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張 煥
(衡水廣播電視臺,河北 衡水 053000)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的職責和工作范圍呈現出了豐富多樣的變化。需要適應不同的媒體平臺和受眾喜好,通過創新的方式傳遞新聞信息。還需要關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上的熱點話題,及時將其融入到新聞報道中。同時,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如視頻剪輯、動畫制作等,使新聞內容更具吸引力和生動性。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在新媒體環境下面臨更大的挑戰,但也有更多的機會來拓展新聞傳播的方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新媒體改變了廣播電視臺編輯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方式的多樣化、對風格和內容的新要求以及信息傳遞速度的實時提升。首先,新媒體帶來了編輯工作的多元化。傳統廣播電視臺的編輯通常需要按照固定的流程進行新聞制作和發布,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限制。編輯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實時發布新聞內容,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新聞。這使得編輯需要更加靈活和敏捷地應對新聞事件的發展,及時將其轉化為可傳播的內容[1]。同時,新媒體也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方式和創作空間,編輯可以通過PUCG 等多種模式創新內容表達。其次,新媒體對編輯工作的風格和內容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傳統的廣播電視臺中,新聞報道通常較為正式和嚴肅。但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內容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編輯人員可以根據不同平臺和受眾特點,運用幽默、輕松、戲劇化等不同風格,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并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編輯還需要密切關注時事熱點和社會話題,積極參與討論和辯論,以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滿足受眾對于多元化內容的需求。此外,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達具有更強的及時性。傳統廣播電視臺的編輯工作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時間表來進行安排和制作,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發布的速度得到了極大的加快。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編輯可以實時發布新聞內容,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這要求編輯密切關注時事動態,及時把握新聞事件的發展,并迅速將其轉化為可傳播的內容。編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以適應并應對這種更快速的信息傳遞方式。
新聞編輯的核心職責是匯集、處理和編纂新聞資訊,將其巧妙融合成一篇完整的新聞播報稿件,他們需要對復雜的新聞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將其與實時信息相融合,以充分發揮新聞在社會中的作用[2]。在這個過程中,新聞編輯既是信息的篩選者和整合者,也是信息的傳遞者和呈現者。在應對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時,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編輯需要始終以事實為準則,在遵循權威性原則的前提下,堅決抵制任何捏造或歪曲事實的行為。他們應該通過多方考證和確權,確認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進行編輯和發布。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具有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受眾對其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有較高的認可度。因此,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時刻注意新聞的權威性,以保持廣大受眾對電視新聞的信任。同時,受眾對新聞的需求和呈現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新聞編輯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創新新聞傳播方式和內容,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新聞編輯應該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理解社會事物的變化,挖掘出有價值且廣大人民群眾感興趣的新聞,并且憑借自身的創作才能,將其轉化為風格獨特的新聞節目,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表現形式[3]。另外,電視臺新聞節目不僅要傳遞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而且還應該展現出自身的審美品位和藝術特性。這需要新聞編輯具備良好的處理能力,通過編輯加工,運用準確優美、高度凝練的語言傳遞出其美感。通過提升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創意和表現力,編輯能夠制作出更具吸引力、滿足受眾需求的新聞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面臨著愈發激烈的社會競爭。在這個多樣化新媒體內容大行其道的環境下,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立于不敗之地,已成為每一位新聞編輯都應思考的重要問題。首先,新聞編輯必須要具備獨特的風格和特點[4]。他們應該通過創新和突破傳統框架,采用新穎的方式來呈現新聞內容。新聞編輯需要用更生動、有趣、有深度的報道方式,吸引更廣泛受眾的關注和興趣。此外,新聞編輯還可以在新聞報道中融入個人風格和觀點,從而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在受眾中建立起一定的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需要適應多平臺的內容編輯風格。不同平臺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受眾群體需求,因此學會針對不同平臺進行適當調整非常關鍵。在以圖文結合為主的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新聞編輯可以采用簡潔、有趣、易于分享的方式來傳遞新聞。因為圖文信息面臨著競爭激烈的社交媒體環境,新聞編輯更需要在有限的字數內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此時,新聞編輯需要將重點放在標題的吸引力和內容的精簡性上,通過生動、有趣的文字和圖片來引起受眾的關注。其次,在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以短視頻為主的媒體平臺上,新聞編輯則更需要善于運用視覺化的表達。短視頻平臺的流量推送機制對于內容的展示形式和時間限制相對比較特殊,新聞編輯需要將新聞信息更加簡化并用視覺方式呈現。