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雄,逯文靜,閻 陽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驛站是古代傳遞郵件、運送貨物的相關人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分為軍驛和民驛:民驛傳遞日常郵件與常規貨物;軍驛傳遞軍事情報與軍事物資。自周代到明清,驛站均有發展。
西周時期,民用驛站稱為“傳”,隨宗族、部落戰事的頻發,又出現軍用驛站,即“兵傳”,用于屯兵、放置糧草。用于官方交往的驛站又稱“官郵”。戰國時期,驛站稱為傳舍,《史記》記載“舍相如廣成傳”,其中“傳”就是驛站的意思。漢代時期,出現“驛”的稱謂。宋代時期,驛夫皆為在役軍卒(此前由百姓充任),并增設傳遞緊急信件的急遞鋪。元代時期,驛站稱為站赤(源于蒙古語)。明代驛傳系統設傳烽(設守瞭軍)、驛站(設走遞軍)、鋪舍(又稱暖鋪,即無驛支路的服務設施),這3 個方面布置均納入都司衛所管轄的軍事體系,明代驛傳體系包括:驛、小馬站、站、暖鋪、公館等。清代驛站的規模達到最盛,驛站遍布全國。
到了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撤銷全國驛站。驛站的歷史宣告結束。
雞鳴驛,又稱雞鳴山驛,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西北的雞鳴山下,是穿越宣、懷兩個山間盆地必經的咽喉之處,是連接西北與京師的必經之處。雞鳴驛所處驛路,是自先秦即形成的上谷干道。整座城池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態勢,城內地坪低于城外沙河水位。城外南側是一條古驛道,被稱為南官道[1]。
為方便皇帝往返大都與上都,在雞鳴山下設行宮,又稱捺缽(契丹語,指行宮)。元太祖十四年(1219 年),成吉思汗西征,在此設行營,站赤(蒙古語,指驛站)。
明永樂七年(1409 年),設總兵官,宣府鎮建立[2]。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為強化京師防線,傳遞西北軍情,特別是為明廷對蒙古各部作戰需要,在九邊重鎮的基礎上,建雞鳴驛。第二年,朱棣遷都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 年)因防御之需擴筑土垣,周長約2km。這時雞鳴驛成為自宣府進京的最大軍郵驛站。明宣德五年(1430 年)設立萬全都司,雞鳴驛直屬于萬全都司,驛內設驛丞,僅管理驛務,不負責驛城、驛軍的管理。此時的雞鳴驛是官辦軍驛(表明其所有性質),僅辦驛務,并無商業等其他功能。駐軍與驛務有關。
隆慶和議之后,進行邊境貿易(接待、轉運);其他常規驛務。明成化八年(1472 年)明廷撥款修整土垣。明成化十七年(1481 年)都御史秦弘和鎮守官員再次督修營堡,擴修了土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操守指揮王漠“修城高三丈五尺,方三里四十六步,門樓三,角樓四。”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仲秋敵詭計鉤垣,將城攻壞”,雞鳴驛城毀于戰火。明隆慶四年(1570 年),重修雞鳴驛城,時任內防守指揮的王懋賞“監督起工,磚包,修完東、南城二面,五年(1571 年)修完西、北城二面,大墻平高三丈,上加女墻五尺,四周城臺,共六百九十九丈,重券東西城門,開越樓越城各二座,更鋪一十二間。”外包以磚,筑成周長“六百九十九丈,高三丈五尺”、規模顯著超過其他獨設的邊驛、墻高等同鎮府城垣的宏偉驛城。東門題“雞鳴山驛”,西門題“氣沖斗?!薄C髀c五年(1571 年),隆慶和議,雞鳴驛開始出現商業活動。
清順治元年(1644 年),修筑大境門,張庫大道進入興盛時期,雞鳴驛的商業活動也達到興旺階段。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撤銷宣府都司、衛、所,改置府、廳、州、縣。雞鳴驛脫離軍管,改隸宣化縣,單設驛丞署,驛丞是雞鳴驛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驛站所有事宜。同時改指揮署(守備署)為把總署,負城守之責,把總是雞鳴驛的最高軍事指揮長官[3]。雞鳴驛由軍驛轉為民驛,隸屬于宣化,駐軍也成為宣化城守營的一部,驛軍不再承擔驛務,但仍設“把總”。設驛丞署,派任驛丞,管理驛務、驛夫(民間召雇)與驛站錢糧,驛站財政僅憑實支開銷。此時驛城仍有駐軍,但與驛務無關,共250 人。走遞軍(擔負遞運、喂養、役務,也有作戰的職責)實際多達440 余人,由操守官率領,有調度驛軍、完成驛遞、管理驛城、守衛驛城的職責。雞鳴驛作為民驛,僅處理常規驛務。清乾隆三年(1738 年)3 月至次年7 月,清廷撥銀21000 余兩對雞鳴驛四面城墻、土牛、垛口、女墻、東西二門、城樓券洞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并在東垣外新筑護城石壩一道。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宣化開辦郵局,雞鳴驛地位受到影響。民國二年至民國三年(1913—1914 年)北洋政府“裁汰驛站,開辦郵政”,撤銷全國驛站,使得雞鳴驛五百年的古驛城歷史從此宣告終結。
