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義, 時克, 王憲波
1 南陽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2 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 北京 100015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一系列輕重程度不同的神經精神異常[1]。近年來研究[2]顯示,在住院患者中,30%~45%的肝硬化患者和10%~50%的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后的患者發生過HE。肝硬化HE患者1年內病死率在64%~85%[3-4]。HE不僅與患者生存率降低相關,也是跌倒、意外事故及頻繁住院的常見原因[5-6]。因此,探究肝硬化并發HE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相關的影響因素,對評估病情、早期干預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選取北京地壇醫院2008年1月—2018年4月住院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的患者。通過電話及電子隨訪系統獲得患者自入院之日起30天內的結局,根據隨訪結局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
1.2 診斷標準 乙型肝炎肝硬化: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排除非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或滿足以下3個條件中的2個:超聲、CT或MRI顯示肝硬化;PLT<100×109/L,無其他原因;血清Alb<35.0 g/L,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3,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3 s[7]。HE的診斷依據2018年《肝硬化肝性腦病診療指南》[8]。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2)年齡>18歲;(3)基線數據齊全;(4)隨訪滿30天。排除標準:(1)合并肝癌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2)肝移植后或擬行肝移植術患者;(3)排除其他導致神經精神異常的疾病,如代謝性腦病、中毒性腦病、神經系統疾病(如顱內出血、顱內感染及顱內占位)、精神疾病等。
1.4 數據收集及結局指標 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史、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腹部影像學資料,并計算MELD評分;記錄患者30天內生存情況。MELD評分計算公式:3.8×ln[膽紅素(mg/dL)]+11.2×ln(INR)+9.6×ln[肌酐(mg/dL)]+6.4×(病因:膽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采用Cox回歸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內預后的影響因素。使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下面積(AUC)評價結局指標的預后評估性能,使用X-tile軟件判定最佳cut-off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共納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616例,其中男485例,女131例;年齡23~82歲,中位年齡52歲;30天內死亡128例(20.78%),其中男96例,女32例,中位年齡54歲,中位生存時間10天。兩組患者的年齡、是否合并自發性腹膜炎(SBP)、ALT、AST、TBil、Alb、WBC、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INR、鈉(Na+)、肌酐、MELD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1)。

表1 生存組與死亡組患者的基線特征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the survival and death groups
2.2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預后影響因素Cox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ALT、AST、TBil、Alb、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Na+、NLR、Hb、INR、肌酐、NH3、MELD評分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指標納入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年齡(HR=1.029,P<0.001)、NLR(HR=1.036,P=0.001)、MELD評分(HR=1.118,P<0.00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

表2 患者30天內預后影響因素的Cox回歸分析Table 2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within 30 days
年齡、NLR、MELD評分預測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預后的AUC分別為0.562(95%CI:0.505~0.619,P=0.03)、0.710(95%CI:0.662~0.759,P<0.001)、0.819(95%CI:0.774~0.864,P<0.001)(圖1)。

圖1 年齡、NLR、MELD評分預測30天預后的ROC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of age,NLR and MELD score
2.3 MELD評分及NLR與30天內預后的關系 X-tile軟件分析結果顯示,MELD評分、NLR的最佳界值(cut-off值)分別為20和4。根據cut-off值將MELD評分、NLR轉化為分類變量:MELD評分≥20分與MELD評分<20分、NLR≥4與NLR<4。根據患者30天內的預后情況繪制散點圖(圖2),結果顯示,30天內死亡患者主要為MELD評分≥20分且NLR≥4,死亡患者占比62.5%(80/128),30天內病死率為57.1%(80/140);MELD評分<20分且NLR<4患者30天內的病死率最低(3.9%,9/232)。

圖2 MELD評分及NLR散點圖Figure 2 MELD scores and NLR scatter plot
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嚴重障礙或各種門靜脈-體循環分流異常所致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輕重程度不同的神經精神異常綜合征[8],不僅影響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跌倒事件與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是肝硬化患者住院和再住院的獨立危險因素[5-6]。研究[9]顯示,HE發生后,神經損傷持續存在,患者再次發生HE的風險升高。因此,對高危HE患者進行早期評估是提高生存時間、改善預后及保障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發現,年齡、MELD評分及NLR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內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MELD評分包含肌酐、INR、TBil三個客觀變量。研究[10]報道MELD評分可用于預測HE的早期復發,但并未明確MELD評分的界值。本研究發現,MELD評分≥20分時,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30天內的死亡風險顯著增加。一項關于SBP患者預后的研究[11]發現,MELD評分≥21分時,肝硬化合并SBP患者30天內的死亡風險增加,這與本研究MELD評分的界值基本一致。另外,本研究中MELD評分單獨預測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30天死亡的AUC為0.818,表明其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的短期生存的預測價值良好。
研究[12]表明,NLR可作為感染、敗血癥、中風、心血管疾病及癌癥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因子。本課題組的另一項研究[13]發現,肝硬化HE患者不同水平NLR與30天死亡密切相關,且NLR升高是肝硬化HE患者30天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結論在本研究中再次證實。本研究中,死亡組患者WBC、NE、NLR水平較生存組明顯升高。MELD評分與NLR是本研究中的兩個關鍵指標,分層分析顯示,MELD評分≥20分且NLR≥4時,HE患者30天內的病死率較高,可達到57.1%;當MELD評分<20分且NLR<4時患者30天內的病死率僅為3.9%。因此,上述指標有助于臨床篩選高危患者,及時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治療。
綜上,年齡、MELD評分及NLR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HE患者短期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MELD評分≥20分、NLR≥4的患者30天內的死亡風險顯著升高。
倫理學聲明:本研究于2021年3月10日經北京地壇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京地倫研字(2021)第(002)-01號。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黃云義負責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時克負責修改論文;王憲波負責課題設計,指導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