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崧立

摘要 水下長大隧道作為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一旦出現安全風險事故,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和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其運營安全風險不容忽視,因此隧道風險評估研究尤顯重要。文章依托南京水下長大隧道概況,針對隧道運營期內外部風險現狀進行評估。介紹了目前運營風險評估流程,對存在的風險結合相應問題,提出了應對措施方法,包括內外部風險管理、工程技術、教育培訓、應急處置等,采取較為完善的控制措施增強隧道運營期安全風險意識,以此確保道路安全通行,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水下長大隧道;運營風險;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3-0151-03
0 引言
南京各條過江隧道的建設,有效優化了南京城市空間結構,完善了城市交通系統,強化了城市輻射的范圍,帶動了城市周邊經濟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的南京水下長大隧道運營風險問題也得以凸顯,尤其近年來,由于過江隧道的車流量不斷加大,導致其長期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遠超設計流量,實際運營管控安全壓力越來越大,滋生的風險問題也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影響過江通道運營安全,所以運營安全風險管控是水下長大隧道管養所面臨的核心技術難題。不僅要解決風險評估的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形成系統控制體系也非常重要。通過對過江通道運營過程存在的各類風險源進行分析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提前做好風險防范預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并為管養企業提供安全風險管控體系設計提供必要的依據,從而更好地保障南京水下長大隧道安全穩定運營發展。
1 南京水下長大隧道概況
在南京地區,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與定淮門長江隧道是典型的兩大水下長大隧道。上述兩個水下長大隧道目前可以免費通行,為當地民眾交通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位于南京長江大橋與大勝關大橋之間,連接南京市浦口區—江心洲—主城區,用“西隧東橋”方式,分別穿越長江主航道和夾江。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簡稱定淮門隧道,原稱南京揚子江隧道,位于南京長江大橋與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之間,截至2019年12月,為世界同類隧道中規模最大、長度最長、地質最復雜的隧道[1]。
2 水下長大隧道運營風險評估
隧道運營期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需要解決風險源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估等具體問題。其目的就是通過辨識隧道運營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通過風險評估判定該隧道風險是否滿足風險可接受準則,對相應的風險提供控制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事故發生,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以此來實現隧道運營安全化。
安全風險評估范圍及內容工作,根據《交通運輸安全生產重大風險清單》中的第8、27、28、33條風險,本轄區內橋梁、隧道均為重大風險點。同時隧道安全風險評價范圍主要為外部公眾風險及內部安全管理風險兩個方面。
(1)外部公眾風險:主要以橋梁、隧道通行的公眾為對象,評估公眾在橋隧內通行時存在的主要風險,并提出相應的管控措施。
(2)內部安全管理風險:主要以公司從業人員為對象,評估橋隧在日常養護、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內部安全管理風險,重點對轄區內的設施設備、運營管理行為、養護作業的風險進行分析、辨識與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相應管控措施[2]。
隧道運營期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需要解決風險源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估等具體問題。其目的就是通過辨識隧道運營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通過風險評估判定該隧道風險是否滿足風險可接受準則,對相應的風險提供控制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事故發生,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以此來實現隧道運營安全化。評估流程如圖1所示。
理論上來說,隧道危險源辨識過程通常為通過對業主企業相關管理人員的詢問和交談、問卷調查,與隧道管養單位一線人員的交談以及業主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陪同下的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等方法,最終得到危險源辨識清單[3]。然后通過專業的風險評估師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對風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進行數量估算。最后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按照事故類型風險評估方法進行風險評估,明確事故風險類別及風險等級,制定相應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當整體風險處于“重大風險”時,應根據“風險管控”要求,積極加強風險管控。以下是通過實際安全風險評估后,對水下長大隧道運營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以及應對措施進行的分析。
3 水下長大隧道運營存在的安全風險
3.1 內部管理風險
水下長大隧道內部管理存在的風險主要有火災、爆炸、灼燙、中毒窒息、觸電、容器爆炸、物體打擊、高處墜落、交通事故、機械傷害、起重傷害、其他傷害、噪聲等。
3.2 外部公眾風險
水下長大隧道外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公眾風險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火災、爆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事故(惡劣天氣、防汛事件)、土建結構事故(滲漏水事故、物體掉落事件、其他事故破壞)、養護施工和應急過程傷害事件。
4 水下長大隧道運營風險控制措施
4.1 內部管理風險控制措施
針對內部管理風險,應采取以下幾點風險控制措施:
(1)在今后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進一步細化、明確和落實各項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并落實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斷完善安全臺賬,加強現場的安全檢查工作,以確保安全生產。加強對職工的培訓與教育,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與防范意識。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及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定期復訓。
