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健 盧岳斌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非常迅速,金融服務實體的質量大幅提升,經營融資更加便利,普惠金融在助力小微企業發展上有了較大成效。臺州作為“小微金改”城市,臺州實體經濟與臺州金融激烈碰撞,為全省推廣普惠金融模式提供了臺州范本。本文首先論述鄉村振興與普惠金融的關系,然后以臺州農村普惠金融開展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提出做實普惠金融細節、創新產品與服務、助力開展“青藤信貸”等相關改進措施,以期提高臺州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鄉村振興;普惠金融;農村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隨著《臺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臺州市小微企業普惠金融服務促進條例》等相關政策的全面推進,全市深耕“三農”沃土,做優農村普惠金融,精準賦能助跑鄉村經濟,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百姓普惠民生需求等方面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軌跡,與此同時,全市金融系統在上級政府指導下,嚴格落實各項決策部署,精準投放金融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1 鄉村振興與普惠金融的關系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推動涉農相關領域貸款投放,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加大對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金融支持,提高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可得性。
鄉村振興離不開普惠金融支持,而農村普惠金融定位農村,聚焦百姓需求,可精準擴大農村基礎金融覆蓋面,落實金融扶農、支農,為更多農村生產、消費提供個性、多樣金融服務需求,進而扶持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戶增收致富,從而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高質量金融供給,因此,農村普惠金融與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是一脈相承的,二者共同傳遞了助農、惠農、利農的服務理念[1]。
2 臺州市農村普惠金融業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普惠金融需求端
近幾年,在普惠金融政策的穩步推進下,普惠金融資源持續向“三農”傾斜,不僅擴大了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從行業支持來看,進一步提升了涉農金融服務的深度,從近幾年農戶反饋來看,農村普惠金融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并獲得了實際的效果,為“三農”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戶可支配收入也有一定提升[2],但農村普惠金融的主要需求依然是小額信貸,資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量還沒有充分釋放,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普惠金融業務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
2.1.1 農民群體對融資服務的需求較為強烈,對普惠金融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大多數農戶對銀行貸款的基礎利率有所了解,并且知道相關的辦理手續,說明金融知識普及程度有所提高,能夠更好地利用金融資源來支持其生產和生活需求。雖然農民的金融意識有所提升,但從實際情況看,仍有部分農戶并不知曉,需進一步擴大農戶普惠金融覆蓋,因此,金融機構在提供融資服務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農戶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推出更加符合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2.1.2 信用意識淡薄
一方面,由于缺乏對信用的重視和認知,許多農民對信用概念的認識不足,缺乏珍惜信用、積累信用的意識,導致農戶在借貸、擔保等經濟活動中逾期、逃避債務等失信行為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環境。另一方面,相對于農戶授信的金額低、調查難、信息不對稱,農企授信可依靠臺州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間接調查,單筆金額高,使得客戶經理偏好農企普惠金融,而忽視廣大農戶群體的普惠金融。此外,近年來,較多農戶信用意識淡薄,利用較低的普惠貸款利率,將資金挪作他用現象相當普遍,客戶經理準入時無法有效識別,加之,部分農戶可能為獲取融資,提供虛假融資用途,導致部分銀行呆壞賬產生,信用意識淡薄、逾期清收難,對信貸資產效益形成了較大沖擊,使得面向“三農”群體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不得不慎重。
