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雯文 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呂穎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教師發展中心
幼兒教育是通過建構幼兒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促進幼兒的生存和發展。從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的發展問題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幼兒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并充分認識到環境對支持和擴展兒童早期的學習與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也非常重視環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認為幼兒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國內外研究表明,幼兒教育的質量問題,本質上說是如何創設優質環境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問題。
2021 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的“基本原則”中提出:堅持鼓勵兒童參與。尊重兒童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兒童參與家庭、社會和文化生活,創造有利于兒童參與的社會環境。“兒童與環境”中提到:保障兒童參與和表達的權利。培養兒童參與意識和能力。環境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成長與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幼兒本位理念下的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教師充分關注幼兒的發展規律與情感、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需求與方式、充分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與意義,將對幼兒的認知能力、社會情感、自我身份認同、建立歸屬感等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發展意義。
然而當前在幼兒園貫徹落實理念過程中,幼兒園在實施幼兒本位的班級環境創設中存在著一些實踐性問題與困惑,如環境信息嚴重超載“缺少留白”、環境創生過程固化“缺少體驗”、環境幼兒參與不夠“缺少自主”、環境單元相互獨立“缺少聯通”、環境經驗挑戰不足“缺少判斷”、環境影響跟進不力“缺少評價”等情況。基于此現狀,幼兒本位的幼兒園班級環境應堅持幼兒發展優先的原則,以順應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特點與需要為出發點,以建構、促進幼兒與環境的積極互動為重點,以環境創設的行進思路與資源組合呈現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核心理念、基本脈絡與活動要素,以此展現教師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學習方式的理解與回應。
幼兒園教育是面向幼兒的生活進行教育的,只有根植于幼兒生活的教育才是生動、鮮活、有效的,幼兒學習的經驗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整體的教育資源。幼兒本位的班級環境,要從幼兒生活的真實環境和真切情景中開展教育,這才是一種具有親近感的環境。因此,創設幼兒本位的環境要倡導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循著幼兒的生活脈絡展開。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幼兒學習的意趣,在幼兒主觀能動趨向與教育價值之間尋找契合點,將體現幼兒年齡特點的核心經驗自然隱含在班級環境的建構中,用貼近幼兒生活的視角營造親切悅納的活動空間,呈現豐富多彩的活動資源,提供自由選擇的活動機會,讓班級環境富有生活的感覺和持續的吸引力。在這樣富有親近感的環境中,幼兒能產生積極的愉悅感,感受到環境的安全感與歸屬感,“這里”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為他們而準備的;“這里”是他們享有自由游戲與自主做事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每天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想法,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并有機會表達表現自己。教師要自覺完善幼兒觀,在努力親近、鼓勵和張揚幼兒文化的實際行動中堅定幼兒立場,讓班級環境散發濃濃的“兒童味”。
幼兒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須落實、保障幼兒作為幼兒園班級環境的主體的地位,以幼兒自發性和主體性為核心,創設具有支持性、有效性的學習和發展環境,因而強化幼兒的參與感很重要。參與感是衡量班級環境對幼兒學習與發展適切度的基本指標。
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首先應該是激發、調動幼兒主動參與的能動性,教師或成人尊重幼兒的選擇,不能對幼兒有過多的禁止、干預和控制;第二,環境創設的過程體驗強調的不僅是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時間維度,也包括幼兒在整個參與、探究環境過程中自己感受到的獨特體驗意義、有益經驗的提升;第三,整個過程注重幼兒參與形式多樣化、室內外區域之間的聯動、多元材料的互通、各個區域間的串聯與拓展,為幼兒自主參與、主動發現探究提供有力支持與保障,同時,關注幼兒在參與創設中所迸發出的奇思妙想、創造性玩法、獨特的表達,從而從“好奇與發現”走向“探索與創造”。實踐證明:有準備的、有吸引力的環境,更有利于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有共鳴的、能掌控的環境,更容易讓幼兒獲得接納感;有變化的、可以支配的環境更有利于幼兒獲得滿足感。幼兒對班級環境創設的參與感主要表現為幼兒有選擇活動的權利,對材料的喜歡、對角色的歸屬、對活動的投入以及有機會參與環境的創設等。
勝任感出自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個體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機會鍛煉和表現自己的才能。勝任感使幼兒充滿自信,是積極的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原因,幼兒的自我意識處于萌發階段,這一時期對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能夠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學習特點,將游戲精神全面滲透到班級環境創設中。有意思、有意義的環境會喚醒幼兒的內在需求,在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關照下,幼兒的學習擁有自己的節奏,過程生動有趣、豐富有效,班級環境釋放出教育的張力。同時,幼兒在發展勝任感的過程中會存在安全、社交、尊重等不同需求,教師需要觀察、分析幼兒的內在需求,通過環境為他們搭建符合需求、促進經驗生長的支架。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幼兒才會形成持久的勝任感,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讓他們產生“我能行”的主觀判斷。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富有變化與不斷生成的過程,它擁有無限的可能。教師應該強化幼兒意識,幫助幼兒樹立“這是我的環境”“我的環境我做主”的意識與認知,讓幼兒成為班級環境的規劃者、設計者和改造者,深化以兒童本位的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內涵理念與行動路徑,讓幼兒在環境多維互動中進行自我喚醒、自我引導式的學習和發展,提升幼兒“我是環境小主人”的積極情感,樂意為環境做貢獻。獲得感是衡量班級環境對幼兒學習與發展貢獻度的重要指標。幼兒的獲得感主要來源于自己在有挑戰的環境中通過努力獨立完成任務,在與小伙伴的合作中自己的行動獲得同伴的欣賞,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愛和教師的稱贊等。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天性,根據幼兒身心成長的節律和基本權利,滿足幼兒的多元需求,使用幼兒的符號、語言、表征方式等等,呈現幼兒的發現、主張、觀點,承載幼兒的情緒情感,積極的自我評價和提供適度的挑戰能讓幼兒享受更多發現學習的樂趣,獲得更多創造學習的高峰體驗。
幼兒的成長是其自身的“內在自然”的展開,而且是朝向“自然的目標”的“內在的發展”。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基點應該立足幼兒期的本質特征,基于幼兒的生活、發展、變化,注重幼兒主觀能動性,通過觀察與引導、溝通與交流、探究與合作、欣賞與鼓勵、理解與支持等,營造班級環境親近感、參與感、勝任感、獲得感,讓幼兒在與班級環境的多維互動中,喚醒自我潛能、引發內在生成,不斷建構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