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鐘的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線上加班”等新型工作方式日漸普及。如何規范這些新型工作的報酬支付,成為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焦點和難點。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涉欠薪糾紛典型案例,提出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占用其休息時間為認定標準,綜合考慮勞動者的加班頻率、時長、工資標準、工作內容等因素,酌情認定勞動者的加班費,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以法律為準繩,明確“線上加班”屬于加班,最高法發布的案例為勞動者維權提供了堅實依據。一些用人單位雖然表面上遵守勞動時長的規定,但時常要求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外承擔工作任務。微信等社交工具被廣泛使用于工作交流,也加重了勞動者的負擔,一些員工不得不“24小時”待命,時刻注意回復用人單位的工作信息。對于這一伴隨技術發展出現的新問題,法律與制度之網理應織得更嚴密。
從更寬廣的視野看,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也對勞動者權益保護提出新要求。一方面,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零工經濟”在市場運行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月嫂、快遞員、外賣騎手等區別于傳統藍領的零工從業者,在服務城市發展的同時,也亟需獲得城市的溫暖與善意;另一方面,“數字游民”、互聯網主播等新自由職業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滿足他們的社會融入需求,有助于激發社會創新活力,促進和諧穩定。
我國有2億多靈活就業人口,其中有不少新業態從業人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新業態青年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務和幫助排名前三項分別是:“完善社會保險政策(45.3%)”“維護勞動權益(40.6%)”“完善相應就業政策和服務(34.6%)”。由此可見,保障新業態群體勞動權益,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是促進他們和社會相融、提升獲得感的關鍵。
目前,一些地方已有實質性動作,開創了勞動權益保障的新模式。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規定從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省市啟動試點工作。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靈活就業人員在滬參保已全面覆蓋。提高政策便利度,對相關政策進行重點宣傳,增強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體現了公共服務的精細化。
新業態從業人員不僅有生存和保障需求,更有發展需求。面對他們打拼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法律和政策也要與時俱進,為協調利益關系、鼓勵創新創造做好頂層設計。例如,網絡文學寫手普遍面臨同行抄襲等問題,需要設計更精準的著作權保護機制,降低他們維權的難度,從而更好地滿足新經濟新職業的發展需求,呵護他們參與創新創造的活力。
與傳統職業糾紛僅涉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不同,新業態勞動糾紛常涉及多方主體,法律關系更為錯綜復雜。對于新業態引發的新問題,既要大膽積極探索,也要保持耐心和定力。隨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新業態從業人員的社會參與感、融入感必將不斷增強,他們不僅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暖意,更能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匯聚起磅礴的新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