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3月7日,由楊曉培擔任藝術總監及總制片人,林妍執導的家庭話題全景群像劇《煙火人家》在CCTV-1綜合頻道收官。該劇播出后,CVB(中國視聽大數據)收視率首播破3,峰值3.384%;酷云首播破2,實時收視率峰值2.4202%,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TOP1,騰訊視頻站內熱度破27000。
開年以來,《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歡樂家長群》等多部現實題材家庭劇陸續登陸熒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平臺待播家庭劇超過10部,包括《小日子》《好團圓》《承歡記》《小夫妻》《時光正好》《我和婚姻的戰斗》《180天重啟計劃》《時差一萬公里》《以子之名》等,家庭劇將迎來新一輪熱潮。
稱謂變化
自20世紀90年代的《渴望》開始,家庭劇一直是比較穩定的電視劇題材內容,備受市場和觀眾歡迎。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價值觀念變遷,越來越多的家庭劇不再囿于家長里短、一地雞毛,而是更加貼近時代和生活,內容風向亦跟隨市場審美及社會情緒演變。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術專委會秘書長戴清表示,“家庭劇”是當下提法,20世紀80、90年代到新時代前后,其實有“家庭倫理劇”和“都市情感劇”之分。前者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家有九鳳》,后者如《新結婚時代》《歡樂頌》。由于中國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當下小家庭早已成為社會主導的家庭結構形態,表現大家庭為主的“家庭倫理劇”,熱度日漸被“都市情感劇”所取代;與此同時,此類劇集表現內容不斷拓展,與聚焦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生活變化、百姓命運沉浮的“年代劇”(如《人世間》《父輩的榮耀》《南來北往》等)的邊界日漸模糊。
“年代劇”雖然包含家庭倫理的表現內容,但社會輻射面顯然更寬,精神情懷也更為宏闊。與“家庭倫理劇”向“年代劇”靠攏的趨勢相似,“都市情感劇”的表現內容也不斷發生偏移和調整,“近年來,都市情感劇越來越多呈現中青年人的人生思考,特別是女性職場歷練與女性意識,而對家庭成員關系的表現內容也遠不如姊妹情誼或愛情戲份重,這在《我在他鄉挺好的》《故鄉,別來無恙》等熱播劇中都有著鮮明表現,都市情感劇與職場劇呈合流之勢。”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作品更多以家庭為單元和表現重心,進一步簡化為所謂的“家庭劇”。戴清認為,“稱謂上的變化,背后是劇集創作表現內容和側重點的偏移與調整。”
2024年現實題材家庭劇迎來密集上新潮,已播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歡樂家長群》《煙火人家》等,各具看點。《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講述一場車禍過后,兩個普通家庭在人生逆境中以不同姿態面對生活的故事;《歡樂家長群》以“雙減政策”背景下,家校溝通加強而倚重微信“家長群”作為切入點,呈現3組各具特色的家庭關系;《煙火人家》圍繞孟家三代人展開,講述孟家三代女性在經歷家庭、婚戀、事業等各種問題與困惑后,彼此支撐、各自成長的溫暖故事。待播名單中,《小日子》《好團圓》《承歡記》《小夫妻》《時光正好》《我和婚姻的戰斗》《180天重啟計劃》《時差一萬公里》《以子之名》等劇,多層次、多維度展現社會話題和新型家庭關系。
西嘻影業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楊曉培表示,家庭劇群眾基礎廣泛,在高密度上新節奏下,依然取得不錯反響,可見市場需求還有進一步挖掘空間。如今,越來越多家庭劇不僅僅書寫家庭一隅的故事,創作者走出“室內”,把家庭與時代、小人物與大歷史聯系起來。“個人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往往要通過家庭關系去緩和、舒解。因為對于個體來說,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根基和啟蒙。生活的磨礪會讓一個人主動尋求家庭的庇護,促使家釋放應有的凝聚力和包容力。”
創作新特點
