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蘇舒陽 李任嫻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貫徹,建筑領域不斷推行綠色設計理念,建設情況有所好轉,但整體仍不樂觀。城鄉建設碳排放量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約1/3,建筑能耗量占我國總能耗的比例近30%,且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和產業結構持續深化,城鄉建設領域的碳排放量占比將呈現持續上漲趨勢。因此,建筑設計注重綠色低碳、環保節能,降低建筑能耗,構建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既是順應“雙碳”目標的戰略背景,也是構建可持續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需要。
建筑作為實行綠色低碳的主要載體,設計上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對“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2022 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到2025 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 億m2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 億m2以上”[1],為建筑的綠色低碳節能設計指明了新的目標方向。
傳統建筑設計受時代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工藝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較大,而綠色低碳建筑的概念正是基于此提出,它指在使用建筑物(包括建筑材料、設備設施等)的全生命周期內,能夠減少石化能源消耗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筑類型[2]。
居住建筑是承載人們生活行為的主要場所,其中較大比例的能耗是由分布在各處的鄉村居住建筑產生,碳排放量占比20%以上,因而其綠色節能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成為推進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實現“雙碳”戰略的首要目標。住宅節能設計是將綠色低碳作為核心設計理念,對住宅整體布局、材料應用、設施設備規劃及各細節部分進行科學設計的過程[3],采用各類生態材料和節能技術,最終達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的綠色低碳生態化鄉村住宅。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鄉村發展建設,積極推進“美麗鄉村”“鄉村振興”“康居工程”等,從各方面改善人居環境。但大部分現有鄉村居住建筑環境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條件落后,道路硬化、雨污水處理等基礎市政建設落后,缺乏配套設施和大面積綠化,環境污染嚴重。加上建筑多是村民自建,采用廉價不環保材料,未進行保溫、通風、隔熱等方面的專業處理,室內熱舒適性較差,導致空調、煤炭等各類能源消耗增加,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需要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目前實行推廣力度不大。
國外部分高校較早開設了綠色建筑、環境工程等學科,美國推行綠色建筑認證體系(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LEED),綠色建筑的迅速發展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新要求[4]。國外鄉村建筑的規劃新建,也較為注重節能、可持續等影響因素,提出“建筑節能”“生態村鎮”的設計思想,提倡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多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生態村的建設多采用當地建筑材料,既降低造價,綠色環保,還能體現地域特色。此外,建筑選取有保溫、隔熱、氣密性的圍護材料,安裝利于通風散熱的設備,可以實現綠色低碳節能。
我國大約在1980 年開始對綠色建筑設計的初步研究,很多高校持續做相關方向的課題研究。鄉鎮同樣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開始逐步重視規劃、建筑綠色節能的實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鄉村規劃和住宅設計展開生態、低碳等內容研究,對村鎮規劃布局、低碳建筑改造、開發利用新能源、新型節能技術等提出了注意要點和建造策略,提出低碳鄉村建設,設計屋頂花園、生態陽臺等,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碳中和。
目前研究來看,單一技術策略均有其局限性,將多種技術策略有機結合,采用“被動式技術+主動式技術+可再生能源+綠色景觀”的組合策略,打造鄉村居住建筑的低能耗技術體系,方式簡單、成本低,且高效節能,可實現綠色低碳建筑。
被動式技術主要是通過提高建筑圍護結構本身的保溫隔熱技術、采用太陽輻射、自然通風采光等被動式節能措施,提高室內居住環境的熱舒適度,同時又大幅降低建筑能耗,高度節能,提升綠色人居品質。
3.1.1 充分利用被動式節能措施
加強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設計,提高熱舒適性。傳統鄉村住宅多采用單側開窗,室內光線較暗,對流通風環境較差,可通過軟件模擬天然采光、通風并進行優化設計,適時增設對側外窗、屋頂天窗,控制外窗、屋頂天窗的位置、比例、開啟方式等,加強室內的自然通風和采光照度及均勻度,保證最大限度利用太陽光線,又避免過多的太陽輻射造成室內熱量升高,增加空調能耗。窗戶宜選用鋁包塑鋼材質的被動式節能窗,改善鄉村居住建筑冬夏季室內溫度、濕度,有效提高熱舒適性,降低能耗。多層建筑可結合樓梯間造型設計自然通風塔,增強室內自然通風。
