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萍 廖桀
(寶雞市金臺醫院1.檢驗科2.病理科,陜西 寶雞 721001)
目前胃癌逐漸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調查結果顯示,胃癌的發病率居世界第五位,在中國農村地區,胃癌更是成為了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且多發于老年男性群體中,屬于我國癌癥防治的重點類型[1-2]。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較高,胃癌的預后效果較差,多數患者在得到明確診斷時,病情已達到中晚期階段,此時病灶已出現局部轉移,或是出現全身性轉移,對其預后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以往研究[3-4]證實,淋巴結轉移屬于胃癌患者術后復發、降低預后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胃癌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與遠處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為評估胃癌患者的腫瘤進展和轉移提供理論基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胃癌患者80例,根據是否出現遠處淋巴結轉移分為轉移組和未轉移組,各40例。轉移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3.38±8.28)歲;癌癥類型:腺癌27例,黏液腺癌4例,印戒細胞癌9例。未轉移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3.05±8.83)歲;癌癥類型:腺癌25例,黏液腺癌5例,印戒細胞癌10例。納入標準:術后病理檢查為原發性胃癌;沒有開展過新的輔助化療者,術后實施輔助化療藥物者;臨床資料齊全者;術前檢查,沒有出現遠處轉移者。排除標準:感染性疾病者;病歷資料缺失者;術前開展輔助放化療者;感染性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或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或意識障礙性疾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接受姑息手術治療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均在清晨采血,要求空腹,借助凝血專用負壓真空管收集患者2管靜脈血,每管各2 mL,接受EDTA即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后,其中一管血液樣本使用法國Stago-Sta公司生產的血凝儀進行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檢測工作,該檢查要求在采血完成后的2 h內進行;剩余1管血液樣本借助SYSMEX XE—2000血液細胞分析設備開展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淋巴細胞計數(LY)、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和血小板計數(PLT)的檢測工作,然后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AT-Ⅲ;凝血四項指標(PT、APTT、TT及FIB);血常規指標(WBC、NE、LY、RBC、Hb、PLT)。

2.1 兩組患者抗凝血酶-Ⅲ以及凝血四項指標對比轉移組患者的AT-Ⅲ、PT、APTT、TT指標長于或大于未轉移組,FIB水平少于未轉移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抗凝血酶-Ⅲ以及凝血四項指標對比
2.2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指標水平對比轉移組患者的WBC、NE、NLR、PLT、PLR水平均高于未轉移組,LY、RBC、Hb水平均低于未轉移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指標對比
胃癌在全球各個國家均屬于一種發病率相對較高的消化系統腫瘤疾病,其中亞洲每年新出現的胃癌病例占到了全球的70%以上,其中中國占比接近50%,中國的男性和女性胃癌的發生率在全國癌癥發病率中分別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死亡率居于第二位[5]。胃癌患者在早期時基本都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因此耽誤了疾病的早期診療,致使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屬于晚期,已經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治療機會[6]。另外,進展至晚期的胃癌常伴有其它位置的轉移,臨床治療相對繁雜。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術前評估仍然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7]表明,腫瘤患者多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異常情況,并有較高的高纖溶亢進以及高凝情況等風險。
本文結果顯示,轉移組患者的AT-Ⅲ、PT、APTT、TT指標長于或大于未轉移組,FIB水平少于未轉移組(P<0.05);轉移組患者的WBC、NE、NLR、PLT、PLR水平均高于未轉移組,LY、RBC、Hb水平均低于未轉移組(P<0.05)。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胃癌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與遠處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較大,術前行凝血四項指標檢查能有助于預測胃癌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以及是否出現遠處淋巴結轉移,輔助開展血常規指標以及抗凝血酶-Ⅲ等效果更好。大量研究[8-9]表明,95%腫瘤患者的凝血以及抗凝血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等的功能會遭受到腫瘤細胞的侵害,給其功能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表現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現一項或多項非正常情況,造成血液出現高凝以及纖溶亢進等情況。PT、APTT、TT是臨床用于評估凝血功能的常規檢查指標,PT用于評價外源性凝血系統,APTT用于評價內外源性凝血系統,TT用于評價機體內抗凝物質水平,TT延長說明機體內抗凝物質顯著增多[10]。FIB 被降解后能夠產生更多的纖維蛋白,進而加快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以及轉移。臨床FIB水平的升高,可有效提示出FIB降解可能阻礙胃癌轉移的信息。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與遠處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較大,臨床可通過凝血四項指標等檢查預測患者病情進展情況,對胃癌患者的遠處淋巴結轉移情況具有一定預測意義,為疾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助力。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寶雞市金臺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