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學生
摘要:農業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提高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深入研究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所發揮的價值較為突出,因此要根據實際生產情況篩選正確的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并且配合完善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為農作物的高質量生產提供重要基礎,帶動現代化農業事業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作物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實施方法
在農作物種植中,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較多的病蟲害,并且產量也和預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關種植人員要加強對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深入性分析,減少諸多因素對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所產生的影響,通過長期的實施使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變得更加成熟,凸顯現代化農業事業的發展思路。
1 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價值
農作物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至關重要。而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則是保障農作物生產的重要手段。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作物產量,確保糧食供應,還能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價值不可低估。
首先,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通過科學合理的栽培措施,如合理施肥、良好的灌溉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可以最大程度地釋放作物的生產潛力,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此外,栽培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質,提高商品性和食用性,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1]。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糧食和農產品的需求,還能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種植人員增收致富。
其次,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農作物的損失和資源浪費。農作物病蟲害是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它們會導致作物減產甚至全面死亡,嚴重危害農業生產。通過科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這不僅可以保障種植人員的收益,也可以減少農業投入和資源浪費,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此外,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過量的化肥和農藥會導致土地和水源的污染,破壞生態平衡。而采用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可以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此外,應用這些技術還可以增加農田的生物多樣性,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
2 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
2.1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方法是現代農業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合理利用水資源和肥料,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水肥管理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能為人類提供更加豐富的糧食和農產品。在水肥管理方法中,科學施肥是關鍵的一環。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供應,合理施肥可以滿足農作物對養分的需求,促進其健康生長。一方面,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和農作物的養分狀況制定科學的施肥計劃,選擇適合的肥料種類和施肥方式[2]。另一方面,種植人員還應注意合理施用有機肥料,優化土壤養分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除了科學施肥,合理灌溉也是水肥管理方法的重要內容。農作物對水的需求隨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種植人員應根據不同的作物和生長階段,合理安排灌溉量和灌溉頻次。同時,應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減少水的蒸發和浪費,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此外,種植人員還可以通過覆蓋地膜、合理翻耕等措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
除了科學施肥和合理灌溉,水肥管理方法還包括土壤改良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等內容。通過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質地和結構,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養分利用率。種植人員可以通過添加有機肥料、礦物質改良劑等,調節土壤pH,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時,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也是水肥管理方法的重要環節。種植人員可以將農作物秸稈、餐廚垃圾等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生產有機肥料或者發酵成沼氣,減少農業廢棄物的排放,提高土壤的養分含量。
2.2 農作物輪作
農作物輪作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合理地安排農作物的種植順序,讓不同農作物之間形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從而實現土壤養分的循環利用,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將一年生的短期作物與多年生的長期作物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和氣候資源,達到雙豐收的效果。另外,農作物輪作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在農作物輪作方法中,最基本的模式是一年輪作。這種模式中,種植人員將農田劃分為不同的地塊,每個地塊按照不同的種植順序進行輪作[3]。比如,將第一年種植綠肥作物,如豆類和苜蓿,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固氮;第二年種植糧食作物,如水稻和小麥,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第三年種植油料作物,如花生和大豆,以增加農作物的營養價值。除了一年輪作,還存在著長周期輪作和短周期輪作等不同的模式。長周期輪作是指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輪流種植多種農作物。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和氣候資源,增加農作物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短周期輪作則是指在較短的時間跨度內,輪換種植幾種農作物。這種方式可以更加靈活地調控土壤養分和水分,減少土壤病蟲害的發生。
農作物輪作方法的應用范圍廣泛,不僅適用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也可以應用于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在現代農業中,農作物輪作方法可以與精細化管理、智能化農機等技術相結合,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益和環境友好性。此外,農作物輪作方法還與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更加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
2.3 科學的播種時間
