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曲,陳 潔,郭易非,杜雨翎,李林臻
(1.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 2.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時尚設計學院,上海 201620)
釘線繡是將緊捻的綜線圍在圖案邊緣,再用穿有另一根引線的短針將綜線沿著圖案釘出造型的針法[1],綜線是比繡線粗的緊捻的絲線或棉線,也叫包根線。釘線繡工藝起源較早,金韺蘭等[2]從考古學的角度撰寫的《中國刺繡針法起源研究》中提到“實物首現于湖北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的石字菱紋錦表面上。”在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中釘線繡工藝多用于圖案的邊緣裝飾,也有以釘線繡鋪滿圖案整圖的應用手法[3]。釘線繡工藝因其可以增加底布牢度,在較長的時間里成為少數民族人民增加服飾耐磨損的裝飾選擇。在貴州的水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及其所在地區的刺繡中,釘線繡工藝與其他刺繡工藝一起形成不同民族或地區的特色刺繡圖案。
本文以貴州少數民族刺繡中使用釘線繡工藝的刺繡品種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刺繡品種釘線繡工藝的運用,比較不同民族、地區刺繡中對于釘線繡工藝的異同,總結不同民族不同刺繡的審美偏好,為釘線繡工藝研究增加理論分析,為刺繡藝術進行現代設計創新提供不同的視角。
不同品種刺繡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圖案的表現形式,而非刺繡工藝上的特色。蘇繡、粵繡、苗繡等皆由平繡、打籽繡、釘線繡等多種工藝針法配合完成。釘線繡工藝雖然使用廣泛,但是極少單獨使用,而常與其他刺繡工藝結合使用構成刺繡圖案,因此對于釘線繡的研究多出現在各民族的刺繡技藝中。釘線繡的工藝圖解及綜線結構見圖1、2。

