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僅使銀行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也加大了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利率市場化短期來說會使部分銀行的利潤降低,但是從長遠來看,更有利于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現狀進行了概述。其次,對利率市場化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現狀
我國利率市場化在一步步探索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如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1993年開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步步展開。1993年,我國首先確定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和任務;1996~2012年,國家出臺了多項利率改革政策,直至2013年國家全面放開了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制,開始實行LPR機制;2015年,存款利率上限經過不斷的調整后,最終不再設置上限。
在傳統的利率體系下,存款和貸款的利率差穩定,銀行可以在經營活動中依靠利差獲得大量穩定的收入,這也是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方式。
我國現行的貸款利率體系是2019年經過改革和完善的LPR和動態報價機制,而央行也在一直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市場化,推動LPR改革。現行的LPR機制是由商業銀行報價形成,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市場的需求和供給變化,市場化的程度也更高,在當前市場利率整體向下趨勢明顯的情況下,有利于促進貸款利率更加合理化。自2019年7月進行LPR改革以來,到2022年8月,企業的貸款利率由5.32%下降到了4.05%,明顯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成為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存款利率主要采取的是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也就是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上一定基點確定,后續經過調整,改為了綜合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主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來確定存款利率。隨著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完善,2022年9月,國有銀行下調了存款利率,其他中小銀行也緊跟其后,對存款利率進行了調整。這一銀行主動加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行為,顯示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了一步。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一)加劇銀行間的競爭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銀行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在我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前,銀行間的競爭主要在于銀行的體量方面,與大型國有銀行相比,中小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影響力以及高素質人才的儲備等方面都處在弱勢地位。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商業銀行可以自行調節利率水平,用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存款,再以相對較低的貸款利率吸引客戶貸款,雖然這之間的利差小了一些,但是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戶,類似于“薄利多銷”。但這也導致了銀行間的價格競爭更加激烈,也有可能會導致惡性競爭。除了商業銀行間的競爭,還存在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近年來,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迅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途徑。在利率市場化之前,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以及貸款利率都會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約束,在貸款利率優勢方面本就弱于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我國的利率市場化之后,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可以自主決定,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但同時也加劇了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
(二)銀行凈利差縮窄
由于利率市場化導致的商業銀行間以及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導致了商業銀行的凈利差縮窄。首先,商業銀行間競爭的加劇使得多數商業銀行選擇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儲戶儲蓄,再降低貸款利率吸引客戶貸款,從而吸引到更多的儲戶和貸款的企業和個人;其次,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增加了個人以及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樣,為了爭取客戶,商業銀行選擇縮窄自己的利差,來獲取更多的客戶資源。兩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增速和增幅都高于貸款。而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規模更小的村鎮銀行,在資產規模、網點覆蓋范圍、人才儲備等方面都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其所面臨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可能會使它們的凈利差收縮的幅度更大。
(三)信用風險加大
在銀行開展貸款業務時,借貸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無法完全掌握貸款客戶的實際財務狀況,這讓銀行在對其進行精準評估時產生了很大的困難,還有可能會產生逆向選擇的風險。利率市場化導致了銀行的利差縮窄,但是又由于市場競爭的壓力,銀行會更傾向于將貸款發放給可以并且愿意支付更高貸款利率的客戶。但是信用狀況良好的客戶一般不愿支付較高貸款利率,其會選擇其他的融資渠道,導致逆向風險增加。同時,愿意支付高額利息的客戶往往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要明顯弱于優質的客戶,而且,一般情況下此類客戶在面臨還款壓力時更愿意運作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一旦項目失敗,就可能無法償還銀行的本金和利息,導致銀行的資產出現損失,提高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大型企業的資金流較為穩定,信用等級也相對較高,而這一部分企業資源早已被爭奪,成為其他機構的穩定客戶,爭取這部分客戶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結果也未必能如愿。因此,尚在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則是各家商業銀行競相爭取的對象,它們可以為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奠定基礎。而中小商業銀行的規模、業務能力相較于大型商業銀行還有待提升,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去吸引大客戶,因此,中小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主要集中于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也面臨著資金規模不夠大、制度不夠完善和管理水平欠佳的問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如大型企業,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容易受到利率波動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走向破產,最終還是會導致銀行的資產受到損失,間接提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利率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利差縮窄,傳統信貸業務利潤減少,商業銀行必須選擇開展新的業務來提升收益,其積極開展中間業務,調整業務結構。然而商業銀行從傳統的主營業務借貸轉向其他業務是有一定風險的,首先,對業務的熟悉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新的業務如果運行不當,反而會增加銀行的風險。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促進不同銀行內的產品創新,但是部分商業銀行可能會存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短板,導致對創新的金融產品風險識別不到位,或是不準確,最終導致銀行信用風險的增加。