2.1.3 消費信貸需求增加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戶的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他們對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強。鄉村振興的目標不僅在于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活力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更在于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和提升生活品質。由此形成了農民在日常消費中,尤其是建房、教育、購物等方面,產生了更加多樣的需求。然而,當前各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主要側重于滿足“三農”群體的生產經營需求,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消費需求,此類信貸授信力度卻顯得關注不足。因此,金融機構有必要重新審視并改進其常規普惠金融產品,以更好地滿足農戶的個性消費需求,推動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
2.2 普惠金融供給端
通過對臺州市部分金融機構人員訪談可知,涉農貸款投放主要有以下考慮。
2.2.1 信貸效益考慮
從金融機構逐利角度看,當前普惠貸款投放重點在于小微金融,對于農企、農戶普惠貸款,投放占比不高,而利率又相對較高。由于農村普惠金融主體經營行業、資金需求各有差異,農戶自身資本積累、生產情況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對普惠產品、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性、差異性。一方面,體現為普惠金融渠道的差異(如國有銀行“三農”普惠、地方城商行小額農貸、民間借貸等);另一方面,則是農戶在農忙時節資金需求大,收成時節還款意愿強,由此形成農戶對資金需求的總量和期限的差異,最后,由于信息不對稱,對于農戶財富規模,金融機構無法有效獲取。從現實情況看,農戶償債能力弱于城鎮客戶,投入成本高、實際調查難、計提撥備多,涉農貸款收益顯然不及城區信貸資產,所以,從效益角度看,金融機構就可能減弱農戶普惠貸款投放[3]。此外,商業性質的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銀行在業務定位上存在顯著差異,商業銀行的主要考量是股東效益,這與其商業性質緊密相關。由于這一特征,商業銀行在涉農普惠業務開展過程中,盡管有強烈的服務“三農”意愿,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面臨著利率普惠動力不足這一難題。
2.2.2 有效擔保不足
當前,金融支持農村產業發展仍存在“抵押難”這一問題,臺州鄉鎮區域,除了部分核心集鎮之外,廣大農村地區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缺乏有效的產權抵押物,農戶家庭資產主要為農房、農機具等,以上抵押物均存在一定不足,有效擔保無法落實,大量農村產權處于閑置或低效利用狀態,部分資產無法盤活,導致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業務風險高于城鎮,擔保物缺乏,使得金融機構放貸動力不足[4]。此外,對于農村產權,由于參照物不足,各項評估參數不充分,評估機構往往難以準確認定不動產價值,由此,金融機構對農村不動產價值持審慎態度,擔保額度不高,且農村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地產權市場,抵押物難以變現處置,如果農戶違約、無法履行償還義務,相關抵押物可能不足以覆蓋債務,此外,由于押品的瑕疵,金融機構可能面臨執行難、催收難等問題,使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3 臺州市農村普惠金融業務的改進措施
3.1 做實普惠金融細節
一方面,臺州農村地區范圍廣闊,產業布局存在一定差異,金融機構開展涉農業務普遍存在“走讀生”現象。要確保農村客戶金融需求有效滿足,切實了解客戶所需,做深、做實“三農”客戶,可開展農村客群網格管理,由專人受理負責,頻繁走村入戶、聯絡村委,客戶經理確保下得了鄉、走得了村、進得了戶、交得了友、說得上話。此外,采取數字手段獲客,通過線上與線下有效融合的高效模式,降低準入成本,實現普惠客戶批量作業,實現利率普惠[5]。另一方面,“三農”方面的金融需求,由于所在區域、行業不同,存在較大差異,從實際情況看,主要是生產經營周轉和物資購買,顯然,要滿足這些需求卻并不容易。為盡可能滿足涉農金融客戶的實際情況,除上述提及“走村、駐點、聯村”外,可做好農村金融顧問、農村金融信息員等細節措施,配合上各金融機構普惠客戶經理對上述人員的聯系和指導,構建農村普惠服務小組,以此抓住農村各領域關鍵信息,打通農村普惠“最后一公里”,第一時間掌握普惠金融需求,為拓展客戶、準入客戶、識別客戶提供有效支撐[5]。此外,對于部分偏遠縣域,存在多鎮、多村共享金融資源現象,為了確保涉農普惠金融的有效滲透,可在主要鄉鎮設立自助金融設備、村民金融站等,主動對接人員集中的村落,填補普惠空白,延伸服務半徑,提高金融的覆蓋率,確保農企、農戶普惠需求有效落地。上述舉措看似細節,但實踐開展卻不簡單,而這些細節卻正是服務好農村普惠群體最重要的環節。
3.2 創新產品與服務
3.2.1 服務農戶
走訪農戶調查的反饋信息表明,由于個別金融機構在準入時,出于所在行制度要求,受理資料相對較繁雜,帶來了開展業務的困難。建議金融機構在客戶受理時,充分改造信貸流程,精簡辦理手續,借助數字手段,推行數字普惠金融,如農行、農商行通過批量作業,推進村民信貸檔案批量錄入,客戶經理在承辦業務時,可迅速提取村民個人資料,加速準入調查,此外,可推進“信用農戶建設”,給予信用優質農戶執行基準利率,通過批量作業、信用農戶建設,實現對鄉村振興精準且高效的助力,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更好地滿足了“三農”的金融需求,并且通過批量作業提升了服務效率,從而更好地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讓信貸資金及時滿足農民資金之“渴”,全力推動“三農”普惠業務高質量發展[6]。
3.2.2 整村普惠
