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晶晶 薛秀梅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周里幼兒園
今年是龍年,作為龍的傳人,對待龍年總是有特別的情感。幼兒園附近的周里村,龍年前夕充滿了鄉村的熱鬧、隆重的辭舊迎新的煙火氣息。村民都很關心幼兒園的孩子們,非常支持幼兒園的活動。當我們發現幼兒對“龍”與過年特別感興趣時,便組織了一個以幼兒為主導的巡游村莊賀新年活動。在巡村過程中,幼兒發現周里村家家戶戶都在打年糕準備過年,年糕是中國春節的傳統美食,象征金銀,又稱“年年高”。教師、幼兒及家長共同編、導、演了一場《步步“糕”升》的生活情景劇,讓幼兒充分體會“過年吃糕”的傳統民俗文化,感受在新的一年步步高升、甜甜蜜蜜的美好新年祝愿。
1.區域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表演經驗。
2.周里村濃厚的迎新氛圍。
3.一群喜愛幼兒、關心幼兒園的友好村民。
4.幼兒園里會木工的門衛爺爺,會蒸年糕的廚房阿姨。
5.幼兒園周邊豐富的資源,如小樹林、村落、村史館、小賣部、小區廣場等。
一次飯后散步活動時,我們帶幼兒走進村子,有幼兒驚喜地說:“你們快看,這個門上有‘龍’!”“讓我看看,是的哎,門的兩邊都有‘龍’?”(見圖1)
幼兒發現好幾戶人家鐵門上有“龍”、有“福”。政政指著大門上的“龍”問:“‘龍’為什么在門上?”經過主家邵奶奶的介紹,幼兒知道“龍”代表祥瑞和好運,“福”代表財富、幸福,門上有“龍”和“福”代表著家庭和諧,好運和健康。(見圖2)于是,幾乎全班的幼兒都熱衷于尋找身邊的“龍”,對“龍”和“福”非常感興趣,看到門上有“福”和窗花就會高興地大喊大跳起來。于是我們制作了《探尋龍之印記》調查表,讓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

圖1

圖2
“這里也有燈籠。”
“這家門上貼了很多‘福’字。”
“我知道因為快過年了。”
“我最喜歡過新年了,過年的時候我們就回老家了,我哥哥在老家。”
幼兒高興地圍繞著“新年”這個話題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我們根據幼兒的問題以及興趣開展了關于“心中的年”的談話活動。
“新年的時候可以吃餃子和湯圓。”
“新年的時候要拜年,可以拿紅包。”
“新年能收到很多新年禮物,還能吃到很多美食。”
“新年可以放煙花。”
通過談話活動了我們解到幼兒對新年的認知比較片面,圍繞幼兒的問題,我們設計了關于新年的調查表,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過新年的信息。調查(見圖3)顯示,幼兒對新年里玩的游戲、吃的美食印象深刻。鑒于幼兒對新年的初步印象,我們圍繞“暢談龍年”開展了第二次談話。
“我知道明年是龍年,龍的頭上有兩只角,還有胡須。”
“龍長長的,爪子很大,還會飛呢。”
“我爸爸說只有中國才有龍,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會保護我們的。”
“我們可以制作一些手工來慶祝新年。”(見圖4)
“我們還可以唱歌、跳舞來慶祝新年。”
“我奶奶在家里打了很多很多的年糕,過年要吃糕。”
“我想打年糕慶祝新年。”
“我也想,我喜歡吃年糕。”

圖3

圖4
幼兒討論著自己眼中的龍年,教師在了解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活動回歸生活,還給幼兒自由的空間。
為了邀請更多的村民參與到我們的新年活動中,幼兒制作邀請函走進村莊邀請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巡村小組的十幾個幼兒打著腰鼓,舞著獅頭,拿著線路記錄本,一路上歡聲笑語,挨家挨戶送上祝福,并送出“龍年聯歡會”的邀請。巡村的任務還有探路——選擇兩周后全園大巡游的最佳線路。(見圖5、圖6、圖7)在一聲聲親切稚嫩的“新年好”問候中,巡村小組的幼兒吸引了村民們的熱情關注和積極回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幼兒邊走邊唱,遇到爺爺奶奶們會跑過去熱情地說:“奶奶新年好,爺爺新年好!這是我們畫的福字,還有邀請函,邀請爺爺奶奶們來參加我們的龍年聯歡會。”

圖5

圖6
邵奶奶還從家里拿出了熱乎乎的年糕招待大家。(圖8)

圖7

圖8
品嘗了甜甜的年糕,幼兒意猶未盡。在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嘗一嘗的巡村活動中,巡村小分隊發現過年做年糕、吃年糕是周里村一種習俗,知道過年吃年糕有五谷豐登、年高長壽之意,是大家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關于制作年糕的經驗,我們一起觀看了打年糕民俗活動,在討論中幼兒萌發出把在村子里看到的爺爺奶奶打年糕的場景通過生活情景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想法。于是,新的活動開始了。
全班幼兒都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到打年糕情景劇表演活動中,表演活動需要準備些什么呢?
1.初次嘗試。
幼兒用自己制作的龍、畫的福字、紅紅的中國結等裝飾班級和布置舞臺(見圖9、圖10)。游戲時間開始啦!表演區很熱鬧,有的幼兒在臺上表演打年糕,有的坐在觀眾席當觀眾。可是不一會表演區的小觀眾就都走開了,就連在表演的小朋友也開始了其他游戲。