雞鳴驛城東城墻464m,西城墻459m,南城墻482m,北城墻486m[4]。有4 個角臺,26 個墻臺(包括城門兩旁的墻臺)。垛墻(雉堞)保存完好。雞鳴驛的城墻規格較高,體現了其軍事屬性。天津大學《田野新考察報告》指出:“按舊的建筑規制,此驛城可能外砌磚面已屬特例了——倘若不是她具有軍事功能,能否建造城墻都是個問題?!?/p>
《鎮志·堡城圖記載》:“隆慶磚修重券東西城門越城、越樓各二座。”城門兩側出墻臺作為兩闕,有增強防御能力的作用。東西城門打破了一般城池開門對稱且與街道方向相同的格局,遵循著“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的原則,這是出于軍事防御的考慮,可迷惑進城的敵人。同時,這樣對城門進行布局也是為了便于與驛道聯系?!豆茏印こ笋R》:“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條驛道古已有之,秦稱“直道”,漢稱“古北平西北干路”,明清稱“南官道”。
雞鳴驛有東西兩個城門樓,形制相同,坐落于城墻之上,高大宏偉,是驛城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城門樓外觀兩層,室內部分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首層前后檐當心間開門,其余部分皆為實墻,外圍是副階做法。二層四面皆開窗,出腰檐而無平坐。屋頂為歇山頂,是收山做法,正脊施鴟吻。
雞鳴驛的道路是經過嚴謹規劃的。分為水平交通與垂直交通。其東西、南北方向的道路與環城驛道相互交織,成為一個完整的道路系統,其特點是“內網外環”,便于信息傳遞、部隊集結。這個系統將整個驛城進行井田式的劃分,形成功能分區。同時,網狀道路是驛城聚落的基本骨架。
(1)水平交通。東西方向的道路,自南向北分別是南官道(古驛道,5m 寬,在城外,已不存在)、前街(驛城一街,9m 寬)、二道街、三道街。南北方向的道路,自西向東分別是西街(8m 寬),東街。環狀道路:環城驛道(5m 寬)。與城墻五處馬道相連。戰時有利于迅速調集兵力、運送兵器、登城防守。
前街是連接東西兩個城門的道路,尺度最大,通行性強,可達性高;并直接與東街、西街以及環城驛道相連,人流密集,商業性強(清末有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贊譽),是驛城內等級最高的道路。前街兩側布置了較多重要建筑,其類型包括衙署建筑如指揮署;宗教建筑如城隍廟、財神廟;以及商業建筑如當鋪、馬家店等。傾斜的前街使陌生人從城門進入后視線發生阻擋,有迷惑敵人,增強防御的作用。
(2)垂直交通。城內的垂直交通即馬道,共有5 處:西城門一處(入口向南)、東城門一處(入口向北)、西北角臺一處(入口向東)、東北角臺一處(入口向西)、玉皇閣一處(入口向南)。
南官道延伸方向有煙墩,如驛城東側的二里墩(1250m 處)、五里墩(2500m 處)。東城墻外25m 與沙河交界處,建有南北方向3m 高的護城石壩。驛城外西側有校場。
雞鳴驛在明清時期的功能可分為軍政區、設施區和商業區[5]。此外,城內還存在較多宗教建筑。
(1)軍政區。位于前街,包括指揮署(明代的說法,驛城指揮辦公用,又稱把總署)、驛丞署。位于驛城的核心,尤其是指揮署,占據全城的中心位置,突出顯示了驛城以郵驛機構為中心的規劃特色,亦突出了雞鳴驛的軍事屬性。
指揮署,院落共五進,東山墻外是一條貫穿整個院落的過道。一進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硬山頂,出前廊,廂房面闊兩間,進深三架椽,屋頂是前坡長,后坡短的硬山頂。二進院正房與一進院的如出一轍,而廂房面闊三間,明間開門,兩次間開窗。三進院廂房面闊也是三間,而屋頂是單坡頂。四、五進院僅存西廂房。
驛丞署,院落共兩進。一進院包括大門、正房和廂房,門外有值房;二進院是后花園,有一座四角攢尖方亭。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頂,當心間開門,后退一步架,營造入口前廊空間;兩次間開窗,不出廊。東西廂房面闊三間,硬山頂。采用與正房相同的前檐營造手法。大門外的值房面寬僅一間,為單坡屋頂。
