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霞
高鐵站房建筑作為地方的城市名片,也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度挖掘傳統地域文化,用現代化手法打造高鐵站房建筑,可全力打造出城市新亮點。在對當地文化的挖掘和現代化詮釋的策略探索實踐中,設計者形成了新的理念,即該項目應當使高鐵站房既能體現出高鐵火車客運站建筑現代化需求,也能在一定層面代表地區形象。
南通西站高鐵站房設計從當地傳統文化探尋,提升建筑內涵,并通過建筑的手法在車站建筑中表達出來。同時還要體現現代化高鐵建筑的進出站、候車等現代化功能需求,使高鐵建筑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體現出傳統與現代、地方與功能需求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
地域文化是指當時盛行的時代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相融合,從而形成的一種具有群眾基礎的獨特文化,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性。建筑既是社會環境的塑造者,也是社會意識的直接反映[1]。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國建筑思想中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的關系,是一直反復探討的話題。
按照高鐵站房的規模和線位等級,高鐵站房往往位于城市交通核心區,雖然短期內是城市新區,但是城市未來發展會向此處偏移,從而圍繞高鐵站房展開整個新區城市設計。
南通西站屬于中小型高鐵站房,是橋正下式站房,規模1.6 萬 m2,候車和進、出站均在同層,負一層為地鐵站,通過站房建筑外的落客平臺扶梯換乘,交通流線簡單。對于南通等規模城市而言,這類新建成的火車客運高鐵站房通常是城市發展的新核心,同時代表了當地的地方形象,是這個地方的城市名片[2]。
根據常規的高鐵站房的功能需求,一般會將站房功能分為2 部分:旅客服務用房、設備和管理用房。其中,旅客服務用房細分為候車廳、售票廳、出站廳等旅客主要需求部分。旅客服務用房尤其是候車廳需要采光及通風良好、視覺通透、舒適的環境和客運信息及時傳遞等來緩解旅客在等待列車時的焦急情緒。
下文將結合滬通鐵路南通西站建筑設計,及相關設計原理的具體實施進行具體詮釋和分析。
要研究傳統地域文化與高鐵建筑關系,首先要從高鐵站房所在的區域環境來看,然后深入挖掘當地地域文化,這種挖掘要通過查找地方志、考察當地古跡、探訪當地老百姓等方式進行。
2.1.1 區域環境
南通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的北邊,是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等,古稱通州。“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被譽為“北上海”。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南通西站位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鎮,距離市中心約13.5 km。站區范圍內用地主要為旱地和水田,地勢平坦,民房較密集。南通西站作為滬通鐵路的中間站,北與平東站、南與張家港北站相鄰,同時也是鹽通客專的共用站。
2.1.2 地域文化
南通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地區之一,南通藍印花布是全國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工藝保存完善,技術水平高超,社會影響范圍甚廣。南通藍衣花布以青白著稱,近代以通州二甲保留較好。它以花紋精美,又富有民俗文化內容名揚四方。
南通風箏也是南通市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傳統娛樂的一種工具[3]。南通風箏俗稱“板鷂”,一般以平板六角或六角變形居多,精致的板鷂是民間工藝品,世代相傳。
廣玉蘭屬木蘭科常綠闊葉喬木,樹體高大,枝葉扶疏,四季常青,葉美花大。以廣玉蘭為南通市樹,象征著南通市欣欣向榮,興旺發達。
2.2.1 站房概況
南通西站高鐵站房站中心里程為DK5+612.06,為橋正下式站。車場規模為4 臺8 線,站中心軌頂高程為19.181 m,站房室內地坪設計高程為6.800 m。站房 建筑面積1.6 萬m2,站臺上面覆蓋鋼結構雨棚3.6 萬m2,總建筑高度28.903 m(圖1、圖2)。

圖1 鳥瞰圖(來源:作者自攝)

圖2 剖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站房有東西2 個廣場,分別從城市道路通過匝道上至落客平臺到達高鐵站房的站廳層,站房負一層為下沉式廣場和地鐵站廳層,負二層為地鐵站臺層,地鐵正交穿過國鐵站房。站房主要層數為一層,相關功能含旅客服務、客運系統機房及車站辦公等。
2.2.2 地方建筑的延伸
南通西站高鐵站房整體造型設計力求從城市建設的角度闡釋地域性建筑的特點,采用現代、簡潔的語言展現南通的城市面貌。站房把沿海地區的地域文化用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中,通過采用序列漸變及柔和曲線勾勒,站房和站臺雨棚一體化設計,材料上運用鋁板、玻璃組合,相互映襯、虛實對比、一氣呵成,塑造進退有序的層次感與渾然大氣的整體感;表現江海交匯處的云卷云舒、波瀾壯闊,寓意“鷗翔江海、騰飛天地”,體現了南通“通江達海、展翅高飛”的城市形象,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根據橋正下式站房特點,將站房和站臺雨棚一體化設計,采取序列漸變及柔和曲線勾勒,材料上鋁板、玻璃組合,相互映襯,使整體造型更加完整并將形式與功能緊密結合(圖1、圖3)。

