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序珍 李麗萍
(通用環球中鐵西安醫院骨科,陜西 西安 710032)
踝關節是下肢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也是人體與地面接觸的樞紐。在內外各種因素的刺激下,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并且很多患者伴隨有脫位,多需要進行急診治療[1]。隨著醫學技術的提高,當前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的急診效果越來越高,但是很多患者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DVT)。Caprini評分是國內外范圍內普遍用于評價DVT發生風險的量表,是基于臨床經驗和循證醫學證據設計的預測量表,具有操作易行、針對性強等優勢[2]。本文旨在探討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護理干預在急診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促進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12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6.91±1.85)歲;體重指數(22.47±1.14)kg/m2;發病到入院時間(9.82±0.42)h;骨折部位:左側23例,右側22例;Denis-Weber AO分型:A型30例,B型15例。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56.92±2.22)歲;體重指數(22.87±1.37)kg/m2;發病到入院時間(9.85±0.32)h;骨折部位:左側24例,右側21例;Denis-Weber AO分型:A型31例,B型14例。納入患者均為新鮮性閉合性骨折;符合踝關節骨折伴脫位的診斷標準;發病到入院時間≤16 h;入院前3個月無出現血栓異常情況;單側病變;年齡20~70歲。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既往行骨折手術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入院前3個月服用抗凝治療藥物者;合并高危傳染性疾病者;既往有心腦血管病史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取外踝后外側切口,清除骨折端內軟組織與血凝塊,采用鋼板進行內固定,復位脫位位置,固定后縫合切口。對照組:在圍手術期給予常規護理,囑咐患者合理飲食,加強病房環境護理、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護理干預:(1)建立風險分級體系:在患者入院4 h內與術后2 h內,由骨科的醫護人員采用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評分≥5分為極高?;颊?觀察組中7例),評分3~4分為高?;颊?觀察組中17例),評分<3分為非高危患者(觀察組中11例),非高危患者實施基礎預防,高危患者實施聯合藥物或機械物理預防,極高?;颊邔嵤┞摵项A防。(2)術前根據風險評估建立預防措施落實表,護士長每日跟蹤檢查并進行改進,記錄每日預防措施落實情況;指導患者合理進食高纖維、低脂、高蛋白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每日飲水在2 L左右;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髖關節屈伸、膝關節屈伸、踝泵運動、抬臀活動,同時進行肘關節屈伸、肩關節外展、內收、肩關節外旋、肩關節內旋活動,每次30 min,每天2次,可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與耐受力調整活動情況;在藥物干預中,要積極進行醫師會診,合理使用抗凝藥物種類、抗凝藥物劑量、抗凝藥物用法。(3)術后也積極根據血栓風險級別進行DVT預防,先飲少量溫開水,再循序漸進食用流質、半流質、固體食物;術后6 h左右可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進行雙下肢被動運動、踝泵運動、等趾被動屈伸等;患肢功能有所恢復時,鼓勵患者進行主動運動,積極指導進行疼痛患者工作;術后當天可進行間歇性充氣加壓干預,協助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每次30 min,每天2次。兩組護理觀察時間持續到術后7 d。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的DVT情況,通過床旁下肢靜脈加壓彩色超聲進行判定;記錄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在術后1、3、5及7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定患者疼痛狀況,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所有患者在術后3個月按照Baird-Jackson評分標準評價踝關節功能,根據患者奔跑功能、行走功能、踝關節穩定、踝關節活動范圍等情況進行評分,低于60分為差,60~79分為一般,80~94分良,95~100分為優,(優+良)/組內例數×100.0%=優良率。

2.1 圍手術指標對比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對比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指標對比
2.2 DVT發生率對比觀察組護理期間的DVT發生率為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6/45)(χ2=5.294,P<0.05)。
2.3 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VAS評分對比觀察組術后1 d、3 d、5 d及7 d的VAS評分與對照組對比明顯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VAS評分對比分,n=45]
2.4 踝關節功能優良率對比觀察組踝關節功能優37例、良6例、一般1例、差1例,優良率為95.6%;對照組踝關節功能優29例、良8例、一般6例、差2例,優良率為82.2%。觀察組術后3個月的踝關節功能優良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χ2=4.050,P<0.05)。
護理人員是DVT風險評估及各項護理干預的主要執行者,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3]。本文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急診手術,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對比明顯減少(P<0.05);觀察組護理期間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護理干預在急診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中的應用能有效預防DVT發生,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從機制上分析,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能夠準確判定高危、極高危患者,通過實施健康鍛煉、預見性護理、程序性護理,依據護理流程,逐項落實護理處方,可以避免護理質量不統一現象,從而提高護理質量[4];對患者實施系統化、規范化血栓預防干預,及時給予貫穿手術前后的干預措施,有效降低了DVT發生率。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很多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在溝通與交流中存在障礙,健康教育相對不足,導致其自我護理能力有待提高[5]。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3、5及7 d的VAS評分與對照組對比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的踝關節功能優良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提高(P<0.05)。表明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護理干預在急診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中的應用能促進緩解疼痛,提高踝關節功能優良率。從機制上分析,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進行風險分級,指導臨床護理工作,為不同風險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6];還可以降低護理工作的難度和壓力,避免護理的盲目性,從而降低護理資源消耗[7]。不過在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具體應用中,科室要統一組織培訓,護理人員要熟知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評分內容和使用方法,制訂流程化的護理路線圖,從患者入院開始進行持續動態評估,從而促進持續改善患者預后[8]。
綜上所述,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護理干預在急診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中的應用能有效預防DVT發生,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也可促進緩解疼痛,提高踝關節功能優良率。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通用環球中鐵西安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