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健

在孫明乾博士的眼里,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上蘊含著無數的奧秘,每一塊巖石、每一塊土壤就意味著一個故事,代表的是地球、地質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他愿意深入其中去探索、發掘隱藏的秘密,讓人類更加了解我們生存的土地,幫助人類更好地處理人與土地的關系。
年少時期,孫明乾就對地質學十分感興趣,所以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成績優異的他選擇了吉林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因為年少時期的熱愛,孫明乾在大學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巖土地質相關的基礎知識。
孫明乾很快便發現,地質學是一門浩瀚的知識體系,學科范圍涵蓋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以及圍繞這些拓展到研究人與地球的相互關系。慢慢深入之后,孫明乾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說:“結合巖土地質學原理進行一定的邏輯推斷和想象,可以抽絲剝繭,不斷獲得更接近真實的地質解釋,可以幫助人類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理、環境。”這些都在深深地吸引著孫明乾,引領著他在這一領域中潛心深耕。
隨著對地質學的了解,孫明乾在這一領域繼續探索的決心也更加堅定了,也讓他找到了值得付出一生的方向。為了進一步深造,本科畢業之后,孫明乾考取了吉林大學巖土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后,孫明乾繼續攻讀地質工程專業博士,于2016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至此,他才覺得自己真正算得上地質學入門。
2016年,孫明乾博士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繼續進行科研工作。現如今,回憶起自己的人生經歷,結緣地質,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這些都構成了孫明乾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巖土工程、地質工程研究中所隱藏的魅力,一步步地牽引著他步履不停,一往而深。
一個好的科研平臺,會對科學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孫明乾所在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由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親手創立,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擁有地質勘查資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固體礦產勘查(甲級)等眾多資質,實力強勁,資源豐沛。對于熱愛巖土和地質工程學研究的孫明乾來說,這里簡直就是他的天堂。
在這里,孫明乾傾盡所學,靜心于科研之中,如魚得水。很快,一篇又一篇專業學術論文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據統計,短短幾年內,孫明乾便發表了《山東龍鄆煤業10.20沖擊地壓事故區域應力背景與防控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區活動構造與地殼穩定性》《川西折多山某深埋隧道地應力測量及其應用研究》《基于原地應力實測數據探討華北典型強震區斷裂活動危險性及其對雄安新區的影響》《木寨嶺深埋隧道北地應力測量與圍巖穩定性分析》《基于固結理論和變模型的軟土固結變理論》《考慮次固結效應的流變固結理論研究》《不同地基處理條件下吹填土孔隙分布特征》《不同處理方法下吹填土微觀結構特征》《天津中心漁港吹填土的易溶鹽試驗研究》等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從巖石力學、巖石物性和地應力等專業角度探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減災關鍵技術,為民生項目建設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相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工程索引》《地質力學學報》《地質通報》《現代地質》《地學前緣》《工程地質學報》等同行科學評議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不僅如此,孫明乾還曾榮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二等獎,這些都是對他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對于地質學研究者來說,除了在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野外同樣是孫明乾廣闊的研究場所。李四光曾有一句名言:“地質科學的源泉在野外。這里,也只有在這里,才能產生真正的科學問題和科學理論!”多年來,孫明乾對此深有體悟,也謹遵前輩教誨,常年保持深入田野的狀態。在進行專項課題研究之余,孫明乾還積極參與了多個地應力監測臺站的建設和運行維護工作,參與了北京、石家莊、保定、秦皇島、邢臺、泰安、廣東江門、李四光紀念館等地應力監測臺站的建設工作,參與了川藏鐵路、成達萬鐵路、珠江肇高鐵等工程地質相關的研究,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
一直以來,孫明乾始終認為從事地質研究工作是幸運的,每天與興趣為伴,讓他的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他依舊在為揭開巖土工程奧秘而不遺余力地發出光和熱。他說,他喜歡與巖石、土壤打交道,這種感受愈加純粹,能體味到一種地質研究者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