在政府的行政支持和人行普惠金融政策合力推動下,各家銀行臺州所屬分支機構可進一步圍繞普惠金融,推出特色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臺州9個縣(市、區)有著各自獨特的行業特征和生態資源優勢,各金融系統可因地制宜,創新金融產品,推進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借普惠之勢,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例如,三門農商行攜手橫渡鎮巖下潘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通過開展長期普惠金融扶持,支持民宿建設、舊村改造等,累計發放貸款7.52億元,有力促進了村內硬件設施改善,助推該村由一個經濟薄弱村發展成為鄉村旅游“明星村”;天臺農行與后岸村,與當地金融機構深度合作,采取整村農戶批量授信,精簡辦貸手續,向70多戶農民提供千萬信貸支持,用于提升家庭農家樂業務和該村整體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后岸村有利的自然風貌和金融資源的助力,全村發展明顯改善。
3.2.3 考核與實踐
在管理考核方面,過去各家銀行主要看重貸款總量、戶數,監管部門可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找準自身定位,聚焦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達的弱勢客戶群體,向農民、農企等提供可得的金融服務,拓寬“三農”主體融資渠道,側重信用貸款占比、無還本續貸占比、涉農貸款流向、涉農貸款投放效率等板塊,在貸款額度提高、資金成本下行等方面統籌發力,提升整體服務質效,從而更為有效解決“三農”普惠金融之“渴”和資金之“便”,因此,金融機構需精準發力,創新與農村經濟主體綠色轉型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普惠綠色金融協同發展[6],提升普惠金融覆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提高農戶生活水平,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金融活水”,推動鄉村經濟、產業持續發展[7]。今后,在未來社區、未來鄉村建設浪潮中,各金融機構可與市內未來社區、未來鄉村開展戰略合作,融入未來鄉村建設,探索“智慧鄉村+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充分滿足農村普惠金融的動態需求,支持農村建設與發展。
3.3 助力開展“青藤信貸”
目前,農村的普惠金融需求依舊旺盛,從需求端找客戶,是各家金融機構的機遇所在。目前,臺州各縣域有較多的農民憑借自有技術、能力在周邊省市扎根發展,從事瓜果種植、水產養殖等,被稱為臺州“青藤經濟”[8]。由于信貸規程要求和信息不對稱,所在地金融機構無法給予上述農企、農民有效的普惠金融支持,因此,各家銀行臺州所屬分支機構可借助各地臺州商會,順勢為其提供“青藤信貸”、大額信用卡等普惠支持。
此外,從需求端來看,已在臺州安家的“新臺州人”也應當納入普惠農戶群體,其在臺州涉農生產經營性貸款,視行業、規模、經營情況等,給予其不同額度普惠金融支持[9]。
4 結語
農村普惠金融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臺州作為“小微金改”城市,穩固搭建政銀合作“橋梁”,堅持為“三農”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臺州金融系統需將金融普惠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向,著重傾斜資源,加大農村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投放。本文從臺州農村普惠金融現狀出發,從供需角度分析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以此提出做實普惠金融細節、創新產品與服務、助力開展“青藤信貸”等相關改進措施,以期提高臺州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修遠.新時代鄉村治理創新:動態演進、關鍵問題與路徑選擇[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0-11.
[2] 張克雯,郭葉.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居民收入實證研究——以我國西部省份數據為例[J].廣東蠶業,2023,57(9):56-61.
[3] 王琳,吳麗群.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3(11):55-59.
[4] 李昌碧.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與鄉村振興發展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投資與合作,2023(7):17-19.
[5] 倪語婷.試論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創新發展策略[J].廣東蠶業,2018,52(5):1.
[6] 吳壽鋒,劉貝貝.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鄉村旅游扶貧[J].廣東蠶業,2019,53(11):2.
[7] 安叢梅.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模式研究:理論機制與實踐總結[J].西南金融,2023(10):42-54.
[8] 張筱雨.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推動共同富裕的路徑[J].財會通訊,2023(22):133-137.
[9] 張一帆.走進浙江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23(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