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任雪萍
摘要:媒體融合的十年間,伴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傳媒生態和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以黨報為首的主流媒體從最初被動轉型,挺進互聯網戰場,到現在主動融合,深耕新媒體陣地,媒體融合走向“深藍”,傳媒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媒體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為探析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黨報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及特征,文章選取45家黨報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對外公開發布的招聘信息為研究樣本,采用數據收集、詞頻分析和深度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媒體深度融合極大地拓展了黨報的業務內容,使黨報對從業人員的需求更加廣泛,招聘人員在年齡、學歷、職業素養和技能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特征。具體包括:從需求信息看,招聘人員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從任職條件看,招聘人員偏年輕化,學歷要求逐漸提高,更加注重能力和經驗;從專業背景看,青睞跨學科、懂外語的人員;從招聘崗位看,注重內容生產,需求多元化;從綜合素養看,要求人員喜溝通能抗壓、有團隊精神;從技能需求看,不愛“專才”,愛“多才”。研究認為,可從三方面著力培養黨報所需的新型傳媒人才,即提升黨報現有員工素養、引進緊缺人才、校媒合作培養全媒體人才后備軍。
關鍵詞:媒體融合;黨報;全媒體;新型傳媒人才;需求及培養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001-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科基金“全面提高變革塑造能力“成果,項目編號:2023YBZJ28
在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十年間,媒體融合經過不斷試點、優化,由“淺海”走向“深藍”。伴隨5G、虛擬仿真、區塊鏈等技術運用于傳媒領域,媒體融合走向縱深,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但無論媒介形態如何改變,輿論引導始終是黨報的重要職責。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全媒體傳播體系不僅要建成,更要建好,才能真正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9。2023年,“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成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核心基石。
面對媒體融合和技術更迭,黨報發展步履維艱。2017年至今,紙媒在廣告刊登額、訂閱數、發行量等方面均出現大幅下滑,“報紙消亡論”甚囂塵上。美國新聞學者菲利普·邁耶預言——2044年報紙將會消亡[2]67-69。有學者指出,“報紙消亡論”恰恰指明了報紙發展已出現問題,這是在警示紙媒必須變革[2]70-73。
自2014年起,各大黨報開始向數字化、市場化轉型,從頂層設計到內容生產進行了諸多嘗試。進入全媒體時代,黨報要想站穩腳跟,最關鍵的因素不是資金和設備,而是人才。2023年全國兩會,人民日報推出人工智能編輯部4.0,生產新聞達372條,大大提高了新聞的生產效率,這一媒體融合新動能的激發歸功于優秀的傳媒人才[1]9-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3]。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多數黨報在數據分析、視頻制作、信息編輯、用戶互動等環節面臨無人可用或招不到人的窘境。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新型傳媒人才供需失衡。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測,中國大傳媒行業的發展帶動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導致該行業的人才供需缺口由2015年約30萬人擴大至2019年約120萬人,預計2024年大傳媒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約820萬人[4]。
二是我國傳媒人才培養與媒體需求脫節。全媒體的出現對媒體人在寫作、編輯、拍攝、營銷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而高校作為培養傳媒人才的主陣地,雖新增了新媒體專業,但受師資、實訓等因素影響,學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識較為有限,進入媒體后無法立即上崗,需要媒體花時間再培養,進而增加了媒體的用人成本。“考研名師”張雪峰稱:“別報新聞,從中國本科專業目錄里面閉著眼睛摸一個都比新聞好。”此言一出,有關“新聞專業無用”的言論成為焦點[5]。
總之,伴隨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黨報面臨更為復雜而激烈的競爭,成敗的關鍵取決于黨報的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一)樣本選取
本研究以45家黨報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截至2023年12月20日)對外公開發布的招聘信息作為基本研究樣本,并重點分析了其中13家黨報發布的共130條招聘信息。這13家黨報涵蓋中央級、省級和地市級媒體,分別是: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北京日報、大眾日報、解放日報、浙江日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長江日報、湖南日報、四川日報、重慶日報、甘肅日報(排名不分先后)。選取這些黨報的依據是:涵蓋我國東西南北中的地域分布;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受眾規模;招聘要求具體、全面,可以進行詞頻分析;招聘崗位避免了純技術化。
(二)樣本統計結果

由于13家黨報所屬不同級別、地域以及所需人員的要求不同,本研究按照招聘人數、崗位需求、年齡界限、學歷要求、職業素養和技能要求進行統計,最終得出結果。需說明的是,本研究未統計招聘信息中財務、黨務等崗位人數,另外招聘人數為若干的崗位,按照1崗5人計算。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表5。