圖1 釘線繡工藝圖解

圖2 釘線繡綜線結構
水族釘線繡工藝的研究主要出現在水族馬尾繡的研究之中。張婧[4]、章婧[5]、蔣娟娟[6]、張超等[7]從馬尾繡的制作材料、工藝流程、圖案以及文化內涵的角度將馬尾繡的物質構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吳芳梅[8]、柳國強[9]、楊榮艷[10]、紀聰聰等[11]將馬尾繡的研究從物質構成延伸到了創新設計之中。盧延慶[12]以專著的形式研究了水族馬尾繡的制作與文化?!端羼R尾繡典藏》[13]中則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詳盡介紹了水族馬尾繡的物質構成和文化內涵。關于馬尾繡的研究體量雖大,但其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涉及馬尾繡的制作、非遺保護、創新設計等方面。在水族釘線繡的研究中有個別以水族馬尾繡為主與其他民族釘線繡的對比研究。鮑詩度等[14]通過與其他民族釘線繡的對比研究,分析了水族馬尾繡與苗族、侗族2種釘線繡的異同;張歡[15]以馬尾綜線為研究對象,對比了幾種馬尾繡的異同。
苗族釘線繡工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不同地區苗族刺繡的個案研究之中。楊正文[16]、豐蔚[17]等對釘線繡工藝在苗繡中的叫法以及各地區不同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概述。靳偉[18]、曾彬[19]等對舟溪蠶錦繡(又稱板絲繡)的藝術形式進行分析,認為釘線繡在蠶錦貼布繡中作為蠶錦貼花的輪廓線起到固定作用。雷友梅[20]、楊濤[21]、李彥[22]、曹雪[23]等分別通過對黔東南不同地區苗族刺繡的研究,總結出在凱里市東北角與臺江縣西北角毗連地帶的革一縣釘線繡作為輔助工藝,以輪廓線與打籽繡一起構成刺繡圖案,被稱為“梗邊打籽繡”。劉青[24]、樊蓉[3]對銅仁市松桃地區的釘線繡工藝進行了分析。蔣正珊[25]認為朗洞地區苗族釘線繡工藝主要是侗族使用的繡法,受到苗、侗雜居的影響,所以從侗族中流傳至苗族。
學者們對于貴州其他民族釘線繡工藝的研究較少。全克楠[26]、成威[27]分別分析了黔東南72侗寨、48侗寨的侗族服飾刺繡技藝,將釘線繡作為刺繡工藝的一種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分析了幾種常用刺繡工藝的組合使用方式。卞思瑾[28]認為仡佬族服飾刺繡中釘線繡主要作為刺繡的緣飾使用。
綜上所述,在貴州各民族中釘線繡工藝的研究散落于各民族的刺繡研究之中,對于其在不同民族或地區中的對比研究較少。
本文立足于釘線繡工藝,選取貴州省內5種運用具有特色的刺繡——水族馬尾繡、舟溪苗族蠶錦繡、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織金苗族絞線繡以及黔東南侗族盤筋繡,比較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刺繡中對于釘線繡工藝的運用異同。
水族馬尾繡中釘線繡工藝主要運用制作刺繡圖案的輪廓線,如圖3中白色線條部分所示。水族馬尾繡以馬尾毛作為釘線繡綜線內芯而得名,綜線以白色絲線纏繞包裹住馬尾毛制成,刺繡時以白色引線釘于深色底布之上,勾勒出刺繡圖案的外輪廓線,圖案輪廓內部以打籽繡、鎖繡、辮繡等工藝進行填充,共同構成刺繡圖案。水族馬尾繡在服飾上使用的位置非常廣泛,主要在衣緣的鑲邊和花邊、圍腰的胸牌、背兒帶、童帽、繡花鞋的鞋面等上作為裝飾。
黔東南舟溪地區苗族蠶錦繡中釘線繡工藝同樣用于刺繡圖案的輪廓線上,如圖4中每個單獨圖案的深色線條部分所示。舟溪苗族蠶錦繡顧名思義,是將蠶錦貼于面料之上形成圖案,再將綜線釘繞于蠶錦圖案外輪廓上進行固定的一種刺繡。舟溪苗族蠶錦繡的綜線內芯同樣為馬尾毛,以棕黑色絲線纏繞包裹馬尾毛制成綜線,再用同色引線釘于底布之上。舟溪苗族蠶錦繡主要用于節日盛裝衣身上裝飾。

圖4 舟溪苗族蠶錦繡上衣局部圖
舟溪苗族婦女制作蠶錦貼補繡時,首先制作蠶錦貼花的樣板。用白紙剪出需要的圖案做成貼花的樣板,將制作好的花板放在染好色的蠶錦片上,根據貼花底板的輪廓對蠶錦進行裁剪。用魔芋漿將裁剪好的蠶錦貼在絲緞底布上,用綜線圍出蠶錦貼花的輪廓,以釘線繡將蠶錦貼花固定在絲緞底布上[18]。由于在制作蠶錦繡時,用作綜線內芯的材料一般為棕樹皮纖維或者馬尾毛,因此在水族馬尾繡盛行之后,也有了“苗族馬尾繡”之說。
黔東南革一地區苗族梗邊打籽繡的釘線繡工藝也用于制作刺繡圖案的輪廓線,如圖5中白色線條部分所示。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中的“梗線”即綜線,綜線內芯為10根細棉線,外用1根白色或黃色絲線繞纏。刺繡時以同色引線將綜線固定在底布上作為輪廓線,內以打籽繡形成若干綠豆大的顆粒點填充[22]。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多用于女服,主要分布在上衣的領邊、衣襟、肩部以及袖子等部位;背扇、兒童的帽子、腰帶、鞋子等也有大面積使用[23]。