正確的播種時間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氣候條件和生物學特性,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從而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在前期種植人員要關注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同的作物對溫度、光照和濕度等環境因素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些作物需要高溫快速生長,而有些作物則需要較低的溫度來保持良好的發育。因此,了解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對于科學確定播種時間至關重要。種植人員可以通過研究作物的生育期和對環境的適應性來了解其最適宜的播種時間。之后,種植人員要關注氣候條件,氣候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當地的氣候特點,包括溫度、降水和光照等,可以幫助種植人員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例如,在溫度較低的地區,選擇在春季播種可以避免霜凍對作物造成的傷害;而在溫度較高的地區,選擇在秋季或冬季播種可以避免夏季高溫對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因此,通過對氣候條件的觀察和分析,種植人員可以科學確定播種時間。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確定播種時間提供了便利,現代農業技術中的一些儀器設備和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溫度、濕度和光照等信息,并將數據傳輸到種植人員手中。種植人員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來判斷是否適宜播種。例如,當土壤溫度達到一定水平時,適合播種某些作物;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時長時,適合播種另一些作物。這種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種植人員可以更加準確地確定播種時間,提高作物的生產效益。
經驗和實踐也是確定播種時間的重要依據。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種植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可以根據天象、自然現象以及過去的播種記錄來判斷最佳的播種時間。雖然這種經驗和實踐是基于主觀感覺和個人經驗的,但經過時間的檢驗,被證明是相當可靠和有效的。
3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物理防治技術
農作物病蟲害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大難題,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有效,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人身健康的隱患。因此,物理防治技術作為一種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方法,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使用。物理防治技術是利用物理原理和手段來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它是一種創新性的方法,將自然界中的物理力量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并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物理防治技術的運用可以分為多個方面。
首先,其是利用溫度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例如,通過高溫烘烤土壤或利用太陽能滅菌,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病蟲害的發生。同時,低溫也可以用于冷凍儲存農產品,防止病蟲害的滋生和擴散。
其次,物理防治技術還可以利用光線的特性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例如,在溫室中使用特殊的濾光材料,可以調節光線的波長和強度,阻礙病蟲害的傳播。此外,利用紅外線或紫外線輻射等方法,也可以殺滅部分病蟲害。另外,物理防治技術還包括利用聲音和振動來預防和控制病蟲害。通過在農田中播放特定頻率的聲音或振動,可以干擾昆蟲的覓食和繁殖行為,從而減少害蟲的數量。同時,也可以利用聲音傳感器和振動裝置來監測和預警病蟲害的暴發情況,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2 生物防治技術
傳統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學農藥,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但也給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生物防治技術的重要性,并逐漸將其應用于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天敵、害蟲的天敵和寄生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生長調節劑等生物物質來調節、抑制或消滅病蟲害的方法。它通過平衡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因素,使得農田生態系統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生物防治技術也具有環境友好、對人畜安全無害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種植人員和專家的重視。
在生物防治技術中,天敵和害蟲的天敵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天敵是指天然存在于農田中的能夠捕食害蟲的生物,如蜘蛛、捕蟲植物、螞蟻等。它們通過捕食害蟲,降低害蟲的數量,從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在某些農田中,螞蟻被用來控制棉鈴蟲的數量。螞蟻會主動捕食棉鈴蟲的幼蟲和蛹,從而有效地控制了棉鈴蟲的數量,減少了種植人員對農藥的依賴。除了天敵,寄生生物也是生物防治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寄生生物是指寄生于害蟲體內或體外,以害蟲為食的生物。它們通過寄生害蟲的方式控制害蟲數量。例如,一種名為“綠僵菌”的真菌可以寄生在蝗蟲體內,使蝗蟲死亡。這種寄生生物的使用,不僅避免了農藥的使用,還能夠減少環境污染,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此外,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生長調節劑等生物物質也是生物防治技術中的重要手段。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可以通過產生抗生素或代謝產物來抑制害蟲的生長繁殖;植物提取物則可以通過釋放特定的氣味或化學物質來引誘或驅趕害蟲;而生長調節劑可以控制害蟲的生長發育,阻礙其正常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生物防治技術的運用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病蟲害類型和發生程度來選擇。例如,針對一些大面積發生的病蟲害,可以采用天敵放蟲技術,即人工繁殖一些捕食害蟲的天敵,并將其釋放到農田中。這樣可以通過增加天敵的數量,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而對于一些局部性、小面積發生的病蟲害,可以采用生物物質噴灑或施用的方式來進行防治。
3.3 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是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工作,種植人員需要將土壤樣品送至專業的土壤分析實驗室進行分析。這些實驗室通常配備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能夠準確地檢測土壤中的養分含量、pH、有機質含量等指標。通過這些測試數據,種植人員可以了解土壤的養分狀況和酸堿度,為后續的施肥提供參考依據。基于土壤分析的結果,種植人員可以結合不同作物的生長需要進行肥料需求的判斷。不同作物對養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例如,氮、磷、鉀是農作物生長必需的三大養分元素,其中氮對于葉綠素的合成和植物生長發育至關重要,磷是促進根系發育和花果結實的關鍵,而鉀則是調節植物水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關鍵元素。根據不同作物對這些元素的需求量,可以確定適當的施肥方案,以滿足作物的營養需求。
4 結語
在農作物栽培的過程中,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促進農作物生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農作物栽培的過程中,為了實現農作物的優質高產,要加強對高產栽培技術的科學篩選,配合著完善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為實際農作物栽培工作提供必備的支持,提高整體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巍.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8):53-54.
[2] 彭啟木.水稻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河北農機,2023(12):115-117.
[3] 賈月建.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