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卓嘎, 楊康潔, 蘆永良, 王志鑫, 王海久
1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 a.肝膽外科, b.檢驗科, 西寧 810001
2 拉薩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拉薩 850000
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可由致病菌、免疫復合物、血小板、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刺激中性粒細胞產生[1]。其釋放過度會導致多種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促使IL-8、IL-6、TNF-α等多種細胞因子分泌,從而促進炎癥引發組織損傷[2]。NET不但與自身免疫疾病、癌癥和血栓形成在內的幾種疾病的病理生理有關,而且近些年研究表明,NET在肝臟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且NET的過度釋放還可加速肝臟疾病向肝癌的進展。本文通過綜述NET在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缺血再灌注損傷、肝臟腫瘤中的最新研究進展,為相關肝病的診療和肝癌的預防提供新的思路。
1.1 NET形成機制 NET是細菌、病毒、細胞因子、LPS和PMA等物質刺激中性粒細胞產生的,其中PMA[3]能夠最大限度激活中性粒細胞,形成由中性粒細胞彈性酶(neutrophil elastase,NE)、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瓜氨酸化組蛋白(H3 citrullination,H3cit)等組成的纖維網狀結構[4]。此過程不同于凋亡和壞死的死亡方式,被稱為“NETosis”。且根據是否導致中性粒細胞死亡分為可溶性NET和非可溶性NET兩種,又稱為氧化依賴性和非氧化依賴性。
可溶性NET是中性粒細胞在PMA[3]刺激下,結合PKC和RAF-MEK-MARK信號通路,使NADPH酶激活釋放氧自由基(ROS),從而激活肽基精氨酸脫亞胺酶4(peptidyl arginine deiminase 4,PAD4)使組蛋白上精氨酸正電消失,并轉化為瓜氨酸,導致DNA和組蛋白間電荷破壞,染色質解體。解體的染色質和顆粒蛋白釋放到細胞外空間形成NET,其中,ROS產生是NET形成的關鍵。在可溶性NET形成后,由于染色質的解體,中性粒細胞喪失吞噬和趨化作用。非可溶性NET是細菌[5]、Toll樣受體2(TLR2)[6]刺激中性粒細胞,激活PAD4,使NE易位進入細胞核,細胞核中的染色質通過囊泡形式排出細胞外形成的。此過程不依賴NADPH酶,且不破壞質膜,因此,在非可溶性NET形成過程中中性粒細胞仍具有吞噬和趨化能力。
1.2 NET形成與肝臟病理機制 NET在肝臟中通過Kupffer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清除血源性細菌,發揮先天自身免疫的關鍵任務。其中,Kupffer細胞具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補體受體(CRIg),可識別補體C3調理顆粒、外源性抗原及病原體,捕獲及吞噬病原體[7]。另外,Kupffer細胞可通過招募血小板,使Kupffer細胞表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與血小板糖蛋白(GPIb)相結合,導致血小板聚集,促進細菌的清除(圖1)。其機制尚未清楚,可能原因是Kupffer細胞激活內皮細胞Toll樣受體4(TLR4),使得中性粒細胞黏附于肝竇內皮細胞,包圍感染的Kupffer細胞,從而阻止病原體通過血液傳播。研究表明,黏附的中性粒細胞能與整合素介導的血小板相結合觸發NET釋放,通過中性粒細胞-血小板-NET軸刺激顆粒蛋白,其中組蛋白激活凝血酶[8],使其進而形成纖維蛋白原,導致肝竇內微血管血栓的形成(圖1)。凝血酶的產生不僅導致纖維蛋白原凝塊的形成,還可通過蛋白酶激活受體增強血小板的活性。NE和MPO又通過蛋白酶激活受體激活血小板,釋放NET。綜上所述,NET在肝臟中形成過程是一種循環,即肝臟中性粒細胞-血小板-NET軸,血小板誘導NET形成,NET自身蛋白顆粒又激活血小板,此循環既有利于致病菌的清除,又加重了炎癥的進展,促進凝血和組織損傷。

圖1 NET形成與肝臟病理機制Figure 1 NET formation and hepatic pathology
肝臟是殺死致病菌,發揮免疫防御的重要器官。NET被報道參與一系列疾病的發生發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癌癥等。現有研究表明,NET也在肝臟疾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1 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與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BV感染與NET間存在一定聯系。當機體感染HBV時,中性粒細胞功能降低,ROS的產生出現障礙,進而抑制NET形成。Hu等[9]研究表明,HBV C蛋白或HBV E蛋白通過減少ROS的產生和自噬來抑制NET釋放,其中自噬機制是纖維蛋白原樣蛋白2(Fgl2)與粘脂蛋白3(Mccoln3)直接結合,調節鈣離子內流啟動自噬,引發Fgl2-Mccoln3-自噬軸,從而觸發NET的形成,加重病毒性肝炎的肝損傷[10](圖2)。另外,對HBV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NET形成區域有大量的纖維蛋白沉積。這意味著NET與血栓可能存在關聯,可能是由于Fgl2將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促進纖維蛋白沉積,其具體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在HBV感染時,NET不僅能捕獲病毒,還能引起纖維蛋白的沉積和血栓的形成,也可加重病毒性肝炎的肝損傷。