(一)立足自身,提升黨報現有員工素養
首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強化人員的互聯網思維,提高其技能水平。具體可通過全媒體技能培訓、新媒體輪崗任職、到商業媒體交流等,幫助人員把握移動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學習新媒體語境表達與思維,掌握視頻編輯、在線直播、用戶互動等技能技巧,提高制作全媒體“爆款”產品的水平。
其次,要求傳統媒體人掌握所有全媒體內容生產技能是不切實際的,黨報可通過新媒體項目,有意識地引導人員根據自身情況重點掌握兩三種技能,進而培育一支全媒體采編隊伍。比如,廣州日報通過廣州參考APP、南風窗傳媒智庫、食在廣東、地鐵+等新媒體產品[9],為人員轉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最后,完善考評體系,推動人員轉型。伴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改變,黨報的考評體系也應更加完善,應由過去考核采編人員的采寫、編輯、攝影等單項專業能力,向考核拍攝、剪輯、配音等綜合能力轉變。
(二)引進緊缺型人才
技術在傳媒領域的作用不容小覷。只有突破技術壁壘,才能實現內容“破圈”傳播。如果沒有技術護航,黨報生產的內容再好也難以精準、迅速、有效地觸達受眾。但目前,黨報尤為缺乏高精尖技術類人才。

主動出擊,引進在技術研發、數據分析等領域的高精尖人才,是黨報應對人才結構中數字化背景人員短缺的必由路徑。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內容+技術+用戶”三者有機結合,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及時發出主流媒體的聲音[8]11-12。
(三)校媒合作培養全媒體人才后備軍
1.開展行業調研,參與制定傳媒人才培養方案
黨報可以與高校合作,通過開展行業需求調研,提供行業需求和趨勢分析,與高校共同制定傳媒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可通過對業界記者、編輯等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明確全媒體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黨報可為高校提供相關數據分析,分享當前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新媒體技能要求及人才情況,幫助其了解行業現狀及發展方向,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傳媒人才培養方案[10]。除此之外,黨報還可以參與到傳媒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評估中,適時反饋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幫助高校不斷改進教學質量,優化培養效果。
2.注重“行業模仿”,建立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的課程體系
黨報人除掌握采寫、編輯等必備技能外,還應掌握多種新媒體技能。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認為,學新聞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學生放入真正的媒體環境中學習,使學生掌握的技能與市場需求充分接軌[11]。
因此,傳媒專業的課程體系應注重“行業模仿”。黨報人可參與到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和行業需求為課程設置提供建議,確保學生所學課程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高校應在加強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幫助學生練好基本功的同時,建立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的課程體系。比如,將傳播學與計算機專業相結合,開設全媒體技術課程,讓學生掌握諸如機器人報道、內容分發、數據新聞采集等多種技能[12]。此外,還要隨著行業發展和技術更迭,定期評估和調整授課內容,引入新媒體技術,確保所培養的人才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3.根據自身需求,“訂單式”培養
黨報可結合未來發展規劃以及對人才在素質、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選擇一兩所高校的傳媒專業,通過共辦“訂單班”等形式建立長期合作,定制化培養新型傳媒人才。
在“訂單式”培養中,高校負責招生、教學和日常管理,黨報負責提供部分師資力量和媒體實習機會。高校可邀請黨報從業人員走進課堂,開講座、做培訓,講授新聞業務知識。黨報可通過項目合作、掛職鍛煉等方式,選拔一些教師進入媒體實踐。通過校媒合作,讓學生所學所練與黨報需求相匹配,使其畢業后能盡快上崗,減少黨報再培養的時間與成本。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對新型傳媒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文章通過研究45家黨報對外公開發布的招聘信息,梳理出黨報聘用人才的需求及特征,認為可從提升黨報現有員工素養、引進緊缺人才、校媒合作培養全媒體人才后備軍三方面著力,培養黨報所需的新型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 葉蓁蓁. 2022—2023報業融合發展觀察報告[J].傳媒,2023(13):9-12.
[2] 劉建華.中國報業改革發展的機理性問題與機制性突破[J].編輯之友,2021(10):67-73.
[3] 陳雪薇,宋宣諭.報業轉型下的人才需求變化與培養[J].新聞世界,2017(4):81-84.
[4] 袁東.大傳媒行業人才缺口超過百萬,武漢傳媒學院運營機構天有教育擬登陸港股[EB/OL].每日經濟新聞,2021-07-21.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21A0ARZ100.
[5] 蟻工廠.張雪峰與新聞學教授關于新聞學專業之爭的網絡輿論反思[EB/OL].新浪網,2021-06-25.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94035935_82c654df019019qrd.html.
[6] 彭琪月,魯婧. 2021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EB/OL].人民網,2021-12-29.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1/1229/c14677-32319846.html.
[7] 毛偉.從融媒體到智媒體: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探索[J].青年記者,2023(5):64-66.
[8] 吾道南來.智媒時代主流媒體人才結構新變[J].青年記者,2022(21):9-12.
[9] 詹婉容.在渠道與平臺間探求內容建設新路徑: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路演掃描[J].新傳播,2017(14):10-12.
[10] 趙富強.媒體融合下“全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傳媒論壇,2019,2(20):7-8.
[11] 樊榮.“密蘇里模式”對我國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啟示[J].傳媒,2021(7):86-88.
[12] 丁梅,閆月英.“密蘇里方法”的本土化與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傳媒,2013(3):82-83.
作者簡介 張紅梅,高級記者,重慶日報副總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媒體融合。 任雪萍,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