圖5 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上衣局部圖
畢節市織金縣苗族絞線繡釘線繡工藝既可以用于勾勒圖案輪廓,也可以用于圖案填充,如圖6中白色輪廓線和黃色盤繞線條部分所示,使用方式相對比較自由。織金苗族絞線繡又稱“纏繡”“絞繡”“盤筋繡”,以較硬的梗線或麻絲為棕線內芯,芯外緊密纏繞絲線制成彩色綜線,將綜線盤出各種紋樣之后,再用單股同色引線將其一節節固定在底布上??椊鹈缱褰g線繡主要用于背兒帶的背扇之上??椊鸬拿缱鍕D女制作背扇時在絞線繡之外,輔以平繡和鎖繡[29]。

圖6 織金苗族絞線繡背扇局部圖
黔東南榕江縣侗族盤筋繡的釘線繡工藝主要用于勾勒圖案的邊緣,有時也用于填充圖案,如圖7中白色線條勾勒的輪廓以及彩色線條填充的花瓣部分所示。黔東南侗族盤筋繡又稱“釘線繡”“盤線繡”,綜線用白棉線或將細布條搓捻成條作為內芯,因此棕線較粗。外面用粗絲線緊密纏繞制成,視覺上呈現螺紋狀。刺繡時,根據繪制好的圖案造型,用白色引線將纏繞好的白色粗綜線固定在面料上,形成圖案的邊緣[26]。再運用彩色釘線繡、折疊繡、拉尾打籽繡[27]等其他繡法填充圖案內部,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感。黔東南侗族盤筋繡主要用在女上衣的袖口、衣襟、下擺,圍腰、背兒帶、鞋帽上。

圖7 黔東南侗族盤筋繡繡花鞋局部圖
綜上所述,雖然同樣運用了釘線繡工藝,但5種刺繡在釘線繡工藝綜線內芯材質、綜線絲線的色彩、使用位置、刺繡中所結合使用的其他刺繡工藝以及在服飾中裝飾的位置方面皆有異同如表1所示。

表1 5種刺繡釘線繡工藝運用分析
圖案能夠綜合風格、類型、色彩、工藝等眾多內容進行應用[30]。從刺繡圖案審美角度來看,5種刺繡在的綜線質感、造型風格、色彩3個方面表現上各有特色。
在釘線繡工藝中,綜線的質感尤為重要,對于整個刺繡的藝術風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種刺繡的綜線質感匯總如表2所示。在水族馬尾繡中,以綜線白亮,整體刺繡輪廓清晰、線條流暢、轉折處棱角分明為佳。因此在制作綜線時追求以白色馬尾毛為芯,以白色絲光線纏繞,借助馬尾毛的韌性達到輪廓線條圓潤流暢的效果。

表2 5種刺繡綜線質感差異分析
舟溪苗族蠶錦繡的圖案精巧纖細,在制作綜線時,追求的效果是精細、柔軟而順滑。因此雖然同樣可以用馬尾絲作芯來制作綜線,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首選棕櫚樹皮中提取的纖維[14],棕線可以更細、更柔軟順滑。
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由于所繡圖案面積很小,且線條中折線較多,因此綜線需要足夠柔軟,大都以柔軟的棉線做為綜線內芯。
織金苗族絞線繡的綜線使用方式比較獨特,不像其他幾種刺繡將釘線繡用于描邊,既可作為圖案輪廓線,也可以往復折疊密集排列。因此,綜線同樣以棉線做芯,可粗可細,追求柔軟質感,達到能靈活彎轉折疊的效果。
黔東南侗族盤筋繡追求圖案凹凸肌理效果明顯,因此綜線用白棉線甚至細布條搓捻成條作為內芯,外面用絲線緊密纏繞制成綜線。與其他4種綜線的不同之處在于侗族制作綜線的絲線搓捻程度更高、略粗,線身并不平滑,因此表面能清晰地看到一圈圈螺紋。
5種刺繡代表造型如圖8所示,水族馬尾繡最為明顯的圖案風格特征是無限延展的輪廓清晰、線條圓潤流暢、轉折處棱角分明的卷曲線條。作為水族服飾最重要的裝飾,無限延展的圖案造型特點使馬尾繡不僅可以作為衣緣裝飾進行二方連續的延展,同時可以方向自由地延展,制作成面積較大的圍腰胸牌或者背兒帶背扇的圖案(如圖5(a)所示)。

