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情感,具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是初中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初中音樂課堂上,如何通過抓住民歌的獨特魅力,設計出精彩絕倫的教學場景,從而提高民歌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每一位音樂教育者深思的問題。教師要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能夠深入挖掘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與歷史背景,將其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討提高初中音樂民歌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通過實踐與研究,為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教學策略,共同推動民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 問題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創造教育方式,是對當前教育領域單一的教學模式的一種透徹、深刻的反思。在二十一世紀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隨著2022年版新課標發布,創新創造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在音樂學科教育中,其強調的創意實踐更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挑戰和超越。然而,當前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創新創造教育的深入實施。
一方面,音樂課堂教學淺層表面化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絕對主導者,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教師教、學生跟”的方式,不僅限制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使得音樂教學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韻味。特別是在民歌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注重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而忽視民歌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導致學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記憶上,無法真正領略到民歌的獨特魅力。此外,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也是導致音樂課堂教學淺層表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一些教師嘗試通過形式上的創新和變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沒有真正觸及教學的核心和實質,那么這些變化也只是徒有其表,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另一方面,師生關系問題對教學深層化產生不利影響。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對音樂等技能課程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熱情。同時,由于流行音樂等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也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此外,青春期學生的個性較強,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叛逆等,這些都會間接影響課堂紀律和師生的配合默契。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為維護課堂紀律,不得不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學生的紀律問題,這無疑會分散教師的注意力,影響教學的深度和效果。
2 細品方言,深聞民歌的風格與韻味
民族歌曲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其韻味深深植根于方言、歌詞、音調三者之間微妙的關系當中。方言是地域文化獨有印記,不單單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同樣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塑造了一個地區獨有的民族風貌。
例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沂蒙山小調》是一首流傳于山東地區的經典民歌,其韻味之美,正是方言、歌詞與音調三者和諧共生的結晶。其中,兒化音,例如“草地兒(er)”等的巧妙運用,不僅體現山東方言的特色,還賦予歌曲濃厚的地域色彩。山東人說話聲音洪亮、語氣較重,語調多為下行,這種語言特點在《沂蒙山小調》中得到生動體現。歌曲各樂句的后半部分逐漸下降,句尾以2165的落音規律收尾,這種旋律走向與山東方言的語調特點不謀而合,使得歌曲聽起來更加自然流暢,仿佛就是山東人民日常對話的旋律化表達。除方言與音調的關系,歌詞中的虛擬詞(襯詞)也是民歌韻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沂蒙山小調》中,諸如“哎”“那個”等襯詞的加入,能夠豐富歌曲的語言表現力,進一步為音樂增添一定的層次感,使得歌曲在演唱時更加生動有趣,易于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此外,裝飾音的運用也是民歌中常見的手法之一,它們或細膩或粗獷,或悠揚或婉轉,為歌曲的旋律增添了幾分靈動與變化。在《沂蒙山小調》中,裝飾音的巧妙點綴,使歌曲的旋律更加流暢自然,同時也更好地表現山東人民的質樸與豪邁。因此,想要確保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穩定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帶領學生深入領略民族音樂獨有的韻味,深挖方言與音調之間的相互關系,關注歌詞的獨特運用,以及虛擬詞、裝飾音等音樂元素的巧妙搭配。
3 細心體驗,深悟民歌的旋律與形態
3.1 尋找音樂足跡,體驗民歌要素
音樂教學當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尤為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感知音樂的速度、力度、音色等相關要素,讓他們理解這些要素在音樂表現當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逐一對音樂結構展開分析,充分對比不同段落之間的變化,加深學生對于民歌藝術的理解。音樂教師應準確把握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尺度,避免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民歌曲調的音樂形態,引導學生讀懂旋律的各個組成部分,使之成為學生深入理解民歌音樂的一把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抓住曲調的特點,穩扎穩打,深入理解音樂語言及其內涵。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從而在音樂的海洋中暢游,感受音樂的魅力。
3.1.1 巧用要素,彰顯風格特點
《我的家鄉多美好》與《烏蘇里船歌》均源自赫哲族音樂文化,兩者在多個方面既存在異同,又相互關聯。相同點方面,兩首歌曲在曲調、結構、調式上都展現出赫哲族音樂的特色,通常采用五聲音階,旋律婉轉流暢,結構完整,且都具備一字多音的特點。這種音樂風格深刻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風尚。不同點方面,兩首歌曲的節奏和歌詞存在顯著差異。《我的家鄉多美好》作為小調,節奏平穩均勻,帶有跳動的感覺,歌詞簡樸且富于生活氣息,描述了赫哲族人民的漁獵生活,贊美了他們熱情好客的品格。而《烏蘇里船歌》則更多地采用了自由而遼闊的引子,旋律起伏有致,表現了烏蘇里江的煙波浩渺和靜謐祥和。其歌詞富有詩意,通過襯詞和曲調將人們帶入到赫哲族的漁獵場景中。在《烏蘇里船歌》中,作曲家巧妙地運用音程大跳和反跳的音樂手法,將旋律與歌曲表達的浪花形象緊密相連。盡管歌曲描繪的是漁船在江面行駛擺動的場景,但作曲家選擇了二拍子而非三拍子來創作主題,這可能與赫哲族傳統民歌的形態有關。二拍子的節奏顯得更穩重有力,能夠凸顯出漁船在江面上的堅韌,肯定了船夫的毅力。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赫哲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掌握音樂要素,提高音樂感知鑒賞能力。
