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衛燕
(中國西藏林芝網管理中心,西藏 林芝 860000)
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中扮演著新聞信息的收集者、承載者、傳播者的多重角色,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在傳統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是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因其權威性和信息渠道單一化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新聞記者的采訪行為對于新聞傳播能力的影響被弱化,新聞采訪側重于保障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公正性和及時性,通過前期的主題選擇、文案設計、現場編排、素材剪輯等避免紕漏和瑕疵[2]。而在新媒體時代,通信手段豐富多樣,信息傳播極為便利,網絡直播、短視頻、微信等都成為信息傳播渠道,縮短了信息傳播的距離和時間。尤其是自媒體的迅速興起和發展,使得媒體邊界逐漸消失,新聞內容的創作、傳播與消費方式都發生了質的改變,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挑戰。
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受眾間的信息交流主要通過熟人間的面對面交流來實現,在陌生人間的信息交流則有明顯的試探性和暫時性,在這種信息傳播環境下,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打破了陌生人信息傳遞間的溝通障礙,使得主流媒體新聞能得到有效傳播。但在新興的信息傳播渠道形成的人際交往機制下,陌生人間的空間、時間距離被拉近,社會受眾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極為頻繁,新聞傳播具有了社交互動的屬性,通過社交互動在主體與客體間深度交流并逐漸達成認知共識,形成了多元化的網絡社交語境,促進了信息傳播的公共化、互動化。在這一互動機制轉變的背景下,受眾之間的距離被拉近,陌生人信息傳遞間的障礙被完全打破,而主流媒體與受眾間的距離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導致受眾往往第一時間通過社交互動式傳播獲取信息,主流媒體渠道成為獲取信息的次級渠道。
主流媒體所播出的新聞內容通常都是一些非常正規的重大新聞,節目氣氛較為嚴肅,容不得一點紕漏和瑕疵,即便是訪談節目也是以非常正式的形式來呈現。因此,在采訪結束后需要對各類素材進行編輯加工,而非直接對新聞采訪過程進行完整的播出,前臺后臺有著明顯的分隔,大量準備工作被隱藏于后臺[3]。在新媒體時代,往往通過大量網絡直播進行新聞內容的呈現,將后臺與前臺進行重置,打破了前臺后臺的界限,新聞內容成為一種演繹化的直播表演,具有泛娛樂化的特征,突出了新聞內容的消費性質,受眾通過整個演繹化的新聞場景,更能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加深了受眾的情感體驗。這種草根化、泛娛樂化的內容呈現了即時性、完整性、泛娛樂化的特征,更能讓受眾有沉浸式的體驗感,導致部分主流媒體新聞內容逐漸被邊緣化。
傳統的新聞內容從采訪到傳播都有極高的專業要求,有著嚴格的規范。媒體是新聞內容的制作者和傳播主體,受眾是新聞內容的接收者,這種主客體的關系非常明確清晰,在這一模式下受眾實際是新聞內容的被動消費者。在新媒體時代,不僅只是自媒體、網絡主播等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越來越多的社會受眾也成為新聞的傳播者,當遇到突發事件時,普通人迅速通過微信、微博等進行事件傳播,成為新聞的傳播主體。受眾不再只是接收主流媒體或其他自媒體的新聞信息,而是掌握了大量表達話語的途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傳播新聞信息,無意識地成為了“公民記者”。新聞的傳播不再如傳統媒體那樣需要經過復雜的流程,需要大量相關技術和人員的協作,而是變得極為簡單,受眾僅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非常輕松簡單地完成新聞傳播,同時具備新聞傳播的主體和客體的身份,形成復雜的多對多傳播網絡關系。
包容性和開放性是新媒體時代的突出特征,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新聞采訪,網絡時代的自媒體在新聞采訪中可以采用更自然的形態進行,沒有嚴格的內容范式,沒有詳細的策劃腳本,沒有規范的服裝要求,在這種新聞采訪形式下,新聞內容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即便是同樣的新聞內容,也可以衍生出多種不同的采訪呈現方式,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新聞采訪形態,而這種多元化、差異化的采訪行為也更加符合當前社會多元化、個性化的受眾認知背景。在受眾接收新聞的渠道多元化,從傳統媒體時代的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獲取的背景下,這種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方式,更能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喜好,形成針對性的個性化新聞服務方式,新聞針對性強,更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與受眾建立起更為緊密的聯系。
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是新聞采訪是為獲取新聞素材對客體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搜集新聞素材。在這一觀念下,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普遍存在唯素材論現象,而在采訪中與新聞受眾缺乏互動溝通[4]。雖然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群體是接收信息的被動者,不能支配新聞傳播的流程,但從新聞內容消費關系來看,新聞記者實際上是受受眾的委托進行新聞采訪獲取新聞內容,受眾是委托的主體,記者是受委托者。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有了更多的接收信息的途徑,不再只是主流媒體新聞內容的被動接收者,而具備了接收信息的主動性能力。因此,記者已經不只是新聞信息的收集者和傳遞者,還需要在采訪中與受眾進行顯性或隱性的互動,根據受眾的需求來調整采訪行為,在采訪過程中充分地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