他們可以利用吸引人的視頻素材、剪輯手法和配樂來吸引用戶的眼球,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達核心信息。同時,通過字幕和解說詞的添加,讓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背景和主要要點。在新聞客戶端、知乎等以詳盡內容、深度報道為主的媒體平臺上,新聞編輯需要提供更全面且更有深度的報道。這些平臺的用戶通常希望獲取更多詳細信息和專業分析。因此,新聞編輯可以更加注重新聞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提供更全面的資料,將新聞內容更加立體地展示出來。通過靈活運用不同的編輯風格,新聞編輯可以提高內容在不同平臺上的傳播效果,并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最后,新聞編輯需要與受眾建立更加親近的互動關系。在過去,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是相對單向的傳播方式,但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加習慣參與其中,成為信息的共同創造者和傳播者。因此,新聞編輯應該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傾聽他們的聲音和需求,并及時做出反饋和回應。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互動,回答受眾提出的問題,接受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和信任關系。
以新聞時評網站“觀察者網”為例,它結合自身內容特色和網站定位,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特有元素,快速迭代并構建了適應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評論節目語態,以滿足知識青年用戶在信息需求上的特殊要求[5]。首先,觀察者網在流媒體新聞節目中為自身構建了不同的身份角色,“中國立場的觀察者”“圈內人”“分享知識和觀點的益友”“推銷者”等,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受眾交流互動。其次,觀察者網通過在評論節目中使用輕松幽默、易懂親民的語言風格,將嚴肅的新聞話題轉化為有趣的內容,提升了受眾的參與度和吸引力。最后,觀察者網主要選擇在B 站和微博發布評論節目,恰逢其時地抓住了知識青年群體用戶娛樂和消費趨勢,注重建立與青年受眾的信任和認同[6]。通過不斷發布優質內容,并與受眾保持良好的互動,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和關注者,增強了自己在新聞媒體領域的影響力。
互聯網媒介技術的發展給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受眾群體,并為他們創造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相較于傳統的廣播電視臺節目,互聯網媒體平臺具有更高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受眾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互動。首先,互聯網媒體平臺實現了雙向的交流和傳播。與廣播電視臺等單向傳播相比,新聞編輯可以通過互聯網媒體平臺與受眾進行更近距離的接觸,通過評論、留言和社交媒體互動等方式與受眾進行實時的交流。受眾可以提出問題、表達意見、分享經驗,這為新聞編輯提供了寶貴的反饋意見和參考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和關注點。同時,互聯網媒體平臺具有更廣泛的傳播范圍和覆蓋面。通過互聯網,新聞編輯可以將優質內容傳播到全國乃至全球,突破了地域限制。其次,互聯網媒體平臺也為新聞編輯創造了更多的傳播機會和可能性。他們可以在不同的平臺上發布內容,擴大受眾群體,增強平臺的社會影響力。互聯網的社交分享功能也使得優質內容能夠被更多的人共享和傳播,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以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賬號為例,網友戲稱,在“四川觀察”賬號的運營策略中,不僅關注本地話題,更是注重挖掘和報道全球各地的熱點事件、社會民生的多角度問題,該賬號還通過獨特的人格化IP 建構進行了更廣泛的觀眾互動,四川觀察的編輯以“觀觀”自稱,這種叫法既符合四川本土文化方言中常用疊詞的表達特點,又具有可愛、親切的屬性[7]。受眾可以把“四川觀察”當作一個有靈動性、有思想的角色,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和互動。這種親切感使得受眾更容易接受和信任“四川觀察”提供的信息,進而增強信息的傳播效果。總體而言,互聯網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受眾,并創造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通過雙向交流和傳播、多種形式的內容傳播、廣泛的傳播范圍和覆蓋面以及獨特的人格化IP 建構,互聯網媒體平臺使得新聞編輯能夠與觀眾建立密切聯系,提供更豐富、生動、易于理解的內容,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黏性,進而提高信息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四川觀察”賬號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通過運營策略的巧妙設計,為受眾帶來了全球視野的觀察者角度,與受眾形成了情感共鳴和互動,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在傳統的內容創作方式中,新聞編輯工作者僅能對電視臺和廣播的傳播內容進行編排,這種限制導致傳播的形式相對單一。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和個性化的手段來創造更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提升受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這種轉變為內容創作帶來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和創新可能性。首先,新聞編輯可以利用數據驅動的內容運營方式。通過分析受眾的瀏覽習慣、興趣愛好等數據,新聞編輯可以了解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據此制定更加精準的內容推送策略[8]。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對受眾的行為進行預測和分析,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提高受眾的閱讀體驗和參與感。其次,新聞編輯還可以借助用戶生成內容來豐富和擴展新聞報道。受眾可以通過評論、留言、投稿等方式參與到新聞報道中,提供自己拍攝的新聞現場、觀點和反饋。新聞編輯可以挖掘和整理這些用戶生成內容,加以篩選和編輯后發布,為受眾呈現更為多元和立體的新聞內容。用戶生成內容不僅能夠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滿足感,而且還能夠豐富新聞報道的維度,使其更加接近真實和客觀。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編輯工作變得更加多樣化。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編輯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電視節目制作,更需要適應多平臺的需求。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制作、密切的社交媒體互動和創新內容運營模式,他們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塑造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時代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