設計可調節陽光房或花園陽臺。條件允許時增設可調節陽光房,采用可旋轉玻璃外門或可以調節開啟角度的玻璃外窗,外側及頂部增設百葉,靈活調節被動存蓄的太陽能。冬季室外寒冷,關閉陽光房外窗,打開百葉,太陽輻射通過陽光房儲能,加熱室內空氣,降低室內采暖能耗;夏季室外炎熱,白天關閉外窗,防止室外熱空氣進入室內,夜晚開啟,將室內熱空氣散出室外,同時白天開啟陽光房百葉,有效阻擋太陽輻射進入室內加熱室內空氣,降低室內空調能耗。通過可調節陽光房的設計,被動式有效調節室內熱環境,做到冬季保溫和夏季防熱,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圖1)。

圖1 可調節陽光房冬、夏季能耗分析圖(來源:作者自繪)
陽光房也可結合生態綠植,設計花園陽臺,美化空間的同時,植物和水可以進一步調節室內濕度和溫度,形成生態小氣候圈,對戶外環境進入室內起到緩沖作用,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的效果。
3.1.2 提高建筑外圍護結構本身性能
采用綠色生態建材。北方傳統鄉村住宅多采用磚木結構,新建或改造的住宅宜采用當地生態綠色環保材料,節約造價同時又避免資源浪費。也可以適當引入部分裝配式結構,如低碳的輕木結構、預制輕鋼模塊,便于拆裝,實現資源的低碳循環利用。
加強圍護結構性能設計或改造。外圍護結構,主要針對建筑屋頂、墻體、門窗、地面等系統進行優化設計,增強各部分保溫通風隔熱性能,減少建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熱損失,降低建筑能耗,降低投入成本。
墻體、屋頂、地面多增設保溫材料來加強冬季保溫,門窗多采用雙層Low-E中空玻璃結合斷橋鋁合金窗框,并增強各結構氣密性。屋頂還可架設通風層散熱,推廣屋頂綠化,對整個鄉村人居環境起到調節作用。
和被動式技術相比,主動式技術通??萍夹院图夹g性更高,能夠提供更加舒適、人性化、智能化的居住環境,但造價高,能耗大,短時間內難以在鄉村居住建筑中推廣使用,應和低成本的被動式技術搭配使用。
3.2.1 全空氣新風系統
通過設備進行氣流組織、新風送風和通風置換,實時環境監測和智能控制,置換污濁空氣,調節室內溫度和空氣濕度,過濾消除細菌,實現全屋空氣每1 ~2 h 置換一次,在低碳節能的基礎上提升室內居住品質,打造恒溫、恒濕、恒氧、恒潔、恒靜的“五恒”系統。還可以采用具備新風熱回收功能的環能一體機,提供新風的同時滿足室內冷熱需求。全空氣系統可結合自然通風搭配使用,實現低能耗的同時提升居住環境舒適度。
3.2.2 全屋智能控制系統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全面發展,打造全面升級的第二代物聯網遠程控制系統,搭載云服務中心實現遠程控制、智能診斷與監測,24 h 監測室內環境狀態,實時調整,節省能源。
3.2.3 鄉村智能控制平臺
結合全屋智能系統,進一步搭建可視化的數據智能控制平臺,兩者相互補充,方便使用者實時掌握房屋能耗情況。屋頂設置氣象站,收集氣象環境信息。室內物聯網傳感器可收集各類數據能耗情況,如室內溫濕度、實時光伏發電量等。
智能控制平臺還可實現互聯,進一步擴展至鄉村層級,收集各類鄉村數據,如公共廁所用水量、光伏路面停車場等,便于信息集成管理和人居環境治理,實行低碳節能。
通過太陽能、風能、雨水等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結合被動式技術節約的能耗,與主動式技術消耗的能源相互平衡,實現“近零能耗”的建筑目標。
3.3.1 太陽能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住宅屋頂設置太陽能光伏板,坡屋面可設置太陽能光伏瓦,技術已相對成熟,甚至可以在陽光房鋪設彩色薄膜的太陽能光伏玻璃,儲備基礎電能的前提下,增強造型藝術表現力。
太陽能熱水系統。宜采用太陽能熱水器,白天通過收集太陽輻射,將能量轉化成熱能,以供平時洗澡、洗漱等生活需要,節約能耗。
3.3.2 雨水收集系統
設計獨立的雨水收集及處理系統,將收集的雨水和生活廢水及時進行凈化處理,凈化后中水可用于沖廁所、植物灌溉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若住宅設計有花園陽臺,也可在種植槽下部預留儲水裝置,和雨水收集系統形成聯動(圖2)。
3.3.3 風能
風能的收集主要用于發電,對于風能的利用,可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經濟條件進行。一年四季風力均有變化,風能的利用應主要在風力較大的時節。條件好的可以在住宅中安裝縱軸風渦輪機,可以和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季節上實現互補,太陽能在夏季被最大化利用,縱軸風渦輪機則在冬季這一風力最強的季節被廣泛利用[5]。
除建筑主體,鄉村居住建筑多有自己的院落空間,可貫徹綠色節能策略,進行低碳景觀設計。庭院宜種植綠色植物,結合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澆灌,美化居住空間的同時,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可利用廢舊磚瓦、木窗、砌塊等材料,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有設計感的鋪裝和景觀墻,既體現鄉村風貌和鄉土文化,也做到了廢物利用,低碳環保。院落景觀設計采用低碳海綿形式,完善雨污管線的排水機制,完成雨洪實時下滲,補充地下水。增設過濾凈化設施,收集雨水可用于綠化系統的水分供給,形成雨水花園。
“雙碳”戰略目標將建筑綠色、低碳、節能推上了新高度,但我國的鄉村居住建筑仍以村民自建居多,較少關注建筑能耗問題,成為我國建筑節能減排關注的對象。鄉村住宅的綠色低碳設計,要求建筑師本著節能環保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體規劃到建筑材料、技術的運用都要周全考慮,采用“優先采用被動式技術,搭配主動式技術,利用一切可再生能源,配套低碳景觀設計”的策略力求達到能源平衡,降低住宅從建造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內的建筑能耗,實現綠色低碳節能的同時為人們提供舒適的人居環境,有序推進鄉村住宅節能設計工作,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