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莉莎 廣東省深圳市坑梓中心幼兒園
大班美工區的自然材料能夠使幼兒間接接觸自然,利用自然材料進行多種形式的創作,并根據季節、主題、園內外資源等主動收集適合的自然材料,并對班級的自然材料進行分類。教師在美工區指導幼兒使用自然材料時,應以啟發引導性的教育為原則,把握恰當的介入時機,并注重介入后的指導方法,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有些幼兒在美工區使用自然材料進行創作時,經常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還有些幼兒創作前就把作品構思得非常生動有趣,但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會出現創作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原來腦海里構思的奇妙世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用材料來構建。此時,教師應及時介入,給予幼兒適當的鼓勵和肯定,并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想出解決辦法,與幼兒一起解決難題,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重拾信心,重新開始創作,還能幫助幼兒體會成功解決問題的快樂和創作完整作品后的成就感。
在班級美工區使用自然材料創作是幼兒通過材料表達對世界和生活的感受的一種方式,但有些幼兒因為動手能力有限,無法將自己的設想轉換到現實的創作中來,這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失去創作的興趣;二是通過模仿同伴的創作來打破自己的創作困局。教師此時應給予幼兒創作方法上的幫助,讓他們能順利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事物的認知表達出來,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他們在作品創作時能夠更加自信。
幼兒在美工區的主要互動對象是材料,通過與材料的互動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材料也是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支持幼兒開展自主學習的媒介,不同材質和不同質感的自然材料蘊含著不同的藝術表現方法,同時也萌發幼兒不同的創作靈感。例如:在班級開展生日主題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美工區投放不同的自然材料,如干花、十字果、松果、樹枝、木片等,鼓勵幼兒通過自主觀察和教師的介紹來了解材料的特性,結合自己的經驗,根據生日會的需要來創設豐富有趣的作品,如生日蛋糕、生日花束、送給小壽星的禮物等等。如果幼兒覺得有難度,可以結合其他美工材料一起使用,再配上生日主題氛圍音樂,由此來營造更加生動且真實的區域活動氛圍。
幼兒在美工區自主活動時,教師要通過觀察幼兒的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并給予幼兒恰如其分的反應,善于運用引導、等待和回應來促進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在幼兒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時,教師的指導語言是否具有啟發性、探索性,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自主創作活動。教師應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善于解讀幼兒的美術作品,不隨意定義幼兒的作品。如果教師不能理解,不妨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聽一聽幼兒的想法,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幼兒更有針對性的啟發與幫助,讓幼兒能夠體會創作的樂趣,保持創作的熱情。例如: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小白用松果和超輕黏土做了一只小刺猬,最后還把刺猬后背的刺全部涂成了紅色。小伙伴們看到小白的作品紛紛說:“小白你畫錯顏色了,刺猬的刺是棕色的,不是紅色的。”同伴的不理解讓小白有點生氣和難過,小白大喊了一聲:“你們什么都不懂!”接著小白就趴在桌上大哭起來。這時教師及時介入,用啟發式的語言鼓勵小白說出刺猬的刺變成紅色的“秘密”。小白聽了老師的鼓勵,馬上開心起來,說:“你們等等,等我畫完你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小伙伴們也非常期待小白作品背后的故事。最后,小白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小白還告訴我們,作品靈感來源于繪本《你看起來很好吃》里面的甲龍寶寶給霸王龍爸爸背紅果子吃的片段。在聽完這幅作品的故事后,教師第一時間給予小白鼓勵的擁抱和言語,并再次鼓勵小白嘗試尋找更加適合的材料來代替刺猬背上的紅果果,最后小白發現紅色的超輕黏土更適合做刺猬背上的紅果果。
暗示指的是教師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提示幼兒,使幼兒對此件事情在興趣、能力、情緒、態度或認知方面發生改變,從而對幼兒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幼兒美工區活動中,教師適當運用暗示法指導幼兒,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自主創作。例如:在主題活動“生日派對”延伸的區域活動時,幾名幼兒在美工區里為好朋友制作生日禮物,一一用超輕黏土做了一個圓形的蛋糕后,一直在旁邊呆呆地出神,望著同伴的作品。無意間一一發現教師在看著她,變得有點無所適從。教師首先給她一個肯定的微笑和大拇哥,然后做了一個插蠟燭的動作,暗示一一還可以在蛋糕上裝上蠟燭。一一很快就明白了教師的暗示,插上了5根蠟燭。在尋找材料代替蠟燭的同時,她又發現了很多漂亮的自然材料可以用來裝點蛋糕。就這樣,一一的蛋糕從一層變成了三層,從半個手掌大變成一個手掌大,最后,一個三層的豪華大蛋糕在一一的巧手下誕生了!一一的作品得到了同伴的贊賞,一一開心得不得了,在以后的創作中變得更加自信了。
創設一定的情景,不僅能渲染創作的氛圍,還能讓幼兒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發幼兒產生極大的興趣,并建立與幼兒的感情共鳴,引領幼兒更加深入地體驗活動。將主題活動中的故事情境延伸到美工區,與美工區自然材料的創作相結合,既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能將活動材料、內容、制作形式等滲透其中,讓幼兒潛移默化地自主學習。例如:在主題活動“圓來很好玩”的活動中,幼兒踏上了一段尋找圓圓之旅。在尋找的過程中,幼兒就發現了不少圓圓的自然材料,他們自發地認為這些圓圓(自然材料)都是外出冒險的圓圓,現在要把它們帶回美工區了。在此后的美工區延伸活動中,幼兒又將情景導入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一幅幅《圓圓外出旅行記》的作品。由此可見,情境導入法對幼兒的影響非常大,不僅能鼓勵幼兒沉浸在情境創作中,還能激發幼兒更加濃厚的創作興趣,從而提升幼兒創作的樂趣,可謂是一舉多得。
幼兒心理發展理論表明,幼兒期正處于自我概念萌芽階段,缺乏自我認知與評價的能力。因此,他們對教師評價反饋的依賴性特別強。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幼兒在美工區使用自然材料創作的亮點,運用正面的評價激勵幼兒,擴大表揚范圍。除了及時介入鼓勵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展示作品、表揚或張貼作品供同伴學習等方式,讓幼兒在不斷受到鼓勵的情感體驗中樹立創作的信心。
綜上所述,在美工區使用自然材料創作的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要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師介入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幼兒繼續創作,促進幼兒的創作向更高水平發展。因此,我們要尊重每個幼兒的獨特想法,把握關鍵切入點,順勢給予經驗、輔助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引導幼兒拓展思維,積極地解決他們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