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菲 王鑫超
(1.陜西省渭南市第二醫院檢驗科,陜西 渭南 714000;2.延安大學咸陽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陜西 咸陽 712000)
顱腦外傷可分為軟組織(頭皮)損傷、顱骨損傷(骨折)以及顱內組織(腦血管以及腦膜)損傷三類,三類損傷常可合并發生,多通過手術進行治療[1]。顱腦損傷患者手術治療后,具有2%~18%的概率會發生顱內感染[2],這主要是由于顱腦外傷手術治療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患者腦脊液屏障以及血腦屏障,加之開放性損傷也會導致部分病原菌進入顱內,同時患者顱內殘留的異物以及污染物等均會增加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生風險,影響患者預后[3]。細菌、病毒、霉菌、真菌以及支原體等均是顱內感染常見病原體,在患者腦脊液培養以及藥敏結果回報之前,為改善患者預后需要及時展開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因此及時分析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顱內感染腦脊液的病原菌分布情況以及耐藥性,對臨床抗菌藥物的遴選具有重要指導作用[4]。基于此,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5~73歲,平均(47.67±5.20)歲;急診手術32例,擇期手術68例;手術時間3~5 h,平均(4.24±0.51)h;文化水平:中小學文化37例,高中及以上文化32例。納入標準:(1)符合顱腦外傷相關診斷標準[5]者;(2)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失者;(2)合并手術治療禁忌癥者;(3)拒絕參與研究者;(4)術后合并感染者。
1.2 方法對100例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參照顱內感染診斷標準[6]統計手術治療后的顱內感染發生情況。同時對已經發生顱內感染患者的腦脊液及時送檢展開病原菌檢測,將腦脊液以3 000 r/min的速率進行離心,時間為10 min,在羊血瓊脂平板培養基上接種沉淀物,培養箱溫度控制在37 ℃,培養時間控制在18~48 h,對菌落形態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展開常規細菌分離,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7]處理樣本以及完成各項細菌培養操作,菌株鑒定和藥敏分析選擇Phoenix-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碧迪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藥敏結果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藥敏試驗標準[8]進行判讀,以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260作為質控菌,分析不同病原菌對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1 治療后的顱內感染發生情況100例顱腦外傷患者手術治療后共計11例患者發生顱內感染,占比11.00%。
2.2 顱內感染患者病原菌檢測結果11例顱內感染患者病原菌檢測結果顯示共計檢出24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分別共計13株、10株、1株,分別占總病原菌的54.16%、41.67%、4.17%。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占總病原菌的29.17%,其次分別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分別占總病原菌的16.67%和8.33%;革蘭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占總病原菌的20.83%,其次分別為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分別占總病原菌的12.50%和8.33%。
2.3 耐藥性分析主要革蘭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磺胺甲惡唑/甲氨芐啶以及青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00%,對萬古霉素以及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耐藥率均為0.00%;主要革蘭陰性菌中的鮑曼不動桿菌對環丙沙星以及氨曲南的耐藥率均為100.00%,對頭孢他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及頭孢吡肟的耐藥率在60%~80%,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20.00%,對亞胺培南敏感,耐藥率為0.00%。見表1。

表1 病原菌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
在顱內感染患者的臨床診斷中,腦脊液病原菌培養是目前常見的一種診斷方法,對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具有重要作用[9]。
本文結果顯示,100例顱腦外傷患者手術治療后共計11例(11.00%)患者發生顱內感染,通過對其病原菌檢測分析后,發現11例顱內感染患者病原菌檢測結果顯示共計檢出24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分別共計13株、10株、1株,其分別占總病原菌的54.16%、41.67%、4.17%。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占總病原菌的29.17%;革蘭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占總病原菌的20.83%。通過分析主要革蘭陽性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和主要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磺胺甲惡唑/甲氨芐啶以及青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00%,對苯唑西林、頭孢呋辛以及四環素的耐藥率分別為85.71%、71.43%、28.57%,對萬古霉素以及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耐藥率均為0.00%;主要革蘭陰性菌對環丙沙星以及氨曲南的耐藥率均為100.00%,對頭孢他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及頭孢吡肟的耐藥率在60%~80%,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20.00%,對亞胺培南敏感,耐藥率為0.00%。由此可見顱內感染患者的兩種主要感染病原菌對多種抗菌藥物均存在較高耐藥性,這可能是一方面和抗菌藥物特異性靶標的突變存在一定關系,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各種抗菌藥物的研發應用,抗生素濫用現象愈發普遍,進而導致多種病原菌產生多重耐藥情況[10]。這也提示臨床需要進一步加強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病原菌監測,根據不同患者藥敏試驗結果合理應用抗菌藥物,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臨床顱內感染控制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顱腦外傷手術治療患者,其術后具有一定顱內感染發生率,感染病原菌中的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分別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和鮑曼不動桿菌為主,兩者對多種抗菌藥物均存在較高耐藥性,存在多重耐藥特點,臨床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病原菌監測,通過藥敏分析結果遴選抗菌藥物,以提高患者術后顱內感染控制及治療效果。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陜西省渭南市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