圖3 兩點透視圖(來源:作者自繪)
南通西站是橋正下式站房,橋下站的設計難點在于候車大廳凈高,由于軌道箱梁和地下地鐵穿過導致的層高限制,使得大廳無法像普通站房一樣做到高大、開敞,經各專業通力協作,吊頂采取變高處理,優化管線布局,最大化提高吊頂高度,消除橋下站房由于層高不足帶來的壓抑感;為了弱化橋墩視覺沖擊,在橋墩外圍采取鋼龍骨外包石材、鋁板等裝飾材料化柱為墻,墻頂一體化,同時結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表現手法,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見柱不是柱、見橋不是橋”想法和創意,將設計做到極致。
為了讓更多外地來南通的人還有新時代的年輕人了解當地文化,起到對本地文化的宣傳和發揚作用,所以在站房內部及外部的細節方面,大廳吊頂以極具地方特色的藍印花為主題,配以當地文化提煉出的“板鷂風箏”和南通市樹“廣玉蘭”的花朵為元素,反映地方悠久的歷史文化,做到外顯輕盈靈動,內藏千載流韻[4]。
候車大廳的空間設計充分考慮南通西站是橋下站,頂面以藍印花布為基調,以海安花鼓、江風海韻、雙鳳呈祥等為主題,呈現南通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出站通道位置,將墻面造型做成弧形與天花交接,形成一體的同時與白色吊頂高低疊級增加層次感。以建筑、紡織、江海文化等符號,充分體現南通西站的地域文化。站臺部分將站臺吊頂頂端封口以南通的市樹廣玉蘭花為花型造型,遮擋切口的同時體現了地方文化(圖4)。

圖4 站廳室內透視圖(來源:作者自繪)
站臺欄板部分白色欄桿搭配淡藍色水紋玻璃,用“通江達海”的篆體字體現南通的江海文化。進出站樓梯間扶手欄桿采用現代簡約的線條并做凹槽內打光,中間采用藍色不僅使得空間更靈動,也與南通的藍印花布的主題相呼應。
站房落客平臺的內里面等多處均采用南通傳統技藝藍印花布為主題,提取民間板鷂風箏元素,這些設計都結合了傳統地域文化,運用現代化手法豐富和提升站房印象。
在進行南通西站整體造型和室內設計時,建筑設計首先通過通過現代空間藝術策劃、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優化等方式,將橋墩“化墩為墻”,拉長空間整體視覺高度,消除了橋下站房的壓抑感,避免了站房中橋墩突兀、空間壓抑、光線昏暗的問題。
其次結合項目跨度大特點,結構采用了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實腹鋼梁、管桁架等多種復雜結構形式。然后創新地利用線路橋墩上設牛腿+ 32.7 m 大跨度實腹鋼梁的方式來設計線正下式站房候車廳屋面。以上這些手法都是為了滿足高鐵站房本身作為交通建筑的現代化功能需求,同時在外部展現的細節部位結合傳統地域文化來展現[5]。
2.2.3 對南通西站地域性表現成果的思考
地域文化往往尺度較小,而高鐵站房尺度較大,這“大”與“小”表面上看有沖突,但是運用得當,就是點“睛”之筆。具體手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從具體抽化為形象。南通西站的整體造型靈感取自南通所在沿海區域的生物“海鷗”。雖然海鷗很具體,但是建筑只是抽象海鷗展開雙翅的形態,使得整體造型靈動飄逸,寓意“鷗翔江海,騰飛天地”,同時寄語南通市“通江達海,展翅高飛”。
2)協調尺度和比例關系。充分研究傳統建筑的比例,協調現代高鐵建筑整體建筑的體塊關系。在表達手法上以現代高鐵建筑主體為母體,在引用傳統元素的時候,適當增加立面和形體劃分,劃分后的尺度與傳統尺度對比后比例是協調的,使高鐵建筑整體形象保持在合適的尺度。南通西站將落客平臺劃分為小體塊,減小建筑尺度后既能呼應建筑母體的“通江達海”地域元素,又能很好地滿足旅客無風雨換乘的現代化需求。
3)傳統地域元素運用在建筑細部。內裝注重細節,所以地域文化表現上結合當地的工藝文化來展現,將傳統地域符號運用到建筑細部。具體體現在吊頂和墻面的局部位置,對整個高鐵站房的內裝起到點綴作用。同時,傳統地域元素作為室內裝修的一部分,豐富高鐵站房文化氛圍和旅客的文化感受。南通西站在建筑內裝細部部分,多次運用南通地方傳統文化元素“藍印花布”和“板鷂風箏”。這種運用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用現代化技術手法輔以建筑美學去演繹。例如,候車大廳的吊頂采用鋁板雕刻手法將板鷂風箏造型和藍印花布工藝結合到一起,使橋下候車大廳吊頂不再壓抑,從而降低旅客焦慮的候車情緒;在橋墩處的燈箱用藍印花布的表現形式講敘地方文化故事,顯得整個空間生動活潑。
南通西站高鐵站房建筑的現代化詮釋是基于對南通地方建筑獨特的地域性和需求的一種建筑語言表示方式,是建筑從功能到外部表現的一種需求,而不是強加于建筑的一種概念。滬通鐵路的南通西站高鐵站房建筑設計基于整個現代化建筑的文化背景,結合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屬性,滿足了高鐵站房建筑的現代化交通功能需求,是當地特色的現代化地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