勃的小鳥,蘊含著生命的律動。悅目畫面的背后,是美麗的人生;美麗人生的背后,是平凡的人性。可以說,在萬芾的藝術作品中,追求完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而完美的追求最終所要體現的,還是平凡中的美麗。
萬芾的作品以一花一鳥一草一木,展示人與生命萬物的關系,讓古典的矜持與當代的開放相映成趣。此次展覽以“時間之后”為主題,是萬芾四十多年來藝術創作和實踐的一次學術梳理,讓人從中了解其藝術創作的經歷、傳統向當代的語言轉換,以及最終形成萬芾獨特繪畫語言的過程,這是一次梳理和解讀,更是一場相遇。正如萬芾本人所說的那樣:“由繁入簡,表現的是生命的體驗,自身的感受。安靜是一種氣質,一種意境,其中包含著謳歌生命萬物的灼灼熱情。”
近日,“國寶的長征——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今年是故宮文物南遷90周年。展覽以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及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回到歷史見證地、故事發生地,以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再現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記憶,帶領觀眾走進一場跨越90年的時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