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熊志奇研究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臨港實驗室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了題為“Rhesus monkeys exhibiting spontaneous ritualistic behaviors resembl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體現自發強迫樣行為的獼猴模型,為強迫癥機理研究和干預方案研發奠定了基礎。
強迫癥是常見的難治性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反復出現、無法自控的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痛苦。目前,強迫癥的病理機制尚未探明,臨床常用的藥物與心理治療方法均療效欠佳,大量患者未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由于缺乏模擬臨床核心癥狀的動物模型,對強迫癥機制的探索及新型干預技術的研究造成了嚴峻的挑戰。
該研究發現,在少量恒河猴中表現出固定序列運動行為與臨床中部分強迫癥亞型的強迫性儀式行為非常相似。這些行為具有重復、耗時、長期穩定的特征,易受到應激事件的誘發。研究通過比較強迫樣行為猴和正常行為猴的強迫癥風險基因與其他基因中損傷性變異的分布發現,相較于正常行為猴,強迫樣行為猴的風險基因中嚴重損傷性變異與其他基因中嚴重損傷性變異的比值更高。這些強迫癥風險基因的嚴重損傷性突變可能影響個體的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環路的突觸連接性。神經影像分析顯示強迫樣行為猴存在與人類患者類似的腦結構異常:腦灰質方面,相較于對照猴,模型猴左側尾狀核的平均灰質體積更大,且與強迫樣行為時長呈正相關;腦白質方面,強迫樣行為猴出現胼胝體纖維等異常。大劑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如氟西汀)是治療強迫癥的常用藥物。模型猴服用氟西汀后,強迫樣行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尤其在高頻發作的時段,近半數動物的強迫樣行為減少超35%,與臨床患者的療效相似。
該研究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和臨港實驗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