圖9

圖10
“沒有道具不好看。”
“不知道欣欣在跳什么。”
“我看到做年糕的奶奶拿著篩子。”
“還用大大的棍子使勁打年糕。”
“我們可以找竹竿打年糕,我知道器材房那邊有很多竹竿。”
2.尋找道具。
在商量、討論之后,幼兒走進小樹林,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
“我知道哪里有竹竿,跟我走。”
“竹竿被擋住了,要男生才能拿得出來。”
“我來,我的手長可以拿。”
“快來幫忙,竹竿太長了。”
“可是竹竿太長了,表演的時候拿不動。”
“門衛爺爺可以幫忙,我們去找門衛爺爺吧!”
幼兒把自己需要的道具畫了下來,并把設計圖交給了門衛爺爺。
“爺爺你可以幫我們把竹竿截得短一點嗎?”
“這是我們畫的設計圖。”(見圖11、圖12)

圖11

圖12
在這次的慶祝新年活動中,每名幼兒都積極進行道具準備。在打年糕情景劇表演時需要準備哪些道具,如何制作道具,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困難,哪些道具可以獨立完成,哪些需要合作完成,都是幼兒自主行動。幼兒發揮了在整個過程中的主體性,真正體會到了“自己就是活動的主人”。
3.親子打糕。

圖13

圖14

圖15
道具制作完成后,幼兒來到村史館,在小舞臺上表演“打年糕”,這次他們又有了新的問題。(見圖13、圖14、圖15)
“欣欣和月月都打年糕,竹竿都打到一起了,這可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由一個小朋友來當指揮。”
“我想來指揮,我媽媽就是舞蹈老師。”
“我奶奶會跳廣場舞,我可以讓奶奶來幫忙。”
“我看過奶奶跳廣場舞,有時候是圍圓,有時候是站成一排,可好看了。”
“你還想到了什么隊形?一起來畫一畫,分享一下吧。”
幼兒邀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參與到班級打年糕的情景劇表演活動中。在家長的助力下,幼兒手握竹槌,互相配合,演繹著將糯米團打成“年糕”的情境。
4.周里村晚大舞臺。
打年糕的經驗激發了幼兒持續的興趣,他們不滿足于在表演區中進行表演,他們決定將親子打年糕情景劇活動推送到周里村晚大舞臺,只為讓更多的小朋友知道年糕是中國傳統食物,邀請他們共同感受濃濃的年味。幼兒自發組織并策劃整臺演出,為到周里村晚大舞臺表演做準備。
“我們給打年糕表演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要喜慶一點。”
“要有點意義的。”
“年糕甜甜的,叫甜蜜密。”
“叫步步糕。”
在幼兒的投票決定中,打年糕節目被正式命名為“步步‘糕’升”。“步步‘糕’升”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希望來年能夠事業有成、學業進步、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美滿。
幼兒在家長的感染下更加專注、愉悅。“步步‘糕’升”情景劇將生活場景以表演的形式回歸到幼兒的自主性游戲中。最終,在村史館舉辦的“周里村晚”大型龍年聯歡活動中,孩子們和家長們完美演繹出周里村村民過年打年糕的情景,表演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廚房阿姨把制作好的甜蜜年糕分享給幼兒、家長與參與晚會的村民們,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吃出了百家年味,成為幼兒村莊冬日里最難忘的回憶。(見圖16、圖17)

圖16

圖17

圖18 “步步‘糕’升”活動脈絡圖
在小組巡村時,幼兒品嘗了爺爺奶奶分享的年糕,看到了打年糕的村民,對打年糕的場景特別感興趣。“打年糕”作為周里村家家都有的傳統民俗活動,幼兒在潛移默化的環境浸潤中學習與體驗著,提升對民俗活動“打年糕”的認知。在這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討論,勇敢嘗試,一步一個腳印,在嘗試、探索中感知節日的傳統文化,體驗新年來臨之際的鄉村樂趣。
初期的“打年糕”活動是幼兒深入周里生活、扎根周里風俗的結果,是源于生活“放大版”的自主性角色游戲。打年糕情景劇表演時,幼兒自編自導,自己收集表演素材,制作表演道具,邀請家長參與,發揮了活動的主體性,體驗“我想表演”——“我要表演”——“我能表演”的全過程,在享受活動快樂的同時獲得經驗與能力的發展。
在節日文化體驗活動中,家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小組巡村”活動中,幼兒甜甜的祝福聲,村民們熱情的回應聲,讓新年習俗與文明禮儀一代代地保持和傳承下來;在“步步‘糕’升”情景劇中,家長資源的挖掘以及家園聯動,提升文化體驗活動的質量。在“周里村晚大舞臺”活動中,家長已經習慣于主動參與,有需要就幫忙,有邀請就加入,不分班級與年級。在這種家園合力中,幼兒知道過大年要團圓,聚一起,吃年糕。家、園、村完全融合的新年活動帶給了幼兒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獲,園在村中,而村莊也就成了園,每個幼兒都成為熱愛家鄉的現代中國人。師幼攜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新年味、人情味、鄉土味、幸福味,味味相融,繪成了一幅鄉村“慈幼人和鄉園共生”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