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辰,梁樂欣,蔡友華, 馬金魁
(1.肇慶學院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2.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肇慶 52604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漸提升,國民健康的內涵日益豐富。從“十三五”時期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國家堅持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1]。在國家政策導向指引、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重、國民健康需求升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食品加工產業是全國第一大工業產業,食品安全和營養是大健康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綜合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的食品專業人才,而高校是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大健康產業發展所需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使命和任務[2]。
“食品工藝學”課程是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是實現應用型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主干課程[3]。在大健康產業背景下,如何結合學校食品專業特點和地方食品企業需求進行“食品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培養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食品專業教師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課程團隊以大健康產業發展為契機,結合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以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通過產教研融合模式,堅持校企聯動、資源互補,創新“食品工藝學”傳統教學模式,有效提高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食品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助力大健康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食品工藝學”具有較強的工程科學屬性,是一門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有效連接的綜合性、應用性課程。該課程重點討論食品加工、貯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性的影響,旨在使學生獲得從事食品開發、生產及貯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以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初步設計食品加工、貯藏工藝并解決生產中的各類實際問題,為學生未來從事食品領域相關研究與生產實踐打下良好基礎[4]。
作為大健康產業的核心版塊,食品制造業跨入了營養健康新時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消費者需求的品質化和多元化,傳統的“食品工藝學”教學手段和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下食品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產教研融合是實現專業教育與相關產業、企業深度合作,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采取的重要途徑之一[5-6]。在“食品工藝學”教學中創新教育形式,有機融合企業需求與科研實踐,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縮短人才成長周期,高效培養滿足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在新形勢下,食品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專業性和綜合性要求日益增高,通過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校企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發揮優勢互補,實現互惠雙贏和共同發展。
一方面,專業教師可以到企業掛職鍛煉,利用自己理論知識為企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過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攻關,切實深入食品生產加工的第一線,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和食品產業發展前沿信息,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和行業站位。另一方面,教學團隊邀請食品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基于行業發展動態提出人才需求,為課程大綱的制定建言獻策,與團隊教師合作更新教材和實驗指導用書,并定期為學生開展行業發展趨勢、前沿技術、職業操守等相關講座,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由此,通過校企密切合作,加強課程團隊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既有高校教師資格專業職稱,又有職業資格和技能及豐富實踐操作經驗的“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提升團隊整體教學質量。
在“大健康”理念的引領下,美味、健康、方便、安全的食品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食品行業也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創新發展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在食品行業的融合和滲透,食品加工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在此背景下,應及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確立教學目標,合理更新課程內容,讓“食品工藝學”課程的教學能與時俱進,順應食品產業發展需求,從而培養出滿足產業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預制菜逐漸走上了大眾餐桌,其涉及的基本加工和貯藏原理和技術是“食品工藝學”課程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優化后的課程包括緒論、食品的脫水加工、食品的熱加工、食品低溫保藏、食品的腌制煙熏和發酵保藏、食品的化學保藏、食品的輻射保藏共7 章內容,除緒論外分別對應了干制、熱殺菌、冷凍、腌制、煙熏、發酵、輻照等重要的食品加工技術。通過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和解決食品生產管理、新產品開發及保藏運輸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能力,具備指導促進食品的研發、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的理論知識技能,服務于地方食品產業發展。
“食品工藝學”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其涵蓋的內容多、知識點瑣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降低學習的積極性,無法高效、高質地掌握課程內容。
為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團隊創新教學模式,整合高度關聯的知識點,并分層次、遞進地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形成六大知識模塊。在每個模塊中,設置相關的問題或熱點事件,使科學問題具象化,通過代入式使學生進入問題場景,讓學生帶著探究的心理去學習,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學生掌握一定知識時,引入企業或行業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利用課堂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舉一反三,讓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升華,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同時,挖掘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每個教學模塊,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實現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使命擔當,使其成為德才兼備,且具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家國情懷的高素質食品專業人才。
產教研融合是實現教學、科研及企業相互促進和互動發展的重要手段,對大健康產業背景下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學院與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健康產業學院,依托這一平臺,以就業為導向,將產教學研一體化,全方位提高育人水平和質量,為大健康背景下區域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食品的加工及制造需進行實時監測和評價,但儀器設備更新換代很快,且大型儀器價格昂貴,學院購置的臺套數有限,學生動手機會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依托企業開設一定的實驗,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操作實踐能力。同時,安排學生到具備一定資質的食品企業或機構進行校外實習可增加感性認識、強化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了解社會對食品加工及質量安全控制專業人才的要求。
在加強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鼓勵團隊教師依托校企合作平臺開展橫向科研,并在教學中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教學與實際生產的脫節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依據企業實際生產需求,引導學生挖掘科研潛力,思考創新課題,并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攀登項目等科技創新孵化平臺申報科技創新項目,發表學術成果及專利,為學生提供全面提升創新實踐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鍛煉實踐技能,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從方法、能力到個性特長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鍛煉和培養,為學生今后擇業提供知識與技能的儲備。
食品行業是我國民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營養和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在大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通過產教研融合,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需求適配,讓教師對教學、科研及企業需求產生更清晰的認知和思考,并在教學中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全面提高“食品工藝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助力區域食品企業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升級,為健康中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