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大多是團建式的集體接受教育的活動,側重強調人物或事件本身主流價值觀的育人作用,容易忽視次要價值觀的育人作用,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本研究創造性地運用“心理學+思政”的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將學生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以提升心智為目的,以個體獨自游歷為主線,促使學生通過游歷逐漸將當下自身存在的各種消極矛盾積極主動地向其對立面轉化,進而拓寬并發揮好“社會大課堂”的實踐育人作用,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要求。
[關鍵詞]游歷;促心智;心理學+思政;個性化思政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必須要嚴格執行并有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因此,高校在做好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善用社會這一“大課堂”,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引導學生與社會融合、與實踐互動、與時代共鳴,逐漸改變大學生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和育人效果,助力推進高校思政課的高質量發展。
1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新模式的現實需求
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階段,正是需要人才的關鍵時期。高校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主陣地,而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思政課,在理論授課和現有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引領已取得豐碩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樹立并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但距離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學生經常感到空虛、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該做什么、能做什么,間接性躊躇滿志,思政課堂上的出勤率、抬頭率、互動率、參與率較為低。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可知,高校部分大學生的心智沒有開悟、躍遷至與之年齡相適應的階段,自覺努力的內驅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其結果只能是一升入大學就無所事事或放縱般地“為所欲為”。因此,當下各大高校必須進一步強化“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之一的堅定理念,發揮好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將理論內化為學生“思想上有感悟,心智上有提升,行為上有體現”的重要作用,從提升大學生心智角度從發,積極探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進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資源。
2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二者功能互補,缺一不可。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多以課堂實踐為主、實踐方式落后,使得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受到較大限制[3]。
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層面分析,班級授課制、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專業實習、“互聯網+”等,這些高校現有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以下簡稱“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大多屬于團建式的集體接受教育的模式,存在著學生參與性不強、教學方法親和力不夠、教學內容模板化突出、教學平臺融合度不高、評價體系結構面單一等問題,都側重強調人物或事件本身存在的主流價值觀的育人作用,幾乎不重視次要價值觀的育人作用,忽略了學生之間差異化、個性化、實時化的現實需求,達不到因人而異地開展實踐教學的效果,沒有完全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4]。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來說,高校必須采用多元的授課方式,發揮授課方式的互補性原則,以便最大化地發揮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5]。為此,可以將心理學要素(心智)和新時代思政課目的進行有效結合,通過創造性地運用“心理學+思政”的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將學生從思政課整體授課的傳統模式中分離出來,以提升學生心智為目的,以個體(學生)進行獨自游歷為主線,以個體感悟游歷經歷為觸發點,促使學生通過游歷逐漸將當下自身存在的各種消極矛盾積極主動地向其對立面進行轉化,逐漸喚醒學生心智的開悟、躍遷,進而拓寬并發揮好“社會大課堂”的實踐育人作用。這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的實踐應用。
3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新模式
3.1 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以游歷促心智
決定人命運的往往不是智商、情商與努力,而是心智。心智屬于心理學范疇,通常指人心中對所遇事與物產生的心理活動。20世紀最杰出的思想家舒馬赫認為:一個英雄的成長過程,不是他征服外在世界的過程,而是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看似無解的痛苦和煩惱,其實有更高層次的解決辦法,就是心智的躍遷[6]。
因此,一個人提升心智的認知層次,有助于看透事物本質、看穿世界發展趨勢,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喬布斯的坐禪冥想、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都是高層次的心智模式。
如圖1所示,心智躍遷通常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心智不僅受到社會與文化教育的影響,還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不同的教育環境與人生經歷,塑造不同的心智。當下部分大學生的心智沒有得到開悟、躍遷,可歸因為三個方面:一是被家人過度保護,認知脫離社會現實,習慣主觀臆想;二是社會閱歷淺,對事物的發展規律、人情世故的各種準則茫然不知;三是交際過窄,能避則避,狹隘地封閉自我,沒有意識到應該去挖掘、了解并學習他人優點,以致他們的認知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習慣主觀臆想。
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中的“游歷”,是指大學生獨自游行過程中經歷某事某物,并與自身靈魂進行獨處、融合。此模式中的游歷是心的修行與歷練,重點在于“歷”,在獨自行走的過程中了解、感悟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和不同職業的人生百態,是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相互結合的過程。
具體來說,游歷途中,大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地獨自外出游歷和眼見為實地體會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不同職業的人生百態,切身感知我國古圣先賢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建黨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感知當下普通人民群眾生活的酸甜苦辣,逐漸喚醒大學生心智的開悟、躍遷,進而由此及彼地進行自覺反思,達到重塑對生活、學習、工作的正確態度。總的來說,這是通過游歷促進大學生的靈魂反思,進而積極主動地轉化當下矛盾著的認知,達到頓悟人生價值、提升心智躍遷,而非游覽般的享受。