(四)利率風險加大
由于利率市場化后,利率的波動不再由中央銀行控制,市場利率變動會引起利率風險。也就是商業銀行在利率波動的情況下,可能會面臨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利率波動使得銀行在考慮其頭寸的同時還要考慮其流動性,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對經營策略的影響。部分中小銀行扎根在基層,雖然在職員工數量眾多,但是這些人在風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明顯遜于其他大型的商業銀行。由于缺乏專業的人才團隊,對于頻繁波動的利率,很難及時應對,其對于利率風險的應對能力相對不足。
而在利率市場化之后,投資者對于存款收益也很看重,投資者更趨向于將錢款存在利息更高的銀行,儲戶可能會在短期內將大額存單取出,轉存其他銀行,造成銀行內部短期的優質儲蓄存款比例減少。此外,利率下降,貸款客戶可能會選擇提前還款,而銀行只能選擇再用較低的利率將資金貸給其他客戶,使得銀行的預期利息收入降低。
三、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的經營策略
(一)優化主營業務結構
我國利率市場化后,利差縮窄導致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降低,相對地非利息收入在商業銀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但是利息收入在銀行收入中的占比依舊很高,即使是國有商業銀行,利息收入也基本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且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不同的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在銀行的收入占比情況差異不大,但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和市場化時間的推移,大型商業銀行憑借自身的規模優勢和品牌形象,將會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而這將對中小商業銀行產生較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大型商業銀行也沒有停下調整自身主營業務的腳步,中小商業銀行更應該積極對自身的業務進行調整,通過更加合理的利率吸引客戶。由于存款結構和所處城市的不同對利差會產生影響,商業銀行應該先將存款穩定下來,在此基礎上,將存款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避免對于傳統的利差業務過分依賴。
商業銀行可以仔細研究自身的業務發展目標,對不同存款數額進行分級,并根據活期和定期存款的不同來調整存款的結構,通過合理利用不同期限的存款來提升存款的利用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優化存款的結構以及期限等方式來提升利息收入水平。中小銀行除了要調整結構還應結合自己在不同區域的優勢,穩定原有客戶群體,提升這部分客戶的活期存款占比,以利率市場化為契機,采取更加科學的定價方式,對客戶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研究不同客戶的需求,采取差異化的價格策略,盡可能降低利息成本。
雖然隨著利率的市場化,商業銀行的凈利差正在縮窄,但是貸款仍然能給商業銀行帶來高額的利息收入。商業銀行應對有貸款需求的客戶所處的行業進行初步分類,對不同行業的客戶開發不同品種的貸款產品,然后再對不同收入的企業和個人劃分貸款額度等級,并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個人的財務狀況確定不同的擴展策略。對于不同的收入群體采取不同的貸款策略,在保證自身資金安全的同時,提升市場份額。中小商業銀行,尤其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建立自己穩定的客戶群體,發揮自己在基層的優勢,拓展業務規模。
(二)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
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的利差縮窄,利息收入減少,應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著力拓展非利息收入業務。首先,提升非利息收入的占比,部分中小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很低,應提升對非利息收入業務的關注度,在合理范圍內向非利息收入業務投入更多的資源。尤其是我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分迅猛,客戶對于商業銀行的服務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這對于客戶和商業銀行都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其次,商業銀行要搞好產品服務創新工作,增強客戶的黏性。再次,要著力尋找非利息收入的利潤增長點。在利息收入減少導致銀行整體收入降低的情況下,必須要尋找全新的贏利點,來提升商業銀行的贏利水平,降低盈利模式轉變過程中所帶來的利潤損失。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不論是地緣優勢還是規模優勢,一方面不放棄傳統的利差業務,另一方面要研究新的中間產品,將傳統產品與創新產品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新的服務,從而獲得利潤。也可以考慮發展技能性的中間業務,將技術與銀行的業務結合在一起,例如為客戶提供融資方案、資產評估等服務。最后,提升投資收益在銀行總體收入中的占比,而這需要提升銀行的風控能力,銀行需要具有完善的風控體系,培養相應的風控人才,適量引進優秀的人才,建立一支優秀的風控管理團隊,將投資的風險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從而保證投資所帶來的利潤維持在一個穩定且較高的水平。
(三)推進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電商平臺也紛紛依靠自身的平臺優勢發展起了小額貸業務,這些平臺的資金一部分來自于用戶在平臺中的存款,也有一部分是與銀行合作,在市場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隨著我國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金融也獲得了眾多民眾的支持,這與互聯網金融的方便快捷有很大關系。部分銀行向互聯網金融中投入了一定的資源,一方面可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自己的業務發展。而對于部分沒有足夠資源開發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銀行,可以與現有的一些平臺合作,針對消費者發放消費貸,從而實現擴展自身業務的目的。對于一些達不到銀行貸款要求又有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往往會尋求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幫助,而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可以將現有的余留資金得到充分運用,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客戶基礎。
(四)做好利率風險防范工作
做好利率風險防范工作,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利率波動而造成的損失。首先,商業銀行應建立預測系統,用來預測利率的波動趨勢,如果銀行內部缺乏相應技術人才,可以考慮與當地的科技企業進行合作,利用其技術優勢并運用大數據來構建銀行內部的預測系統。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的特點、經濟形勢變動情況以及我國經濟變化對于利率的影響進行預測,從而在利率出現較大變動時,銀行可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降低銀行因為利率波動而導致的損失,同時,對信貸客戶的個人經濟狀況和企業的經營狀況保持密切關注,預防潛在風險。
結語:
利率市場化對于銀行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就在于銀行是否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在鞏固客戶群體的同時,能進一步發掘新的客戶資源,創新適應時代的金融產品。利率市場化之后,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是,為了爭奪優質客戶,縮窄利差,導致自身的利息收入減少,同時也使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利率市場化之后,利率不再由央行來調整,而是由市場決定,這會導致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受到損失。這些問題都是商業銀行需要面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維持和提升收益水平對銀行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