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為人類和各類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資源,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對河流倫理的研究不僅是自然科學的重大課題,也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重大課題。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用友河、愛河、護河的理念指導實踐,才能實現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文化的永續傳承。通過河流倫理的構建,可以讓全社會從倫理層面認識到人與河流和諧相處的意義,將其滲透到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呼喚更多的人積極投入到維護河流健康的行動中。
《河流倫理的自然觀基礎》一書探討了自然觀與河流倫理之間的關聯,闡述了對生態倫理和河流倫理有支持作用的自然觀及相關倫理問題。該書的出版不僅對當前河流倫理的構建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自然觀的理論支撐。
《河流倫理的自然觀基礎》共分為七章:第一章介紹了生態危機和河流危機的現狀,進而引出河流倫理與自然觀的關系;第二章和第三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河流倫理的自然觀基礎,通過考察自然概念的歷史演變,為河流倫理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第四章和第五章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河流倫理的自然觀基礎,通過描述蓋婭理論和梳理進化論思想,汲取河流倫理構建和論證所需要的營養;第六章和第七章從宗教領域對河流倫理自然觀進行了基礎論述,闡述了基督教對自然觀的影響,其豐富的生態神學為生態思想和生態倫理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參閱該書可知,河流倫理是一個頗具創新性的概念,它把人與人的倫理關系拓展到人與河流的倫理關系,使以河流為代表的生態系統本身也成為一種倫理訴求的主體,是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20 世紀中葉以來出現的生態危機打破了人與河流的平衡關系,工業化時代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導致了河流斷流和河流生態功能萎縮等生態問題,嚴重危害了人類自身的安全。生態危機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要求我們把道德約束的范圍擴大到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中,這是倫理學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結合該書對河流倫理自然觀基礎的論述,生態危機背景下河流倫理的構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基于整體論視角,構建以生態共生為核心的河流倫理體系。堅持整體論的自然觀是構建河流倫理體系的前提。美國學者康芒納總結了生態學第一定律:生物及其環境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生物都無法脫離環境而單獨生存。如果只是一味地單向生產和消費,那么有限的地球資源很快就會被消耗掉。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在整體論視角下,人與自然界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統一的有機體系。人的理性和意志也不應高高在上,其只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將科學還原于生活世界之中,來考察它的有效性,將理性和意志作為一種生命形式來理解。基于這樣的整體論自然觀,我們可以構建以生態共生為核心、將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融為一體的生態倫理體系,既考慮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性,也尊重每一個物種和生命個體的權利,在全局為重和局部優化之間實現動態平衡。
其二,基于科學支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共生倫理體系。我們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學的新近發展成果,發掘有利于河流倫理論證的科學資源,特別是生態學、環境科學等的理論成果為河流倫理提供了科學依據。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對象,包括河流和平相處,有斗爭、有合作,并沒有出現誰把誰趕盡殺絕的局面,而近一百年來,人類活動卻導致了一些江河的死亡或半死亡。可見,人與河流的共生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人類應當維持人與河流的共生關系。人類與環境包括河流構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共生體,或許我們的行動會給其他對象帶來痛苦,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必然的、表面上的決定論可以免除我們的道德責任,我們應當學會感恩和敬畏自然。只有在科學與倫理的雙重支持下,人與河流系統才能夠實現和諧共生。
其三,依托宗教資源,構建具有信仰的河流倫理體系。宗教信仰是各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是影響人們道德決斷的重要因素。可以利用宗教信仰的引導作用,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在今天這樣一個科學的時代,我們的科學教育不應當抹除人們對自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而應該教育人們欣賞自然的深邃與統一,培養人對自然的謙卑與感恩之情。發揮好宗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弘揚環保倫理,增強公眾參與河流治理的內在動力,使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深植人心,外在制度也能因此得到更好的遵循。當代社會需要繼續利用好這一獨特的資源,讓各宗教團體在踐行環保信仰的道路上發揮積極作用,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未來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簡介:尹涵(2000—),女,山東威海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 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