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樹懷
張玉強與張玉彬(化名)是雙胞胎兄弟,鄰居和親友們時常會混淆他倆。容貌近似的兩兄弟,為人處事卻有著天壤之別。
哥哥張玉強吃苦耐勞,工作勤奮、手巧心靈,近幾年在單位搞出了幾個小發明,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成為單位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在家庭中,他敬老愛幼、友愛兄弟,領居們有什么難事,他熱心幫忙,街坊鄰居談起他都交口稱贊。
弟弟張玉彬卻與哥哥大相徑庭。他在單位怕吃苦受累,做事畏首畏尾,工作也經常因為他拖后腿。在家里,他懶散任性,做事隨心所欲,說話刻薄,待人冷漠。鄰居們有難處他漠不關心。親友鄰居說他不近人情,很不待見他。
人們都覺得奇怪,為什么容貌相近的雙胞胎兄弟,為人卻這么懸殊?
原來,張玉強和張玉彬出生后,因張玉強的伯母不能生育,就把玉彬過繼給了大伯,哥倆從小生活在不同家庭。
張玉強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養育孩子十分理智,從不寵愛嬌慣兒子,自幼嚴格管教。父母非常注重身教,在單位工作出色,在社區扶老攜幼關愛他人,兒子都看在眼里。
從玉強2歲開始,父母就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吃飯、穿衣、洗臉、整理玩具,五六歲開始幫大人做家務。父母還為孩子長遠計議,放手讓玉強獨立做事,培養鍛煉他自理、自立、自強。
玉彬的父母是個體業主,他們對收養的寶貝兒子百般疼愛,那真是事事滿足、處處依從。玉彬四五歲還要保姆為他穿衣、洗臉、追著喂飯。從小家里的活兒也不讓他干,那真是“油瓶子倒了也不肯扶”。小朋友間發生爭執,都是當媽的出面“搞定”。上學了,玉彬的生活起居、學習用具都是媽媽或保姆幫他料理好。
孩子長大進入社會,是較快地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還是舉步為艱、處處碰壁,是有所作為,還是渾渾噩噩,就看自小生活的家庭這所“培訓基地”培養訓練得如何。
張玉強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嚴格要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事,做自己的主人。讓張玉強在生活的實踐磨練中學知識、增才干,提升心理素質,學會為人處事,將孩子培養得有自信、有能力、有思想、有擔當,進入社會后如魚得水,大展身手。
張玉彬的父母只知疼愛、依從、滿足孩子,父母和保姆事事為他服務,從小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學習中的一切事情都有父母、保姆為他料理搞定。父母的本意是疼愛孩子,其實卻抑制了孩子的發展,壓抑了孩子的潛能,剝奪了孩子心理、能力發展的機會,導致張玉彬進入社會后事事不順心、處處碰壁,在單位和家庭都不讓人待見。
現實社會,又有多少勤勞、善良的父母長輩,為孩子無私地付出,嬌慣、替代孩子,“奴仆”式地為孩子服務,壓抑了孩子的自主成長、自我完善,剝奪了孩子提升心理、形成能力的機會,導致孩子進入社會后,面對困難、挫折、艱辛、矛盾等束手無策、驚惶失措。
孩子總要長大,總要從家庭走出進入社會。再心疼孩子,也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照顧和保護孩子一輩子。
孩子進入社會,總要獨立面對各種矛盾、困難、風險,總要獨立承擔家庭、工作和社會責任。孩子未來會出現什么風險、磨難,誰也難以預料,父母再有本事也不可能代替孩子處置這些風險、磨難。
為了孩子的未來,就要發揮家庭“培訓基地”的功能,培養孩子成為身強力壯、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內心強大的人,成為社會競爭中的佼佼者,這才是所有家長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