(2)設施區。主要位于西街,包括馬號(大號和西號)和驛倉(存糧之用,在驛城的東北角)。在驛城的周邊布置。馬號為換馬處,驛馬在此喂養,并配備有馬夫和獸醫。雞鳴驛在軍驛、民驛兩大系統共存期間,出現兩個馬號共存且各自獨立的現象。民驛馬號稱為“大號”,占地較大,與驛倉對稱布置;軍驛馬號稱為“西號”,占地較小。驛館(明代驛丞署理)也設于此區域,即公館院,原有五進院落。
公館院,包括兩進院落,每進院落有正房和東西廂房。一進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四架椽,硬山頂,前檐當心間開門,次間和梢間開窗,且明間次間后退一步架,形成前廊,后檐僅明間開門。二進院正房與一進院的相仿,但前檐僅明間后退一步架,后檐為實墻。兩進院落的四座廂房如出一轍,面闊三間,進深三架椽,硬山頂,當心間開門,次間開窗。
(3)商業區。包括當鋪、馬家店。沿驛城內交通干道———前街兩側布置。文獻稱此處還有杠房(舊時稱出租殯葬用具和代為安排儀仗鼓樂等的鋪子)、日雜店、手工作坊以及酒店等服務性實體。
當鋪,面闊兩間半,進深五架椽,屋頂為半硬山、半歇山的特殊構造,形制較為罕見。建筑內部的隔墻將空間分為東西兩個部分:①東側具備商業功能,在臨街拐角處設板門,門板可取下,符合當鋪的營業需要。后檐開小門,方便主人進出。②西側具備居住功能,不開門,僅在前檐和后檐開窗。
馬家店,包括正房、廂房和倒座。正房北側臨街,面闊七間,進深四架椽,硬山頂,明間是通向院外的過道,前檐兩梢間開門,其余各間開窗,后檐也在兩梢間開門,其余各間為實墻。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硬山頂,當心間開門,兩次間開窗。倒座面闊七間,進深四架椽,硬山頂,東側的盡間是過道,是院落的大門。
(4)宗教建筑。泰山行宮,包括山門、正殿與東西配殿。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架椽,出前廊,硬山頂,正脊施鴟吻,殿前有單開間卷棚頂抱廈。東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架椽,硬山頂。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兩架椽,單坡頂。每個配殿的北側另建有單開間單坡頂的耳房。泰山行宮是一座道教廟宇,供奉東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城隍廟,包括山門、正殿與東西配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出前廊,硬山頂,正脊兩側施鴟吻。正殿兩側帶耳房,西耳房面闊一間,東耳房面闊兩間,均為卷棚頂。東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架椽,單坡頂。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財神廟,包括山門、正殿與東西配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抬梁式結構,出前廊,屋頂為硬山頂,正脊兩側施鴟吻,當心間開門,掛“錢同人性”牌匾,東西兩個次間開窗。東西配殿形制相仿,面闊兩間,單坡頂。廟內供奉文武財神,正殿壁畫是研究郵驛文化和中外經貿交流的重要資料。
龍神廟,包括戲臺、龍王廟和白衣觀音廟。戲臺為祈雨活動服務,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卷棚頂。前殿龍王廟供奉龍母,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頂,出前廊,當心間開門,次間開窗;正殿兩側有卷棚頂耳房。白衣觀音廟是本院落的后殿,與龍王廟形制相仿,但體量較小,用于供奉滴水觀音。
雞鳴驛所在的場地自元代開始就有了建設活動,明代正式建成雞鳴驛城,并成為明代北部邊疆防線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的重要組成部分。雞鳴驛城在各個時期均有治理營造,偶爾毀于戰火,卻又重新修建。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雞鳴驛的主要功能會發生變化,由軍驛轉為民驛,最終撤銷驛站職能,變成一個普通的民居聚落。在這個過程中,掌管驛站的軍事官員和行政官員以及他們的辦公地點均有變化,驛站內的服務設施以及商業店鋪亦有空間或種類的變化。雞鳴驛見證了該地區明清以來數百年的歷史滄桑,是別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