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肥西縣融媒體中心,安徽 合肥 231200)
21 世紀可謂是信息技術的時代,更新的技術、更智能化的產品不斷問世并廣泛應用,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媒體行業的發展自然也因此受益。譬如,如今4G/5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新聞傳播增速十幾倍,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先進電子產品作為傳播工具,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受到的時間、地域限制,實現了信息的24 小時全天候播出,甚至還可以通過新聞現場直播的模式,讓新聞的時效性更強。這些新技術所帶來的傳播領域的新變化,給媒體傳播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兩者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資源整合共享,在提升了傳播效率的同時,還極大地增強了受眾接收信息的體驗感、互動感,讓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黏性進一步增強。
但是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即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潮流趨勢進一步席卷媒體行業,作為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在具體的新聞工作中,都會既面臨新媒體帶來的種種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各種挑戰,可以說,新時期新聞記者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既然無法逃避媒體生態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那么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就是廣大新聞記者需要認真思考與解答的問題,只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在愈發白熱化的媒體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為受眾采寫出更多高品質的新聞作品,增強新聞傳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因此,新聞記者等新聞從業人員一定要緊跟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的步伐,與時俱進地加快提升自身的綜合新聞素養,切實做好新聞采、寫、編、播各個環節的技能創新,從而更好地搶抓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妥善應對潛在的各種挑戰,在完成自我職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媒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新媒體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業界也是眾說紛紜。但業界比較認可的是,新媒體即當下一種新的萬物皆媒的環境,是相較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一個寬泛的新概念,幾乎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對新的傳播設備、數字化科技、移動互聯網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衛星傳播技術有極強的依賴性。新媒體的“新”,主要體現在傳播的新技術、新理念、新平臺、新渠道、新模式等方面。新媒體具體包括互聯網絡媒體、移動客戶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廣播電視、數字期刊雜志以及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技術性、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原創性、共享性以及超文本傳播等特性,是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媒體之后成為受眾接收信息、獲取娛樂資訊的“第四媒體”,自問世以來,一直處于風靡全球的狀態,受到年輕受眾的普遍追捧。
1.傳播模式發生變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模式是“單向”傳播,也就說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處于“高高在上”的強勢地位,幾乎擁有全部的媒體話語權,采寫新聞的內容、播放時間、廣告的插播都是由其決定,受眾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度極低,也無法對新聞傳播產生實質性影響。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新的傳播渠道、傳播模式出現,受眾成為各大媒體爭奪的“優質資源”,可謂“得受眾者得天下”。為了迎合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與興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便捷性以及節目內容的豐富度、節目表現形式的精彩度上“下狠功夫”,讓新聞節目整體的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別是網絡新聞的發展,讓受眾時時刻刻都處于海量信息的包圍之中,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也就是說,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所采用的“雙向”傳播模式,讓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來,受眾與媒體之間的互動交流更加密切、頻繁和高效。
2.受眾的主體地位有極大改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到傳播模式以及傳播設備、信息接收工具的局限,受眾只能被動接收媒體發布的各種信息,是傳統新聞媒體線性傳播的“靶子”,受眾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都很弱。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受眾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明顯地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受眾通過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技術設備,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形成文字、圖片、音視頻后上傳至網絡,從而在全網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媒體信息的接收者,這種“傳受者”身份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新媒體的傳播效率和傳播效益更高,這也是受眾傾向于將新媒體作為自己獲取各類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原因。
3.新聞傳播的硬件設施不斷更新換代
與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工具、設施設備等硬件相比,現如今的設施設備更加先進和智能化,科技含量更高,無論新聞采訪所需的攝影攝像器械、航拍設備,還是“非編”等新聞編輯設備,還有音視頻處理器、圖片美化系統軟件、現場直播車等,這些都是在以前新聞采寫編播過程中極少出現的,也不是每一個媒體單位都采購有能力購買的。隨著傳播硬件設施不斷更新換代與媒體軟實力的增強,如今新聞傳播效率更高,制播出來新聞作品的質量也更高,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受眾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也讓信息傳播實現了無遠弗屆。此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渠道也更加多樣,新媒體平臺以及各種移動終端APP 都讓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受眾通過新媒體可以使用新聞節目的快進、慢進、回看、彈幕評論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大都是在傳統媒體時代無法實現的。
新媒體給傳統新聞記者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直接影響了傳統新聞記者的工作習慣、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能力,具體有以下幾點。