另外,游歷結束后某些歷歷在目甚至終身難忘的情景,又會隨時隨地地教育著大學生,發揮糾正其頹廢、迷茫狀態的作用,隱形地鞭策著大學生以古圣先賢、革命先烈、榜樣人物為學習對象,亦是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完美闡釋。
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是對局限于集體接受教育的理論感知、主流價值觀的被動接收或多媒體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遙遠”之感的突破,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沉浸式的真實體驗,同時也讓人物或事件展現的主流價值觀與次要價值觀因人而異地發揮著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作用,真正達到以游歷提升學生心智的目的,是“真正觸動靈魂的教育”,是讓學生“動起來”的表現。另外,此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提前以“未來居民”的身份體驗、感受、融入當下真實的社會生活,而且還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7]的創新性應用。
3.2 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般來說,高校思政課實踐課為1學分16課時,課時相對較長。為了最大化地發揮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高校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可采用“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即:將本學期實踐課課時一分為二(教師可依據授課需要,自行分配),一分部課時用于傳統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另一部分用于個性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是教師在教室里組織學生分組完成對書本知識、相關時政等的角色扮演、PPT分享、有獎知識競答等活動;而個性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是教師根據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所占用課時數量的多少布置游歷任務的多寡,之后需要選擇游歷地點、規定游歷時間、收集并分享游歷成果,最終以游歷成果作為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結課作業”。
第一,選擇游歷地點。紅色教育基地是以革命傳統、紅色文化、黨史黨規等為主題的教育旅游基地,是體現紅色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其意義主要在于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華夏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的熱情。因此,對于學生游歷地點的選擇,要以本校所在城市的紅色教育基地為主,不僅可以減少學生的出行時間,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紅色教育基地的感悟之中,是游歷效果最大化。以鄭州市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鄭州市內的紅色教育基地,如:鄭州烈士林園、中牟烈士陵園、新鄭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二七紀念堂、董天知故居、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后方醫院舊址、登封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第二衛生所、登封抗日縣政府舊址、焦裕祿烈士陵園、四面紅旗、紅旗渠等。另外,還可提供種類多樣的游歷地點,以便學生根據自身當下思想中的矛盾選擇適宜的游歷地點,如:鄭州市的文化古跡、養老院、孤兒院、殘疾人之家、橋洞之下等。
游歷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旁觀者身份感悟,亦可以參與者身份踐行。在此之前,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以及實踐課的順利進行,高校必須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游歷地點,與游歷單位做好對接工作,并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和誠實教育。
第二,規定游歷時間。針對本學期需要完成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作業,在貫徹個性化實踐教學環節中,需根據校內外情況,嚴格設計好傳統實踐教學和個性化實踐教學課時的分配比例,給學生外出游歷提供充足的感悟、遷躍心智的時間,時間不能過長、亦不能太短,一至三天為最佳。此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換一種環境接受思政教育,而不再局限在室內和校內,給學生按需求知、求識的自由,做到了不再局限于主流事件或主流價值觀的教育,讓次要事件或次要價值觀同樣發揮育人作用。
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提前安排下學期個性化實踐教學的內容。例如:給農村學子布置“游歷家鄉”的寒暑假作業,以便學生有單獨的時間再次身體力行的感悟家鄉勞動人民的辛勞、父母的不易,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內驅力;給城市孩子布置“重走某一歷史人物成長過程”“游歷某紅色教育基地”“我在橋洞下的一天”等寒暑假作業,以便學生親自感悟它們給自己帶來的心靈洗禮。同時,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完成下學期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沒有其他課業壓力下、全神貫注地完成這一思政課實踐教學作業,讓其心情更加放松、心靈更加自由地感悟所游所歷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給學生的教育意義會更加深刻,影響更加深淵。另外,為隨時掌握學生行程、保障學生安全,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必須把控好學生游歷地點的選擇、記錄好學生的出行時間與出行方式。
第三,收集、分享游歷成果。游歷歸來后,學生需上交游歷心得,且必須輔以圖片、訪談或視頻。學生游歷時心智得到一次躍遷,寫心得時會進一步內化所歷、所思、所悟,使心智再次得到躍遷。而思政教師需認真對待學生游歷心得,認真分析、點評,必要時可與學生進行適當交流,并評出一二三等獎,以此激勵學生認真完成游歷作業。另外,還可以將學生游歷心得上傳至學院和學校公眾號,選出優秀心得推向豫教思語等省廳打造的思政類傳播平臺,進而擴大個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影響力和育心育德厲行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實踐,2020(9):4-11.
[2]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26(01).
[3]顧以傳,劉銀華. 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57-58.
[4]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EB/OL]. (2016-09-30). 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6/0930/c1053-28752113. html.
[5]朱玲玲.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0):234.
[6]舒馬赫. 解惑[M].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
[7]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3-07(01.)
[作者簡介]趙秀紅,女,河南蘭考人,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