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鄧曉平 劉斌 彭偉 侯振華


摘? 要:為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積極推動新工科建設工作。為破解當前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發展難題,山東建筑大學物聯網工程教工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創新黨建工作形式,積極服務師生發展,通過高校與政府、行業協會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中臺”,高校與企業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前臺”,專業師生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后臺”,形成一套“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工作體系和長效機制,為推動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破解專業發展難題探索一條新路徑。
關鍵詞:地方高校;新工科;黨建;協同育人;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7-015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new economy and new industry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tive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faculty Party branch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jor i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plays the role of a fighting fortress, innovates the work form of party building, actively 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akes the joint building of Party branches between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as the "middle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joint building of Party branch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front platform", and the joint building of Party branches between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back platform", so as to construct the working system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joint building of Party branches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government, school, association and enterprise.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new engineering; Party build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高校教工黨支部是“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教師黨員的基本單位,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高校基層的戰斗堡壘,是黨團結和聯系廣大教師的橋梁紐帶[1]”。高校教工黨支部黨建工作應與專業建設相結合,努力做到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在支部黨建工作過程中,通過聚焦專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組織黨員沖鋒在前、攻堅克難,實現以黨建促業務;通過干事創業凝聚人心,塑造團結向上的工作氛圍,把黨員隊伍鍛造成過硬戰斗堡壘,實現以業務強黨建。
新工科應我國新經濟、國家重大戰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而生,并根據需求和高校的不同層次,分別賦予“優勢高校、綜合性高校、地方高校”以“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催生新技術和孕育新產業、支撐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2]。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黨建工作,應以“支撐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黨建引領破解專業發展難題,適應區域新興產業發展,滿足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和創新技術需求,努力把黨建成果轉化為推動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一? 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發展困境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18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緊扣國家發展需求,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化專業綜合改革,優化專業結構,發展新工科專業,改造提升傳統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3]。
新工科是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核心理念,能夠運用工程科學與技術以較小的成本去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并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是衡量高校工程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重要指標[4]。在新工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新技術和新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專業知識體系還未穩定完善。市場上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而高校專業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往往滯后于企業的創新實踐,專業實驗室建設落后于市場新技術的迭代升級,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區域新興產業用人需求。
具體來說,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專業建設過程面臨以下三個共性難題。
(一)? 如何破解專業培養方案緊跟技術趨勢難題
新工科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面廣、應用場景寬的特點,以物聯網工程專業為例,物聯網工程專業融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和通信技術等學科知識。如何凝練出專業特色課程,建設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是新工科專業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很多高校新工科專業主要以本校傳統學科課程為基礎進行建設,這就造成專業特色不明、定位不清,培養人才供給無法滿足新興產業市場人才需求。
(二)? 如何破解教師技能提升難題
新工科專業成立時間晚,因此很難從現有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聘到專業對口的師資。當前高校在引進人才方面對學歷的要求日趨升高,具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很難加入到高校教師隊伍中,因此新工科專業內大部分教師是從相近傳統專業調劑或招聘過來,導致教師授課課程與個人研究實踐領域匹配度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
(三)? 如何破解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的難題
新興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用人單位多數是中小創業型企業,而學生就業傾向于選擇大型知名企業,學生預期與市場需求的錯位,導致學生就業時大量選擇更換專業崗位,真正從事本專業的人員數量較少。
二? “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建設實踐
新工科專業是在新產業日新月異和理論研究日益深入的基礎上,由外部產業發展需求和內部工程教育變革要求共同推動形成的[5]。其中,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需求是推動新工科專業形成最關鍵的驅動。因此,深入推動產教融合是破解新工科專業發展困難的有效解決方案。