圖8 5種刺繡造型差異分析
舟溪苗族蠶錦繡以同樣精巧的蠶錦與綜線構成完全不同于其他4種刺繡的線條流暢、纖細的幾何紋樣造型(如圖5(b)所示)。舟溪苗族蠶錦繡的幾何紋樣主要有三角形、芒紋、萬字紋等。幾何紋樣來源于生產和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是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31]。在舟溪苗族人歷史上的演變與遷徙中,這些抽象的幾何紋樣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性質,既有每個單獨紋樣自身明確的含義,又有綜合所有紋樣的整體象征意義。
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刺繡圖案以小而密、線條自由靈活、細致而輕巧為特色,如圖5(c)所示以適合紋樣的形式拼在一個個長方形小格子里面。釘線繡輪廓內的打籽繡靈活地以點成線成面,使得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的圖案題材靈活多變,刺繡內容及其豐富。
織金苗族絞線繡以往復折疊密集排列的綜線線條直接盤出抽象化圖案為特色,不擅長表現具象的圖案,因此以釘線繡直接釘出抽象的花卉和蝴蝶圖案的輪廓,如圖8(d)所示釘盤出花朵形狀的圖案作為紋樣內的填充。繡工精細,線條細密靈活,彎轉順暢,與織金蠟染的紋樣風格十分接近。
黔東南侗族盤筋繡的圖案以高度概括且十分抽象為特色。如圖7所示在刺繡裝飾部位比較小,還要表現多種紋樣的時候,各種紋樣會相互交織,因此如圖8(e)中所示圖案高度概括,且十分抽象。從圖案風格上,黔東南侗族盤筋繡與水族馬尾繡極為相似,由于馬尾繡的歷史較長而且非常有表現力,刺繡層次分明,且呈現出特有的浮雕質感,華美精致,頗受侗族、苗族、水族年輕女性喜愛[32],因此逐步影響到了侗族地區。但是黔東南侗族盤筋繡相對于水族馬尾繡來說,由于綜線更粗且成螺紋狀,視覺效果明顯,肌理感強,并且加以折疊繡作為填充,其浮雕效果更為夸張。
如圖9所示,水族馬尾繡白色的輪廓搭配中低明度、高純度的棕色系,綠色系內部填充,色彩濃烈而莊重。舟溪苗族蠶錦繡以深色綜線搭配紅黃藍綠白等高明度、高純度的蠶錦,色彩鮮亮且具有時尚感。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以白色輪廓搭配漸變的紅色和青色,色彩對比強烈,活潑鮮亮??椊鹈缱褰g線繡沒有統一的色彩風格,配色和諧即可,既可以以高明度低純度的白色、青色、紫色和紫紅色進行組合,也可以以高明度高純度的黃色、綠色和紅色進行組合,色彩風格多變。黔東南侗族盤筋繡同樣以白色輪廓搭配色彩填充,但是不同于水族馬尾繡與革一苗族梗邊打籽繡具有固定的配色,色彩搭配特別豐富,所有色相、明度、純度的色彩皆可進行組合。

圖9 5種刺繡色彩審美差異分析
本文結合實物分析對水族、苗族、侗族3個民族5種刺繡的釘線繡工藝進行對比研究發現,5種刺繡在綜線內芯材質、綜線絲線的色彩、使用位置、刺繡中所結合使用的其他刺繡工藝以及在服飾中裝飾的位置方面皆有異同,并且所形成的刺繡圖案在綜線質感、造型風格、色彩3個方面也呈現出不同的審美傾向,體現出各民族地區獨特的傳統文化與審美偏好。因此,在對各民族的刺繡進行當代創新設計時,應深入研究其構成的要素,把握不同刺繡的工藝特點及審美要素,從而發揮出民族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