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強, 徐 瑩, 吳 迪, 閻 英
北部戰區總醫院 放射治療科,遼寧 沈陽 110016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因腦部供血動脈狹窄或阻塞,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從而造成腦部某些組織缺血或壞死的疾病。影像檢查在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效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有多種成像技術,如腦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被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其能夠提供重要的病理生理信息,如梗塞范圍、低灌注區域、受累動脈的狹窄和閉塞等[1]。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種敏感度較高、可準確顯示出血部位的、較為新穎的成像技術。SWI上的顯著血管征(prominent vessel sign,PVS)能夠顯示小血管數量或直徑的增加,并在低灌注相關區域顯示多個線性低信號強度。因此,缺血半暗帶可用SWI來評定[2]。本研究旨探討SWI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治療效果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部戰區總醫院2021年3—8月收治的65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療指南2018》確定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3];新梗塞部位經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檢測合格;發病3 d內入院;首發缺血性腦卒中,或既往腦卒中伴半身不遂后遺癥但不影響神經系統評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4~20分。排除標準: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顯示腦出血;合并腫瘤或頭顱外傷;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伴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伴血液系統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及治療方法 入院患者根據《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療指南2018》[3]進行抗血小板支持治療及控制血壓、調節血脂等。患者在48~72 h內靜脈溶栓治療后均接受常規MRI、DWI、SWI檢查,掃描矢狀位、冠狀位、軸位。DWI序列參數:重復時間/回波時間2 400.00/63.60 ms,層厚5 mm,24層,視野240 mm,矩陣尺寸128×128。SWI序列參數:重復時間/回波時間38.90/23.77 ms,翻轉角度15°,層厚4 mm,層間隔2 mm,層數總計60,視野240 mm,矩陣大小256×256。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常規MRI、DWI、SWI檢測出的缺血梗死區域面積大小,分析PVS阿爾貝塔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級CT(Alberta stroke performs early acute stroke graded CT,ASPECT)評分、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ASPECT評分與DWI ASPECT評分、NIHSS評分的相關性。將MRI、DWI序列提示高信號區強度范圍定義為急性梗死區。SWI序列中顯示血管征提示信號降低,管腔增粗表現[4],定義為PVS。見圖1。SVS是指將一個直徑大于正常側血管直徑的低信號帶顯示在圖像的受影響血管段上[5]。見圖2。PVS、SVS、DWI梗死區域評估采用ASPECT評分系統;評估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采用NIHSS評分。

圖1 男性,66歲,左枕葉急性梗死(a~b.左枕葉片狀高信號;c.SWI示左側腦膜引流靜脈,即PVS征)

圖2 男性,76歲,突發急性腦梗塞(a.腦前動脈閉塞,中動脈狹窄;b~c.SWI對應動脈區域條狀低信號,即SVS征)

2.1 常規MRI、DWI、SWI檢測缺血梗死區域面積大小比較 常規MRI、DWI、SWI檢測出的缺血梗死區域面積大小分別為(2 315.77±505.85)mm2、(2 471.91±571.94)mm2、(2 936.23±613.84)mm2,SWI檢測出的缺血梗死區域面積大于常規MRI和DW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PVS ASPECT評分、SVS ASPECT評分與DWI ASPECT評分、NIHSS評分的相關性 治療前PVS ASPECT評分與治療后DWI ASPECT評分、治療前后DWI ASPECT評分差值呈正相關(r=0.724、0.677,P<0.05),與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后NIHSS評分差值無明顯相關性(r=0.065、0.153,P>0.05);治療前SVS ASPECT評分與治療后DWI ASPECT評分、治療前后DWI ASPECT評分差值、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后NIHSS評分差值呈正相關(r=0.568、0.612、0.531、0.478,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主要由腦供血中斷引起的腦卒中類型,會迅速導致能量耗竭和細胞死亡。溶栓是一種基于半影概念的恢復缺血區血液供應的治療方法,是目前治療腦梗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可通過靜脈內和動脈內溶栓治療得到改善。SWI是一種創新的方法,其利用相位信息成像來提高MRI的對比度。不同的磁敏感差異組織之間的對比可以通過相位圖和強度圖的后處理來加強,SWI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腦血管,在臨床常規成像中也逐漸得到應用[6-8]。
本研究中,SWI檢測出的缺血梗死區域面積大于常規MRI和DW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測其原因在于,SWI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技術,與傳統MRI相比,提供了額外的磁化率信息,其利用磁性來創建圖像對比度,可以顯示大腦中的靜脈結構。雖然T2加權振幅圖像可提供磁化率對比,但SWI進一步加強了不同磁化率組織之間的對比度[9],這對于腦部微血管系統的刻畫有很大的好處。
既往研究表明,DWI上的早期梗塞狀態可以預測臨床預后[10],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臨床神經功能改善或惡化可能與遠期預后有關,因此,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評估中,影像學和臨床結果至關重要。由于SWI可以顯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理變化的跡象,因此,其有助于評估這些患者的早期臨床和影像學結果[11]。當急性卒中血流量明顯減少時,相關腦組織氧攝取分數升高,脫氧血紅蛋白增多,表現為較低的信號強度。SWI-PVS存在的可能作用機制在于缺血腦組織的血流動力學和靜脈中脫氧血紅蛋白的變化[12]。因此,SWI-PVS可能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PVS ASPECT評分與治療后DWI ASPECT評分、治療前后DWI ASPECT評分差值呈正相關(r=0.724、0.677,P<0.05);治療前SVS ASPECT評分與治療后DWI ASPECT評分、治療前后DWI ASPECT評分差值、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后NIHSS評分差值呈正相關(r=0.568、0.612、0.531、0.478,P<0.05)。這表明,SWI的PVS、SVS特征與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SWI在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梗死面積方面的準確性更高,可作為臨床治療評估的預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