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雅婷 江蘇省南京市瑞金路幼兒園
幼兒是有心的欣賞家,也是有無限可能的創造者。一個基于幼兒視角、邀請幼兒共同參與設計、創造的具有審美情趣的幼兒園環境,會由內而外地表現出對幼兒的尊重、信任和接納,讓幼兒能更近距離地感受空間美的魅力與力量。幼兒園環境創設作為幼兒教育的“隱形課程”,是一本多彩的、立體的無聲教科書,幼兒在“美”的環境中,不經意間地停留觀察,饒有趣味地互動觸摸,體味到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傳達出的獨特語言,從而得到情感的體驗、智慧的啟迪。幼兒園的樓梯轉角環境對幼兒來說,不應只是一種觀賞性的存在,其核心內涵的顯現更存在于幼兒視角中。
每所幼兒園都有樓梯,樓梯作為幼兒園的垂直交通樞紐,也可以體現當下的幼兒教育理念,也是審美觀念的延伸。
1.充分展示園所的活動開展。
當我們踏上幼兒園的每一層樓梯,不經意間會發現一個個美麗且有創意的布置,它們向我們傳達了園所的文化、幼兒的活動和師幼的審美情趣。
2.保證幼兒通行的安全。
樓梯樓道設置相對寬敞明亮,適當增設標記、標志,保證幼兒上下樓的通行安全。
3.提高幼兒的參與性和審美能力。
幼兒作品不僅讓樓道變得溫馨、漂亮,還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每次經過時都能有美好的體驗。
4.增進教師的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
教師在布置樓梯、樓道環境時,會站在幼兒的視角來設計、構思,這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動手能力、藝術創造力和教育能力。
1.形式過于固定和統一。
按照上下樓路徑在墻面進行較為規整的點、線、塊、面狀布局的裝飾環境能給人帶來較為豐富的審美體驗,但形式基本固定、統一。
2.園所文化的呈現偏“文字化”。
我們也曾將幼兒園辦園理念等園所文化用文字配照片的方式展現在樓梯的墻面上,忽略了幼兒的視角,因為他們并不能明白文字的含義。
3.增加安全隱患。
過多的環境裝飾會吸引幼兒上、下樓時的目光,會增加安全隱患。我們可以打破以往的思路,嘗試為環境創設做“減”法,讓形式更加靈動且具有安全性。
4.缺乏動態性和參與性。
固定的樓梯、樓道環境內容看似填補了園所的空墻,但是無形中也失去了幼兒園該有的靈動。幼兒看到的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樓梯和樓道,參與公共環境打造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
一個有準備、精心設計的公共環境,會成為一個開放的、有多種探索發現機會的環境。我們需因地制宜、更新觀念,打破常規、重新思考營造內涵豐富、形式和諧的主題式育人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與作用,讓樓梯轉角成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新亮點。

1.根據園所環境特點,合理規劃空間布局。
如果樓梯、樓道是幼兒園的“動態線”,那么樓梯轉角即為重要的“點”。我們放棄樓梯墻面的裝飾,嘗試“留白”,將創設重點放在每一個樓梯轉角,這不僅保證了樓梯通暢,也填補了環境的空白。幼兒在安全上下樓梯的同時能夠發現每一個小角落的驚喜,在轉角遇見美。
2.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讓幼兒有回“家”的感覺。
幼兒園是幼兒離開家庭踏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分離焦慮會讓他們無限想念自己的家與家人,他們渴望在老師的身上找到家人的感覺,也渴望在幼兒園感受到家的溫馨。有沙發、地毯等家庭裝飾元素的轉角能讓幼兒找到回家的感覺。


圖1、圖2 樓梯轉角中的家庭裝飾元素
3.多樣元素的添加,體現生命的自然交融。
原木、陶罐、青花等元素體現古典的美感;紗簾、植物、相框等結合呈現田園的風格……將樓梯轉角融合多種元素進行創設,增添文化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利用一些有自然質感和藝術形態的廢舊材料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然。讓藝術教育潤物無聲,讓幼兒在交流互動之間有著思維的碰撞和藝術的熏陶。

圖3、圖4 樓梯轉角中的自然元素
4.讓幼兒做環境的管理者,滿足幼兒自主創造的需要。
幼兒每天的活動都會有新經驗、新認知、新驚喜的產生,這些發現可以出現在公共樓梯、樓道中,讓轉角的環境變為生動的課程。如:給樓梯區域取名字,制作名牌;根據環境的陳設風格適當添加作品,附上圖畫表征式解說等。

圖5、圖6 幼兒參與打造的樓梯轉角
1.看見環境。
幼兒園樓梯轉角環境創設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的地方、放置合適的裝飾,打造適宜的環境。
2.看見幼兒。
陳鶴琴先生說過:“通過幼兒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到:“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環境的創設應讓幼兒充分發揮主體性,多給幼兒一份信任、多給幼兒一份權力、多給幼兒一份鼓勵。
3.看見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課程和教育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樓梯轉角的環境創設也需考慮園本課程與園所文化的整體連貫,構造自然和諧、簡潔大氣的裝飾風格,塑造莊重素雅的主題色調,靈活運用各種藝術元素,巧妙構思創意,彰顯文化特色。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游戲,與同伴、教師共同相處的場所,幼兒教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是文化熏陶、審美培養的結果。創設具有藝術特色的園所文化,可以使幼兒園美的教育回歸幼兒生活,產生“融美”的效應,我們要繼續保持初心,在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過程中看見環境、看見幼兒、看見課程、看見文化,讓幼兒園里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轉角都是美好、溫馨、驚喜的存在,讓樓梯的角落藝術環境潤物無聲,讓審美的啟迪伴隨著幼兒爬上爬下的足跡悄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