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潔 江蘇省南通市興石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其價值不言而喻。班級名片墻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一部分,是科學合理推進園所課程建設、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
對“名片”的解釋是:名片,又稱卡片,中國古代稱名刺,是標示姓名及其所屬組織、公司單位和聯系方法的紙片。由此可見,班級名片墻是一個標志,一種自我介紹,能凸顯班級的精神、風貌和特色,也是班級文化與亮點的展示舞臺。
目前,許多教師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都會選擇在班級大門附近開辟一塊墻面作為班級名片墻,將與本班相關的內容一一呈現,便于幼兒、家長、教師瀏覽,捕捉班級特色與信息。
學期初,我園以“專家審議—園級審議—班級審議”的三級審議模式針對教室墻面進行多輪研討,致力將班級名片墻打造成記錄課程生長、幼兒成長的有利環境。教師調動經驗積極創設,但在創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墻面創設固定化。
互動性、教育性、靈活性、特色性應該是班級名片墻應具備的特征,會“說話”的名片墻能夠充分刺激幼兒語言表達、思維邏輯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能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利用班級課程的開發與生長。但根據觀察,許多班級的名片墻陷入了固定化僵局。
第一,展示內容固定,大多是教學計劃等文字資料的陳列。教師需要厘清家長園地與班級名片墻這兩個版面的關系與區別。家長園地的受眾人群是成人,所以內容呈現上可以文字資料為主,但班級名片墻的受眾群應該是以幼兒為主。當墻上出現大面積的文字資料,不僅無法凸顯班級的特色,而且各班相似的內容會令名片墻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呈現方式固定,多藝術性的表現。在許多名片墻的創設中,教師偏重于藝術性的展示方式,如大塊面的成人繪畫、手工,導致墻面內容比例失衡。名片墻作為一個綜合性展示的平臺,應該蘊含能調動幼兒多領域的經驗學習。
第三,使用材料固定,多紙質材料的使用。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教師往往能關注游戲材料的適宜性、生活性、低結構性,如自然材料、廢舊材料等。但在創設名片墻時,該意識就略顯薄弱。大部分教師多使用各類紙張,通過畫、剪、貼、拼進行墻面創設。單一的材料無法時刻吸引幼兒的目光,幼兒興趣轉瞬即逝。
第四,更換頻率固定,大多是一學期更換一次。幼兒每天都在學習著、變化著,班級名片墻應該與幼兒成長軌跡相匹配,兩者如同蹺蹺板一般動態交織。當一學期內,名片墻始終不作更換與調整,教育功能就此缺失。
2.幼兒參與少量化。
一塊精心構思、色彩和諧的名片墻和一塊簡單質樸、體現幼兒活動痕跡的名片墻,哪一個會更吸引幼兒、家長、同行的目光?無論是名片墻、課程墻、區域墻還是生活墻,教師需要明確墻面創設的最終目標是支持幼兒自由自主地全面發展,留下日常游戲學習的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看見。
除了在創設過程中幼兒參與的少量化,名片墻還會出現與幼兒學習生活脫節的情況,即墻面缺少互動性、操作性與可變性,限制了幼兒的主動探索,讓本該是學習場的名片墻退化為背景墻。
3.教師理念片面化。
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的關鍵因素,只有具備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思維的幼兒。我園教師隊伍整體年輕化,無論是個人專業發展水平,還是教育教學創新意識,水平參差不齊。
第一,部分教師還停留在傳統環創模式之中,美觀與布局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還未真正理解名片墻的意義與價值,常常將之與家長園地、成長檔案袋混為一談。由于教師理念的片面和創新意識的薄弱,名片墻還無法展示班級特色。
第二,多個班級出現教師“一把抓”、幼兒參與度低甚至未參與的現象。虞永平教授說:“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個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多樣化的實踐過程,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名片墻的創設應該是全體幼兒與教師,乃至家長共同完成的一個項目。教師應當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班級環境的共建者。當教師觀念發生改變時,幼兒的能力與能量會超乎成人想象。所以,年輕教師專業理念的學習腳步不能停滯,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為打造適宜幼兒成長且滿含教育智慧的環境不斷努力。
1.更新結構,幼兒在前。
環境創設的過程應是幼兒與教師合作的過程,教育者要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意識,認識到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于環境之中,而且蘊含于環境的創設中。班級名片墻的創設,教師需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重過程、輕結果。
相信幼兒的能力,將主動權、選擇權、創設權與幼兒分享。必要時,也可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實現環境創設共同體,為課程建設賦能助力。幼兒通過參與名片墻創設,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主思維、自我決策力、藝術審美力、社交合作力、責任意識均能得到提升。
樹立課程意識,將建設名片墻的價值放大。在晨圈談話、小組對話等活動中,留下師幼互動的過程,如用圖片、視頻、文字實錄、思維導圖、一對一傾聽等方式將班級名片墻的創設變為微課程。
2.點亮名片,動態靈活。
班級名片墻必須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充分展現其多樣性、互動性和靈活性,并適時更新。墻面該以幼兒的表達表征為主,蘊含多個領域的學習,凸顯幼兒的自主游戲和探索學習的過程,且能隨著班級課程開展過程不斷變化。當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成人都能實現與名片墻的巧妙互動時,名片墻的教育功能由此體現,帶有強烈班級特色的名片也就此誕生。
首先,豐富名片墻的內容。班級名片墻是一種自我介紹,能凸顯班級的精神、風貌和特色,也是班級文化與亮點的展示舞臺。其中的內容源于幼兒興趣點、關注點、班級課程等,只要是與幼兒游戲、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都可考慮(見下表)。

班級名片墻可呈現的內容
其次,擴大材料的選擇。師幼根據名片墻預設的主題,尋找并選擇不同的材料、道具,實現由單一到多樣、平面到立體、固定到可操作的大步跨越。巧妙利用吸管、紐扣、手環、掛牌、毛線、海綿、紙張、布塊、木片、樹枝、石頭、樹葉、貝殼……讓自然物和低結構材料開出教育之花。
3.開放教室,同儕互助。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到“學校內部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互相開放教室。園內應構筑起教師同為實踐者的團結合作關系,通過相互交流與共享實踐構筑起一種教師作為教育專家的、自律的、共同成長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并以此作為課程游戲化改革的中心支柱。
當所有教師開放教室,通過互相觀摩評價、形成多級審議小組等方式,這種“合作性同事”關系才能建構起來。在創設班級名片墻時,要拋棄故步自封、走向開放接納、汲取他人建議,這樣才能實現各班不同、同儕互助、美美與共的美好藍圖。
名片墻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出幼兒游戲學習的日常故事,反映出幼兒、教師、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反映出教師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當這一面墻充滿“兒童性”時,環境才能真正成為基于兒童生活事件、自主探索的多元化課程資源,名片墻才能真正成為“班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