家庭劇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一些新特點,與不同元素類型的融合是突出表現。例如,《煙火人家》以女性視角的觀察和表達,通過描摹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的女性境遇,呈現更加豐富的女性情緒觀照。待播的《小團圓》聚焦新時代都市人,從向家三姐妹視角,展現新時代女性勇敢面對生活風云并追尋內心圓滿的自我成長歷程;《承歡記》講述當代母女關系的“新生”與“重塑”,以平凡女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傳達獨立奮斗的新時代女性態度。
戴清表示,不少家庭劇在表現內容上與教育題材相融合,如《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少年派》《大考》等,以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成長問題為核心,引發全社會對青少年成長、親子關系、教育焦慮等一系列熱點問題的廣泛討論。這些劇集不止步于子女教育及家庭關系的調整,更進一步從親子間的雙向成長升華到社會大愛傳遞與濃厚家國情懷。“在創作上,從偏于‘私人化‘小家庭的親子關系到更加恢宏的‘公共話題,劇集的表現內容、創作視野更加開闊。”
同時,家庭劇的敘事空間不斷向外延展,敏銳捕捉社會話題與融媒時代的特征。《煙火人家》從孟家三姐妹的家庭生活,逐步引入婚姻關系經營、親子關系構建等一系列話題,再向催婚逼婚、職場壓力等社會議題延伸,將家庭觀照與社會洞察融為一體,傳遞溫暖的社會底色與積極陽光的正向能量;《歡樂家長群》如多棱鏡般展現家庭、孩子、學校、職場、社會等多層面、多人群的情感情緒與問題。“一個微信群串聯起家長、孩子和老師,以及線上線下等多重人物關系,勾勒家長眾生相,折射微妙復雜的人情世故與人性人心,恰是創作者敏銳觀察生活、提煉生活功力的反映與見證。”戴清說。
此外,越來越多家庭劇以生活流敘事講述平凡生活、人情冷暖,用有趣有愛的溫情表達完成群像人物的個性塑造。例如,以車禍這種極端戲劇性事件開場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治愈力”拉滿,運用雙線對比呈現兩姐妹面對磨難的巨大反差行動模式,激勵觀眾善用生命中建設性的能量;《煙火人家》細致描摹每個人的困境,但并未在尖銳的戲劇沖突上刻意做文章,而是以輕喜的語境和溫情的鏡頭呈現矛盾,使劇情既具可看性,又不說教。
楊曉培認為,好的家庭劇會呈現一種現實而溫暖的厚重感,能為觀眾提供體察自身家庭的視角,“在創作手法上,我們嘗試用現實的態度去解構甚至消解困境,讓觀眾感受生活的溫暖與心理的慰藉。當然,從創作角度來說,我們不可能對所有公共議題都給予面面俱到的照拂,而是基于角色完整、自洽的底層行為邏輯和情節發展動力,讓人物之間的故事張力彼此交匯、生長,自然延展對困局的呈現。”
突圍與創新
家庭劇創作想要實現突圍創新,需要創作者植根生活,敏銳觀察社會,關愛個體的成長、情緒、疼痛與煩惱。戴清表示,“現實主義要求創作要勇于揭示生活真相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在總體上追求建立在生活真實基礎上的藝術真實,有力塑造具有生活真實感的人物形象,要有效地營造充滿生活實感的環境、設置生動的生活細節。”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導演李江明很重視細節的呈現。在他看來,生活本就是由無數個細節構成,想要呈現一部真實有生活質感的劇,需要從臺詞到場景搭建,不斷調整各種細節;塑造人物更要從人性出發,而非走向扁平,“主角不一定就要完美得無可挑剔,配角就要渣得無可救藥。每個人身上都有弱點缺點,這樣才更接近現實人生。人本來就是多樣的,人性本來就是多面的,我們只是盡可能地呈現角色故事,對于他們的內心情感,不刻意歌頌或批判,而是交由觀眾自己去判斷、去討論——這是我們的創作態度。”
楊曉培認為,家庭劇創作不能為故事而故事,而要化現實為故事,“當下性”才是創作底色。“世界有棱角,時間有罅隙,一個好故事可以打撈起現實中的微光,注入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與思考。情節越細致,細節越豐富,越能讓觀眾站在故事發生的現場,近距離感受作品的‘當下性。”創作者要關注時下議題,深入眼前生活,洞察那些微小但重要的“一閃而過”,辨析跳動的時代情緒。
“家庭在時代浪潮變化之中,會不斷面對新的境遇,新的共生關系,創作者需要用理性把握感性,敏銳捕捉生活的不同切面,構建更細膩、真實、完整的情緒空間,以一種更富有韌勁、更綿密溫煦的方式輸出能量,在平和溫暖的底色之下,給予觀眾更廣闊、更自由的情緒共振空間。”楊曉培堅信,影視創作是時代和現實的映照,是時代精神的傳達和情緒的疏解。所謂創新,需要始終與時代保持同頻共振。“未來,我們會堅守品質,敬畏內容,始終以藝術價值作為創作的初心,讓作品同這煙火世間一樣,向陽奔去,生機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