圖2 NET與肝臟疾病的聯系Figure 2 The association of NET with liver disease
2.2 NASH NASH是最常見的肝病之一,可由肝纖維化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11]。研究發現,NET中的標志蛋白MPO和NE在NASH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Puli等[12]通過NE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建立NASH模型,發現野生型NASH小鼠肝組織中NE表達增加,且NASH患者血清標志物MPO-DNA水平升高,抑制MPO能顯著降低肝星狀細胞的激活,導致肝纖維化發展和肝細胞損傷。Xu等[13]發現丹參酮(TⅡA)能夠抑制MPO和H3cit,進而抑制NET釋放,同時也證明TⅡA能夠改善NASH小鼠的肝脂肪變性,降低血清中肝功能障礙標志物的表達水平。其次,多種細胞因子也可作用于NET與NASH,如IL-6和TNF-α促炎因子,刺激NASH患者NET的形成,且增強NASH促凝血活性[14]。另外,Wang等[15]通過小鼠模型研究發現,NET可通過促進調節性T淋巴細胞(Treg)分化,促進NASH脂肪變性,導致肝臟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圖2),抑制NET可降低NASH肝臟中Treg活性及腫瘤的發生。
2.3 肝缺血再灌注損傷 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先天免疫性的無菌炎癥反應,常發生于肝移植術后和肝切除術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作為肝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驅動力,缺血后釋放ROS,促進NET形成,進而加重肝損傷[16]。如高遷移率族蛋白1(nuclear factor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通過TLR4誘導染色體解聚,形成NET發揮促炎作用[17],而羥氯喹通過阻斷TLR9抑制PAD4的表達來抑制NET形成[16],保護肝缺血再灌注損傷。除這些化學物質外,一些炎性因子也會導致肝缺血再灌注損傷加劇,研究人員[18]通過計算機動態網絡分析,發現肝缺血再灌注損傷后,IL-17A促進中性粒細胞浸潤和NET形成,加重肝損傷。在富含組氨酸糖蛋白(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HRG)小鼠模型中發現,HRG小鼠存在嚴重肝損傷且伴有中性粒細胞和NET形成增加,通過HRG預處理后可抑制中性粒細胞和NET形成,減輕小鼠缺血再灌注損傷[19]。另外,黃姜素也可通過抑制MEK/ERK信號通路來減輕肝缺血再灌注損傷[20]。此外,研究[21]發現苯甲酸酰肼、西維來司等化學物質也可通過抑制NET的形成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表1)。綜上所述,抑制NET的釋放可減輕肝缺血再灌注損傷,這為肝移植術后和肝切除術后的缺血再灌注損傷提供了治療策略。

表1 影響肝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因素Table 1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epatic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2.4 NET與肝癌 HCC是我國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超過90%的HCC發生于HBV、NASH等代謝性疾病和缺血再灌注損傷引起的肝損傷[23]。研究[24]表明,腫瘤細胞通過釋放趨化因子、蛋白酶及活化的血小板觸發腫瘤微環境,將中性粒細胞招募至腫瘤微環境形成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釋放NET。相反,NET釋放的NE、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組織蛋白酶G(CG)也可刺激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進而促進腫瘤轉移(圖2)。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NET能促進HCC的生長和轉移,主要表現為血管生成增加、上皮-間質轉化(EMT)相關細胞遷移、細胞外基質降解和細胞捕獲。研究[25]發現,NET血漿標志物在肝硬化中升高,與肝硬化和/或HCC患者的肝功能障礙程度相關。Kaltenmeier等[26]和Wang等[27]通過對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清和組織進行回顧性分析證明,NET能促進HCC的生長和轉移,通過阻斷CXCL2可減弱中性粒細胞向腫瘤的募集和NET的形成,并抑制HCC進展,同時該研究表明NET血清標志物可作為術前判斷HCC復發風險的指標。Guan等[28]研究發現NET可捕獲HCC細胞,被捕獲的HCC細胞通過中和Toll樣受體TLR4/9-CCOX2信號傳導,激發肝細胞的轉移潛能,若抑制TLR4/9-CCOX2信號傳導或DNaseⅠ直接破壞NET,就可減少小鼠模型HCC的轉移。Yang等[29]研究發現,HCC能夠刺激富含氧化線粒體DNA的NET,從而促進HCC的轉移。綜上所述,NET在HCC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干預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抑制NET形成可成為肝癌治療的新靶標[30]。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表明,NET除發揮免疫防御作用外,還從多方面參與肝臟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其關鍵成分MPO、H3cit等蛋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起著關鍵作用。本文總結了NET在乙型肝炎、NASH、缺血再灌注損傷等多種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雖然NET在肝臟疾病中的具體作用機制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有的研究[31]結果表明,DNase Ⅰ或PAD4抑制劑通過抑制NET形成,可減少多種原因所致肝損傷及肝癌的發展,使用此類抑制劑可減少中性粒細胞向腫瘤的募集。但目前NET在肝臟疾病中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未來深入研究NET對肝臟疾病的影響及機制,以期為肝臟疾病治療和預后的早期識別提供新的思路。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仁增卓嘎負責課題設計,收集文獻,撰寫論文;楊康潔參與圖片制作;王志鑫參與論文修改;蘆永良、王海久等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