山東建筑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建筑大學物聯網工程教工黨支部于2019年5月被山東省委教育工委遴選為山東黨建工作樣板和山東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培育創建單位。在樣板支部和“雙帶頭人”工作室培養創建期間,支部以專業教研室為基地,創新黨建工作形式,積極服務地方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探索出一套“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工作體系和長效機制,為推動新興工科專業黨建與業務融合、破解專業發展難題探索了一條新路徑。
(一)? 高校與政府、協會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中臺”
由于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內出現時間早且應用面廣泛,因此,支部與濟南市物流行業主管部門濟南口岸與物流辦公室物流處黨支部簽定共建協議。雙方圍繞濟南市在“十四五”期間打造數字先鋒城市,全力推進數字泉城、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等重點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聯合黨建活動。政府領導為教師講授濟南市物流產業發展規劃與法規政策,聘請行業專家為專業畢業生舉辦線上智慧物流專題講座。專業教師參加濟南口岸與物流辦公室組織的物流大講堂活動,面向全市物流企業,圍繞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開展授課。此外,專業參與了政府委托的濟南市智慧物流發展規劃編制項目,深入企業開展調研,總結企業在智慧物流領域的創新應用案例,分析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為濟南物流與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決策支撐。支部書記提交的兩篇政府決策咨詢建議報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要批示,其中一篇建議報告獲評第一屆山東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獎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專業黨支部先后與山東省物聯網協會、山東省供應鏈協會簽訂支部共建協議。通過雙方支部的聯合黨日活動,專業積極參與到協會組織的行業政策對接、企業技術服務、人才就業推介等工作中。專業借助山東省物聯網協會平臺向省內物聯網用人企業發布在線調查問卷,對往屆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跟蹤,對用人單位的滿意度情況開展調查。通過調查發現,所有單位均希望畢業生具有工程實踐經歷,并且非常重視畢業生的知識自學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專業將提升實踐類課程的質量作為建設重點方向,在教學中注重幫助學生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政府、協會黨支部協助下,專業邀請行業主管部門領導、行業協會負責人、國內物聯網產業領軍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共同參與,組建山東建筑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進行系統診斷,對新版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全方位修訂。
(二)? 校企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前臺”
支部先后與浪潮云服務集團第十一黨支部、高速骨干網(山東)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簽訂聯合共建協議。校企開展黨建聯建,圍繞學生實習就業、聯合人才培養等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黨日活動,不斷增強組織凝聚力,激發黨員內驅力。
在支部共建工作推動下,校企圍繞產教融合開展一系列深入合作。針對校園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學生校外實習實踐面臨的管理難題,專業先后與山東有人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濟南科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學校產教融合樓共建校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山東有人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向學校捐贈物聯網產品,濟南科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出資購置物聯網教學器具用于基地建設。以育人基地為依托,專業積極對接企業解決方案研發團隊,圍繞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能建筑、智慧社區和智慧物流等領域聯合開發教學課程和構建實踐場景,充分利用企業人才、案例和技術資源為大數據技術及應用、云計算技術及應用、人工智能等前沿課程提供支持,實現工程實際需求與教學內容的緊密銜接。專業教師利用基地設備,積極指導學生實踐創新活動,有效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為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對人才的新要求,專業與華為濟南創新中心構建長期合作機制,邀請華為院校物聯網解決方案專家入校指導,對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崗位定位、工作職責及知識技能進行刨析。引入華為云學院,培訓教師應用云端實驗資源,增設完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地方經濟發展緊缺專業課程。成功申請華為濟南創新中心人才培養項目,為地方數字化轉型培養掌握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三)? 師生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后臺”
支部定期召開專業教工黨員和學生黨員座談會,建立師生黨建交流的微信群,將其作為師生黨建活動交流的橋梁,對本專業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就業遇到的思想問題開展調查。支部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引領作用,幫助他們成長為學習示范好榜樣、協同管理好助手。
支部聯合學生黨支部組織畢業生“云端返校”活動,專業教師和在校學生通過騰訊會議的方式與物聯網工程專業第一屆部分畢業生進行了視頻交流,了解學生發展狀況和工作中的技能需求。專業聘請五位優秀畢業生擔任校外就業指導教師,組織編制物聯網工程專業畢業生通訊錄發布至學生就業群,充分利用優秀畢業生資源輔助指導在校學生的考研和就業。
圍繞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保障學生就業,支部通過黨建共建單位,邀請行業主管部門領導、行業協會秘書長、企業家進行在線就業指導和招聘崗位發布。支部組織黨員教師開展一對一的畢業生就業指導,開展考研面試經驗和就業面試經驗分享活動,保證了疫情期間學生就業穩定。
三? 推進“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思考認識
(一)? 發揮黨建聚合力,實現產教融合主體有效協同
高校、政府、協會和企業是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四方主體,其中,高校承擔著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的責任;政府是產教融合的政策制定者和倡導者;協會協助政府實施產教融合政策,并負責對政策實施過程進行評估和監督;企業則是開展工程實踐教育的最佳平臺[6]。
當前,四方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政府制定促進產教融合的政策落地效果不明顯,對校企合作的促進作用有限;協會雖然了解企業技術與人才需求,但是短時間內尋覓不到合適的高校與之對接;高校存在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的脫節;企業更傾向于通過招聘的方式來獲取人才,缺乏參與長期協同育人的耐心。
以上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各主體之間缺少定期交流的平臺。因此,發揮黨建聚合力,定期開展“校政行企”主題黨日活動和學習生活會,交流黨建經驗,以黨建共建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協同育人的共識,共同構建起“黨建引領、政府搭臺、行業協會指導、企業融入、師生參與”的“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新模式,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顯個性、廣視野、重創新”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二)? 發揮黨建戰斗力,構建協同育人工作體系
發揮黨建戰斗力,通過高校和政府、協會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中臺”,高校和企業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前臺”,高校專業師生黨建合創構建協同育人“后臺”,如圖1所示。通過“后臺推動、中臺聯絡、前臺實踐”,構建一套“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工作體系架構。