3.1.2 分析結構,感悟創作特點
以《沂蒙山小調》片段教學為例,可以進行深度音樂分析。首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們可以共同探討魚咬尾創作手法在歌曲中的運用,理解歌曲如何通過重復與變化凸顯旋律的連貫性。其次,歌曲起承轉合的段落結構也可成為研究重點,分析各部分如何承前啟后,形成完整的音樂敘事。旋律聽寫環節則可以讓學生們動手實踐,感受旋律的起伏與情感表達,從而深入理解旋律形象與主題的聯系。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提出主觀想法,通過互動評價,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以往民歌學習的淺層模式,讓學生在深度參與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培養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
3.2 體驗情感升華,滲透民族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曾有言:“音樂豈能感人?實則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之感源于人心,非音樂本身所能為也。”此言雖簡短,卻道出音樂與情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現代音樂教學中,更應深刻認識到情感的基礎性作用,將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動之以情的原則貫穿于教學始終。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內在魅力在于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而在音樂欣賞中,情感體驗無疑占據核心地位。它不僅能夠讓人們領略到音樂本身的旋律美、節奏美,更能夠深入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審美境界。而音樂的這一特性,也決定它在情感體驗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情感的藝術,它能夠以獨特的旋律和節奏,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使人們在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受到情感的洗禮和升華。因此,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能力,引導他們深入感受音樂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從而真正領略到音樂的無窮魅力。
4 細致創作,深挖民歌的內涵與底蘊
音樂的教育中,應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注重激發學生自身藝術潛能,倡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展開聯想與想象,鼓勵他們通過個性化的藝術創作,形成對音樂獨到而深刻的理解。
課堂中,學生應不再是被動的音樂聽眾,而是成為主動參與音樂的創造者,而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遷移、改編、創作,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對知識的鞏固,并且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變化樂句的速度演唱,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學以致用魚咬尾等傳統手法創作,則是對民族音樂智慧的傳承與發揚。
教師在教學中要致力于高階思維的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與創造能力。音樂感覺作為衡量個人音樂修養的重要標尺,其根基在于對音樂規律的深入領悟。為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感覺,教師要精心創設實踐創造的機會,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靈活運用知識。通過實踐與創造,學生逐漸領悟到我國民歌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深厚文化底蘊,不僅增強了對民族音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更為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5 細究文化,深析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民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遞著深沉的民族情感,不僅是音樂的表達,更是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及教育文化緊密相連。通過深入挖掘民歌的音樂表現要素,學生得以窺見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教師進一步將這份寶貴的地方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育之中,幫助學生實現音樂體驗與文化感悟的深度融合。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無錫景》經典民歌,不僅教授旋律與節奏,更引導學生探索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領略《無錫景》的旋律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以《秦淮景》的面貌再現,是如何為影片增添濃厚的文化色彩,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橋梁的。這種改編與創新,既保持原曲的基本骨架,又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展現了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樣,《茉莉花》這一經典民歌,在不同場合下的多次演繹,如西洋歌劇《圖蘭朵》中的六次變奏、宋祖英在維也納的深情演唱,以及陳天佳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精彩呈現,都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充分展示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將民歌融入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6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發現,抓住民歌特點、演繹精彩課堂是實現提高初中音樂民歌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目標的關鍵。民歌教學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更是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未來,應不斷探索與創新,為初中音樂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與色彩。同時,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給予民歌教學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共同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簡介:于婷(1989—),女,山東青島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就職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