在傳統媒體工作環境的影響下,新聞記者受到技術與設備條件的限制,采訪的方式、時效性、工作效率都得不到保障。傳統新聞記者最常見的采訪工具是一本一筆,出去采訪基本上是靠擠公交和步行,從得知新聞事件發生的線索,到新聞出稿,需要較長的時間,特別是紙媒,其新聞的時效性更差,受眾看到的報紙新聞基本上都一兩天之前發生的新聞事件,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紙媒的運營和媒體特性影響外,也與媒體采訪、寫作技術、設備落后有關系。隨著越來越多更加先進的設備、儀器投入使用,比如無人機航拍技術的引入,新聞記者在拍照取景等方面,工作效率極大提高,還可以提高新聞照片的質量和美感,從而給受眾更強的感官體驗。再比如,圖片編輯軟件能將新聞圖片進行藝術美化,讓新聞照片能傳遞出更多的信息。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記者有了科技的助力,其新聞工作更有成效。
當下,自帶媒體屬性與社交屬性的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成為社會主流媒體的有益補充,甚至有些諸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為受眾追捧的“香餑餑”。在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影響下,如今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與新媒體合作,融合共通,特別是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將報紙、廣播、電視的媒體資源重新進行高效整合,在極大節約媒體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讓新聞信息傳播的渠道得以拓寬,受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此外,在傳統媒體時期,因客觀條件的限制,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式有限,不利于及時傳播正能量和弘揚社會主旋律。而新媒體時代,傳播沒有時空的局限,當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發生后,譬如在報道2023 年河北地區的水災救援時,由于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的聯合報道,全國受眾能第一時間了解當地的救災情況,自發在網絡上發出捐款捐物的倡議,讓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這就非常正確地、及時地引導了社會輿論。
傳統新聞記者,為了能更好地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規律,更好地實現自我職業發展,在新媒體的作用下,傳統新聞記者都在切實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在竭盡所能地促進自我角色的轉型升級,以期成為一名新時期的更加優秀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并為之不懈努力。可以說,新時期的新聞記者,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上升空間巨大,其自身的職業價值也就更易彰顯,從而感受到新聞工作的成就感、榮譽感,進而進一步激發新聞記者對新聞職業的熱愛之情。
新媒體在給傳統新聞記者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傳統新聞記者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傳統新聞記者的競爭壓力雖然一直存在,但之前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由于當時媒體的主要收入都是來源于屬地政府的財政撥款以及廣告經營收入,而且由于其社會主流媒體的地位,在媒體市場中占據著更多的媒體資源,比如新聞線索、新聞傳播力量、新聞人才隊伍建設,這些都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在此情勢下,傳統新聞記者是名符其實的“無冕之王”,在新聞工作中備受受眾的敬重。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盛行,媒體資源就不再只被傳統媒體所占據,而且受眾也是傳播的發起者,很多“網紅記者”“草根記者”“網絡達人”不斷涌現,讓原本就已經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變得更加“硝煙四起”,從而給傳統新聞記者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
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為了搶抓有限的受眾群體和越來越難的“獨家新聞”線索,傳統新聞記者唯有憑借真才實學和扎扎實實的新聞基本功,才能采寫出令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這就對傳統新聞記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聞記者必須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對傳統新聞記者來講,除了要精通新聞采訪、寫作技巧外,還要熟練運用各種先進的新聞采寫工具,要清楚知道新聞采寫編播的全流程,甚至還能在新聞直播現場客串出鏡記者、出鏡主持人,成為一名身兼多職、一專多能的新聞人才,否則就會被新媒體人員以及其他傳統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所超越、所取代,還會被新媒體時代所淘汰。
機遇和挑戰如同“雙刃劍”。傳統新聞記者如何搶抓機遇和應對挑戰,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一線工作經歷,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傳統媒體經過幾十年的持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全面的媒體運營體系,傳統媒體比新媒體在社會媒體資源應用、人才團隊建設、軟硬件實力方面更有優勢,譬如在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的報道時,在受眾的心目中,傳統社會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真實客觀性更高,傳統媒體也是受眾在一些社會突發新聞報道方面的首選。這是因為網絡媒體新聞雖然在時效性、傳播技術應用方面優勢明顯,但由于網絡新聞發布門檻較低,很容易成為負面新聞、虛假新聞的“集散地”。因此,傳統新聞記者一定要立足傳統媒體的優勢,揚長避短,科學合理地借鑒新媒體的優點,如此就能增強傳統新聞記者搶抓發展機遇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俗語云,打鐵還需自身硬。傳統新聞記者搶抓發展機遇和應對挑戰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具備了極強的綜合實力和專業新聞技能,傳統新聞記者才能在新聞的采訪、寫作等工作中做到得心應手。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做支撐和創新求變的思想來指導,傳統新聞記者就會失去自身的優勢和職業價值,無法為信息需求多元化的受眾創作出好的新聞作品。久而久之,傳統新聞記者就會慢慢失去從事新聞工作的信心和激情,再也找不到興趣,這樣就根本談不上去抓發展機遇和應對挑戰了。因此,傳統新聞記者要敢于迎接挑戰,不畏壓力,在遵循所在媒體機制體制以及自身客觀實際條件的前提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最適合自己角色的發展方向,做好角色科學定位,并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奮進,盡早完成自身角色的轉型與升級,讓自己在思想上、技巧上、行動上、能力上都變得更強,從而成為一名新媒體時代所需要的、令廣大受眾贊譽的優秀新聞“多面手”,為媒體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媒體生態環境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新聞記者需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傳統的媒體思維和落后的新聞采寫理念,用新媒體思維和創新意識去武裝自己的頭腦,并在此基礎上,切實增強新聞專業能力和核心素養,加快傳統新聞記者角色的轉型,培養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多媒體工具的能力,密切聯系受眾,站在受眾角度去挑選最具新聞價值的新聞素材,為受眾生產出更優質的新聞作品,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積極應對激烈的媒體競爭,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新聞記者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