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珠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北站幼兒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若是對什么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從而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而繪本是一種圖文結合的讀物,內容簡單易懂,趣味性較強,深受兒童的喜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繪本,激發兒童藝術創作的興趣,提升兒童的美術能力和素養。
在和兒童一起欣賞繪本《螞蟻和西瓜》的過程中,教師先展示了小螞蟻和西瓜的圖片,并巧妙地運用設疑的方式調動兒童對繪本的興趣,如提問:“螞蟻這么小,西瓜這么大,螞蟻怎么把西瓜搬回家呢?”“你認為螞蟻能成功將大西瓜搬回家里嗎?”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兒童進行猜想,接著借助《螞蟻和西瓜》中螞蟻搬西瓜的畫面,提問:“螞蟻搬西瓜的動作是怎樣的?螞蟻是怎么分工合作將西瓜搬回家的?”借此提醒兒童欣賞螞蟻搬西瓜時的動作美,然后分組欣賞繪本,讓兒童再次感受到繪本內容的有趣,激發兒童想要把繪本內容畫下來的欲望。
理解繪本是美術創作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巧借繪本,通過師幼初步閱讀,幫助兒童感受“螞蟻將西瓜搬回家”的奇妙,激發其對美術創作的興趣,使兒童在濃厚興趣的驅動下,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具有創新性的美術作品。
首先,巧用材料,支持幼兒大膽表現。材料為兒童潛能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基礎保障,教師應鼓勵兒童自由擺放材料,主動與材料產生聯系,引導兒童大膽表現,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螞蟻和西瓜”創作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大小不一的樹枝、吸管、紙杯、紙盤、超輕黏土、毛線、毛絨球等材料。有的兒童利用紙杯和毛線,做了一個升降機,并且在杯子里放了一些紅色的紙片,當作西瓜;有的兒童利用樹枝和吸管,做了一個梯子,說螞蟻可以通過梯子爬到高的地方挖西瓜;還有的兒童利用紙盤和吸管,做出了鏟子,以及各種各樣搬運西瓜的工具。教師巧妙地投放廢舊材料,讓兒童通過與材料的互動,充分發揮想象力,為螞蟻搬西瓜制作了各種道具;同時,為兒童的創作提供了保障,使兒童產生不同的想法,從而創作出獨特的作品。
其次,巧設情境,引發兒童創造想象。巧妙地運用繪本創設情境,能夠有效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促使兒童將腦海中的想象融入美術作品中,從而鍛煉兒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與兒童共讀繪本《螞蟻和西瓜》時,教師發現兒童對“螞蟻搬西瓜”的情境感興趣,于是便將美術區的墻面交給兒童進行自由創作。剛開始,孩子們在美術區的墻面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西瓜,接著美術能力較弱的小朋友會撕出“西瓜皮”“西瓜籽”貼在西瓜上,美術能力較強的小朋友則開始制作一些螞蟻、工具等貼在西瓜上,他們不斷地往西瓜上添加著有趣的事物。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在餐后自由活動時主動到美術區進行創作、實踐,隨著“螞蟻搬西瓜”的情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參與到這項創作中。
幼幼分享,激發兒童表達意愿。幼兒和幼兒之間的分享是一種比較輕松、自發式的分享,教師鼓勵兒童通過幼幼之間的分享,激發內心的表達意愿,提升對美的感受。例如,一次區域活動結束后,美工區的小朋友一邊收材料一邊與同伴進行討論:“我今天做了一只螞蟻,它拿著一塊西瓜。”“你的螞蟻手上有西瓜,看起來很漂亮,我明天也想做這樣的螞蟻。”材料收完后,大家紛紛介紹自己的作品,并嘗試評價同伴的作品:“我覺得琪琪做的螞蟻很漂亮,因為她在紙盤上涂了顏色、畫了花紋。”通過幼兒之間的分享交流,激發兒童表達自己對美的感受的意愿。
師幼分享,提升兒童思維與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在創作前、創作中和創作后與兒童互動,借此支持兒童藝術性、創造性的發展,同時提升其表達能力。例如,兒童創設“螞蟻搬西瓜”情境前,教師提出問題:“你準備用什么材料做螞蟻?”“你想用什么顏色來做螞蟻搬西瓜的工具?”通過問題,激發兒童創作的積極性,讓兒童在創作前有所計劃。創作中,教師可與兒童進行互動,提問:“你是怎樣做出這只螞蟻的?”“螞蟻搬西瓜的工具你是用什么廢舊材料做的?”創作后,教師還可以跟兒童繼續交流:“你最喜歡哪只螞蟻,為什么?”“螞蟻在搬西瓜時還可以有什么動作呢?”通過各種問題,讓兒童學會欣賞作品,提升自身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教師對兒童進行知識的單向灌輸上,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自主解決問題、自主探究的能力,應從“教師傳授知識”向“兒童自主探求”發展,即從“教師思考”轉變到“兒童思考”,思考主體的變換及話語權的移交會進一步開發兒童的智力和創造力,提高兒童的學習與溝通能力。要培養兒童的自主實踐能力,家庭也是不能忽視的主體,家庭教育中的動手行為與在園實踐能力相輔相成。在這次“螞蟻和西瓜”創作活動中,家長也積極地參與其中,帶著孩子尋找生活中的螞蟻,觀察螞蟻習性,和孩子進行親子創作,一起制作關于動物的繪本。制作的繪本形式不同,有的是立體的,有的是連環畫式,有的是折疊式,在繪本制作中,兒童對美術的感知更深刻了。
美術活動作為教育價值與娛樂價值兼具的活動,有利于增強兒童對手工的興趣,游戲自帶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則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螞蟻和西瓜”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借助繪本,鼓勵兒童動手創設環境、美化環境,對于不同能力的兒童給予不同的幫助。如對美術能力一般的兒童,教師會提供更多合適的材料,幫助其選擇美術表達形式;對美術能力較強的兒童,教師會鼓勵他們不斷地豐富情境,展現螞蟻搬西瓜的不同形態。有了這樣的幫助,兒童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成為活動的主體,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內在修養。同時,教師也促進了兒童的自我探索,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