從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來看,模式化采訪現象極為突出。采訪流程模式化、采訪結構模式化、采訪語言模式化、問題設計模式化,形成一種固定的范式,新聞記者用固定的模式進行新聞采訪,受眾用固定的思維來接收新聞內容,看似標準、規范,實則蒼白空泛,似乎新聞采訪只有一種唯一的模式,導致受眾情感體驗極為缺乏。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認為,記者本身是一名演員,是一個社會角色,記者的采訪行為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表演[5],只有根據采訪情境給自己設計正確的角色,通過采訪行為將角色“表演”出來,才能使新聞報道具有靈魂,帶給受眾充足的情感體驗。在模式化、范式化的采訪行為中,所有的新聞千篇一律,難以直擊人心,受眾情感體驗缺乏,新聞傳播能力自然不足。
在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通常會先進行采訪方案的策劃,分析需要重點闡述的問題,如何引導采訪等,而在臨場采訪中也會利用自己的應變能力進行調整。但不少記者在采訪策劃和臨場應變中,多只是重視語言行為,而忽視了非語言行為,導致采訪過程變成簡單的問答過程和語言交互活動。但實際上,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非語言行為,包括形態語、表情語、動作語等,都會對受訪者產生影響,并對新聞的表達內容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新聞的傳播能力。例如在采訪中,記者的表情、動作等,會對被訪者的情緒造成影響,當非語言行為對受訪者產生錯誤導向時,會使得采訪活動難以順利有效進行。再如,在新聞內容中,記者的語氣、語調、表情、動作、服裝等,都會傳遞大量非語言的信息內容,當這些非語言行為所傳遞的信息與新聞內容不匹配時,會產生毫無意義的、不協調的信息流。這些非語言行為,最終都會影響新聞內容的質量與水平,進而影響新聞的傳播能力。
新聞采訪實質上是一個人際交互過程,與舞臺表演可以通過事先擬定的劇本和演練編排不同,在采訪過程中并不會完全按照記者事先設定的節奏和提綱進行,而會因為雙方的交流互動產生不可預測的變化,導致邏輯關系、交流方向發生偏移。但不少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通常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據事先擬定的策劃方案和提綱提問,未能以一個傾聽者、引導者的身份去進行應變,導致采訪過程生硬呆板,新聞質量因交互溝通的節奏零亂而降低。同時,由于采訪過程中不可預測的變化,即便記者對采訪重點進行分析,設計相應的問題,也會因交流互動不足導致采訪深度不夠,甚至最終草草了事,新聞質量進一步下降,難以使受眾產生興趣,降低新聞傳播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是新聞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接收者和主動傳播者,受眾對新聞的傳播效果有重要影響。新聞采訪過程看似是與受訪者間的交流互動過程,但實質上還有與受眾間的交流互動,是通過新聞采訪活動響應受眾需求的活動,如果僅僅只是在采訪過程中關注與受訪者間的交流互動,而忽視與新聞受眾間的交流互動,自然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可。記者在采訪中,首先,要從主題上對受眾進行相應互動,選擇受眾關心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新聞主題。其次,還要關注受眾的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動上進行交流互動,增強受眾的心理認同感。例如,在社會典型人物的新聞采訪中,大多數新聞采訪總是套用同樣的典型人物塑造模式進行采訪,使受眾陷入審美疲勞。即便同樣是尊老愛幼典型人物,社會公眾在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熱點也有很大的差異,記者要找準焦點、熱點來進行采訪,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公眾求新求異的心理日益突出,采訪的形式、表現方法、語言特征等也應當尋求突破,而不是固有的模式。
記者在采訪活動中有著特殊的角色內涵和角色責任,這種角色定位并非由記者自己決定的,而是由新聞受眾的期望來確定的,不同的新聞內容,新聞受眾的期望也會有差異,導致不同的新聞采訪中記者的角色內涵和角色責任會存在差異。在新聞記者采訪中,采訪行為常出現錯位,越位現象,出現不合理的角色表演,對采訪結果造成不利影響,導致新聞內容不符合受眾的期望。記者在采訪前,要根據新聞主題充分分析角色內涵和角色責任,把握好自我與角色間的差異,給自己在采訪中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通過采訪行為將角色演繹出來,而非只是簡單的問答,或者帶有個人主觀情感色彩的表演。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所面對的除了受訪者還有鏡頭后面的受眾,但在采訪過程中通常只關注了受訪者,而未關注到對受眾的影響。記者在采訪中,要重視采訪行為尤其是非語言行為對受訪者和受眾的影響。在新聞采訪中,無論是受訪者還是受眾,其心理傾向都會受到記者的采訪行為的影響。語言行為是直接的采訪行為,而表情、動作、服裝、態度等,則是無處不在的非語言行為,是語言行為的重要補充和延伸,能有效提升語言行為的表現能力和清晰度,記者要緊密圍繞采訪中心主題,做到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的協同一致,使新聞內容傳遞的信息準確、鮮明,易于受眾解讀,也避免對被采訪者產生誤導。同時,還需要通過非語言行為,來演繹更豐富的情感,使受眾能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機械地按提綱采訪,缺乏應變,采訪深度不足,是影響新聞傳播能力的重要原因。記者在正式采訪前,除了要明確采訪目的和主要問題,還要對受訪者和受眾進行分析,了解受訪者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了解受眾的真實需求,以此為基礎來制定采訪方案。采訪中,要抓住關鍵問題直擊重點,靈活地運用提問技巧而非呆板地按提綱采訪,緊密圍繞主題來提問,引導受訪者完成采訪,以獲得有意義的信息,力求采訪過程短小豐富,而非冗雜的無關緊要的語言互動。同時,在采訪過程中,要通過受訪者的情緒、語言、表情、動作、心理等來分析受訪者的需求,與受訪者建立融洽的、和諧的關系,不可急躁地轉移話題,而是圍繞關鍵點引導話題。在采訪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采訪內容主體不夠突出的情況,記者還要對采訪細節進行規劃和分析,及時在采訪過程中對受眾進行引導,對新聞內容的主體起到補充和強化的作用,以提升新聞質量、提高新聞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