高校和政府、協會黨建合創工作,應充分發揮“中臺”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的橋梁作用。政府對區域產業布局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 針對新興產業的發展編制專項發展規劃、制定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行業協會掌握全行業的發展現狀,了解地方企業的技術專長,對全行業的發展趨勢有較準確的分析和判斷[7]。發揮“中臺”橋梁作用,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門出臺的產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促進政策和協會的企業資源,精準掌握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方向和質量的需求,結合學校自身發展需要,修訂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企業和協會精準掌握產教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和完善推動“政產學”協同人才培養模式運作的政策體系和行業標準。
高校和企業黨建合創工作,應充分發揮“前臺”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的主戰場作用。在協會指導下,積極對接與本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相符的企業單位,推動開展支部共建工作。在聯合黨日活動過程中加深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技術領域的交流溝通,簽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以基地為依托,積極創新校企聯合育人模式。通過企業出問題、高校設計題目的方式,確定畢業設計任務。在設計過程中,校方教師圍繞畢業設計報告內容的正確性、系統性以及格式規范性進行指導,企業教師圍繞畢業設計報告實驗過程真實性和實驗結果有效性進行指導,從而實現畢業設計質量和學生工程實操水平的雙提升和雙保障。根據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的表現情況,企業可以自主選擇優秀畢業生錄用。此外,通過聯合指導畢業設計,校企雙方深入了解彼此的需求與技術專長,校方選派專業背景與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教師到企業掛職或兼職,參與企業技術研發;針對企業發展中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企業設置開放基金,通過課題形式對技術難題進行科技攻關。
高校專業師生支部共建工作,應發揮“后臺”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的助推劑作用。通過師生支部共建,形成師生黨員定期交流機制,充分發揮教師黨員模范先鋒作用,從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到校企聯合畢業設計的指導積極率先示范;學生黨員主動參與實踐,積極配合教師授課指導,將學生學習中存在問題和困惑及時進行反饋。專業針對問題對“校政行企”協同育人工作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進完善。
圖1? “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工作體系架構模型
(三)? 發揮黨建引領力,構建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只有以黨建為引領,建立起長效機制,保障相關方利益,促成各方利益共贏,才能真正構建起產教融合新格局,破解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發展難題。
高校作為“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工作體系的發起單位,在與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開展黨支部共建工作中,應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和技術優勢,以黨建為引領,幫助對方解決業務發展中的難題,實現四方共贏,形成一套“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該機制模型如圖2所示。
高校在與政府黨建合創工作中,應注重發揮人才與技術優勢,協助政府推動地方人才供給,提供行業發展決策支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城市競爭力,把人口變成人才,把人才留在當地,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供給。此外,借助高校和企業專家資源,構建政府行業決策專家咨詢團隊。通過定期交流座談,精準掌握產教融合發展中存在的障礙,為政府制定和調整行業政策法規提供決策支持。
高校在與企業黨建合創工作中,應注重發揮人才與技術優勢,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積極協助企業申請政策支持。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都存在人才梯隊建設問題,從社會招聘的人員雖然可以有效滿足企業眼前的用人需求,但是社招人才普遍價值觀固定,較難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因此,企業有從高校直接招聘優秀畢業生培養長期人才梯隊的需求。大型知名企業有品牌優勢,對優秀畢業生吸引力強,人才獲取成本較低,并且企業內部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新入職人員培訓體系。相比而言,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不具備以上優勢,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積極性更強。因此,高校在與大型企業開展黨建合創協同育人的同時,也應積極為中小創新型企業提供用人精準對接、降低人才招聘成本和培訓成本,幫助企業解決人才難招、難養、難留問題。與此同時,通過高校教師參與企業實踐課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各方面難題,指導企業將技術問題轉化為核心專利,協助企業獲得政府財政資金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高校在與協會支部共建工作中,應注重發揮人才與技術優勢,協助行業協會積極服務企業發展。專業教師加入協會專家庫,為協會開展信息服務、教育與培訓服務、咨詢服務、制定行業標準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教黨〔2017〕41號)[EB/OL].(2017-08-02)[2017-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
23_311692.html.
[2] 涂吉蓉,王再友.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34):67-70,75.
[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18號)[EB/OL].(2019-04-04)[2019-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4] 施曉秋“產學.三級聯動”工程能力分級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66-71.
[5] 林健,鄭麗娜.美國人工智能專業發展分析及對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20-33.
[6] 曹輝,彌志偉,宋家博.依托行業協會建設校企協同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索——基于北京市三所高校的校企實踐育人工作調研[J].高教學刊,2016(10):49-50,53.
[7] 姚勇,張春濤,鄒國榮,等.論地方行業協會(學會)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功能[J].教育教學論壇,2022(28):29-33.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項目(魯教工委字〔2019〕19號)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項目(魯教工委字〔2019〕19號)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建筑大學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專項課題“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研究”(SZ22010)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建筑大學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信息類專業‘校政行企協同實踐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XJG2022017)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建筑大學2021年黨建特色創新項目“構建校政行企黨建合創協同育人機制”(DJ22036S)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簡介:李明(1978-),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博士,副教授,物聯網工程教工黨支部書記、專業主任。研究方向為智慧物流系統優化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