(2)根據《安全生產法》的規定確保每年必需的資金投入,安全資金應做到專款專用,確保安全投入的資金落實和各種安全設施的及時更新、檢維修、新增,以及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等的順利開展。
(3)按照《特種設備安全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對電梯、行車等特種設備向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并定期檢測。
(4)不斷強化日常維護、管養現場的安全現場管理,對危險性較大的部位應重點加以管理,以防止發生火災、爆炸、人員中毒和窒息等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5)及時修訂應急救援預案并進行備案,組織員工及協作單位相關人員開展應急預案培訓,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制定應急預案演練計劃,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6)職工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杜絕“三違”(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特別要重視異常天氣時、緊急情況時作業,事前要有完備的方案,作業時要遵守各項規定(占道、動火、登高、有限空間作業等規定)要求,確保萬無一失。
(7)設備的不安全狀態是誘發事故的物質基礎,保持設備、設施的完好狀態是實現安全的前提,因此,要加強對設備運行時的監視、檢查、定期維修保養等管理工作。
(8)經常進行安全分析,對發生過的事故、故障的設備設施、經常發生交通事故的路段及員工操作失誤造成的事故等應做詳細記錄和原因分析,并找出改進措施。還應經常收集、分析國內外的有關案例,類比該項目的具體情況,加強教育,積極采取安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發生[4]。
(9)建立包括特種設備等在用設備、設計資料(含設計變更)、竣工驗收資料、采購合同、系統運行等管理檔案,并妥善保存。
(10)定期開展安全設施、消防器材的檢查,建立制度及臺賬,確保器材、器具處于良好狀態。
(11)定期對生產過程存在的危險進行分析辨識,并對其進行定量分析,制定崗位、設施風險告知牌。
(12)根據國務院安委辦《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安委辦〔2016〕
11號)、《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辦〔2016〕3號)進行隱患管理。
4.2 外部公眾風險控制措施
針對外部公眾風險,應采取以下幾點風險控制措施:
4.2.1 工程技術措施
(1)堅持自主創新,以科技保安全。
(2)隧橋一體化、智慧化運營。依據隧橋或隧道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時間節點的運營特點,積極探索構建運營大數據模型,以數字化管理推進智慧管理升級。
4.2.2 安全管理措施
(1)進一步優化安全責任制建設,細化企業各級安全生產目標責任,逐級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并按季度開展安全生產考核工作。
(2)按期開展安全管控專題研究。
(3)定期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和評估工作,形成風險辨識及管控清單并開展常態化管理。
(4)落實冬防安全保障工作。冬防開展前召開冬防工作啟動專題會,會議中根據冬防預案明確各掃雪辦崗位人員職責,作業路線、預警等級、響應機制等要求,發出冬防預警時,管理企業要按照預案,統籌部署,全力以赴保障安全通行。
(5)落實防汛安全保障工作。按照政府上級關于防汛工作的要求,召開專題部署會并組織開展管轄區域汛前準備工作,確保安全度汛。
4.2.3 教育培訓措施
(1)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訓計劃。企業應每年收集培訓需求,于次年初編制年度培訓計劃并下發,按照計劃開展相關培訓。
(2)對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進行宣貫。企業應通過專題授課等形式,對企業全員進行宣貫培訓,形成自上而下,全員學習的良好氛圍。
(3)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增強安全意識。企業應結合實際,緊緊圍繞安全生產月活動主題,研究制定專門的活動方案,按方案開展相關活動,進一步強化企業全員對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安全意識。
(4)開展消防月宣傳工作。為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重要論述精神,企業要開展消防月系列主題活動,開展全員消防安全專題培訓,提升員工的自防自救能力。
(5)多渠道開展安全宣傳。企業應與省市媒體戰略合作,定期策劃線下安全科普專題活動,利用網絡App 進行線上直播,進一步普及隧道的通行情況、結構形式、應急救援、自救逃生等知識[5]。
4.2.4 應急處置措施
(1)預案管理。及時更新、編制并印發企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應急隊伍及物資管理。企業應指派專人負責應急物資,查缺補漏。應急救援人員每月進行相關救援訓練,每年開展應急演練活動。
(3)保暢通行措施。目前南京水下長大隧道管理企業為更好地服務廣大市民過江出行,以落實應急處置“三個第一時間”(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先期處置,第一時間恢復交通)和“四個預”(預測、預判、預警、預案)為工作中心,輔以日常清障技能實測、早晚高峰現場駐點、應急救援循環補位、清障工序分解優化等措施,實現了南京長江兩隧道16 min清障完成率86.17%,45 min通暢率99.63%;江心洲大橋及青奧軸線隧道清障25 min到達率96.79%,45 min通暢率96.9%,使得現有的清障效率、通暢效率等應急處置指標處于行業領先,涉火事件平均處置時間僅30 min,保障了過江車輛安全高效通行。
5 結語
目前南京水下長大隧道的管理企業已采取較為完善的控制措施,確保道路安全通行。然而這些措施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隧道、橋梁運營的風險在不斷變化,導致風險變化的外部因素包括國家政策變化、法律法規變化以及發生了極端地質災害等。因此,水下長大隧道的管理工作需要隨著外部因素的變化及時調整相應管理措施,同時對于目前已采取的管理措施,企業還應加強日常監督管理,督促各下屬部門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養護、管理,對于日常檢查中發現的隱患要及時處理。還需要在后續運營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消除其中的風險問題,有效提升南京水下長大隧道運營水平,更好地滿足當地民眾的交通出行需求。
參考文獻
[1]杜繼鋒, 唐偉. 南京長江隧道工程PPP模式創新[J]. 項目管理評論, 2015(2): 60-62.
[2]沈陽, 潘紅兵, 楊璐, 等. 長大過江隧道管養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實踐[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0(7): 175-177.
[3]朱長安, 王明年, 李玉文, 等. 復雜艱險山區公路隧道運營安全風險歸類及特征分析[J]. 公路, 2021(1): 212-218.
[4]楊格. 滇中引水螺峰山隧道下穿運營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研究[J]. 科技與創新, 2021(12): 84-86+89.
[5]周兵, 王傳生, 劉芳亮, 等. 城市交通隧道運營安全風險評估模型及管理系統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21(1):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