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鏞霏 曾立偉
胃痛,又稱胃脘痛,亦稱“心下痛”,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此病多見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1,2]。其發病因素多樣,臨床表現各異。此病目前在中國發病率逐年升高,呈年輕化趨勢,以青、中年人為主要人群[3]。中醫藥治療胃痛歷史悠久,且具有差異化、個體化的特點。說明中醫藥在此病的診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另外,合方及藥對配伍方法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體現[5],筆者從“合方治難病”思路出發,選取良附丸、失笑散、左金丸、丹參飲、枳術丸、百合烏藥湯中6個對藥,組成自擬六合湯,經多年臨證,獲效良多。現選取鏞霏知醫堂門診各型胃痛患者80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鏞霏知醫堂門診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1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7個月,平均病程3年;均經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3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5例,慢性胃炎伴有糜爛8例,慢性胃炎伴十二指腸潰瘍者8例,胃潰瘍伴有十二指腸球炎4例,胃癌4例,低分化腺癌、幽門癌各2例,幽門螺旋桿菌陽性11例。臨床表現均有胃痛,痛時牽連脅背,惡心嘔吐或伴有胃脹、胃酸、嘈雜等。患者多有反復發作史,發作時間及疼痛程度不定。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以《中醫內科學》[6]中胃痛的診斷標準為依據。西醫診斷以綜合醫院實驗室數據及胃鏡檢查結果為診斷依據。
1.3 治療方法80例患者均以自擬六合湯為底方,藥物組成:高良姜10 g,香附6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黃連10 g,吳茱萸4 g,丹參10 g,砂仁6 g,枳實10 g,麩炒白術15 g,百合10 g,烏藥6 g。加減化裁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7 d為一個療程。隨癥加減:胃酸加海螵蛸10 g,煅瓦楞子15 g;胃脹加厚樸10 g,炒萊菔子6 g;嘈雜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加蒲公英15 g。中藥治療期間停用一切西藥,病情決定具體服藥時長。
1.4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六合湯治療各型胃痛的療效評判,以胃痛發作程度及其他癥狀表現為標準。分為以下3種:顯效:胃痛消失,其他伴隨癥狀消失或減輕,1年以上無復發;有效:胃痛及其他伴隨癥狀減輕;無效:胃痛無改善。
80例患者短則1個療程治愈,長則5個療程治愈,多數患者在3個療程內顯效。80例患者依據評判標準,結果為:顯效者71例;有效者8例;無效者1例。總有效率高達98.2%(79/80)。
案1:錢某,男,59歲。工人,陜西黃陵縣人。2018年4月16日經人介紹來鏞霏知醫堂就診。自訴間歇性胃痛10余年,屢服中藥、西藥無效,曾于2018年2月3日因“間斷性胃脘部疼痛不適1個月”在延安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治療,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伴糜爛。經抑酸護胃治療2周后,癥狀好轉出院。3月11日以來胃痛復發,每日數次。遂至門診就診。現癥見:胃脘部疼痛不適,伴有嘔惡吞酸,胃部嘈雜,面色萎黃,消瘦乏力,大便略溏,少腹冷脹,夜間加劇。舌質黯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脈象弦緊。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證型:脾胃虛寒合氣滯血瘀證。治法:溫胃止痛,和胃降逆,活血解郁。處方:自擬六合湯加味。組方:高良姜10 g,香附(包煎,后下5 min)6 g,百合10 g,烏藥(包煎,后下5 min)6 g,黃連10 g,吳茱萸4 g,丹參10 g,砂仁6 g,蒲黃(包煎) 10 g,五靈脂10 g,枳實10 g,白術15 g,谷芽10 g,雞內金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每次間隔4 h,每次服用250 ml,飯后2 h服用。囑咐患者忌油膩、肉食以及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流質飲食。
2018年4月21日二診:胃部疼痛減輕,嘔惡、胃酸、嘈雜癥狀減輕。脈沉緊微數,舌質淡紅、苔白微厚。續用前方5劑,煎服法同前。
4月26日三診:胃痛大減,伴隨癥消失。惟有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診其脈沉緩,望其舌質淡紅,苔薄白。續用原方加佩蘭(包煎,后下)10 g,車前子(包煎)15 g。5劑水煎服,煎服法同前。5月1日四診:諸癥全消,二便可、飲食正常。不再開方服藥,囑其忌生冷油膩辛辣之品,按時進食、少量多餐。
按語:胃痛是慢性胃炎常見的癥狀之一,其病雖有寒熱虛實之辨,但多屬虛寒。該患者間歇性胃痛10余年,久病則虛,中焦脾土運化不利,水谷精微不得上乘,則顯出脾土本色,故面色萎黃。虛寒則陽氣虛弱,大便溏泄,少腹冷脹,夜間加劇。氣滯久,血運不開,瘀血得成,故舌黯淡。此脾胃虛寒尚處于氣虛階段時,自擬六合湯能健脾溫胃,既能補氣虛,又能行氣滯,行氣補氣而不傷氣。該患者胃寒氣滯及寒熱虛實錯雜,六合湯中枳術丸能消能補,寓補于消之中,失笑散、丹參飲活血化瘀,對胃痛久病入絡導致的氣滯血瘀,甚為適宜。故自擬六合湯對慢性胃炎導致的胃脘疼痛有較好療效。
案2:張某,女,43歲,榆林市定邊縣人,公務員。2016年11月15日來鏞霏知醫堂初診。自訴胃脘痞悶,時有疼痛,飲食不佳,頭暈乏力反復發作8年余。每年在榆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反復做胃鏡檢查,胃鏡提示:胃黏膜色淡平薄,以白為主,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刻下見:患者訴胃脘悶脹不舒,噯氣,食少,頭暈乏力,形體消瘦,大便不爽,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苔潤稍胖,苔白微膩,邊有齒痕,脈沉緩。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辨證分型:脾胃虛寒、氣滯血瘀、肝胃不和。治療原則:溫中行氣,理氣健脾,活血止痛。處方:自擬六合湯加減。組方:高良姜10 g,香附(包煎,后下5 min)6 g,百合10 g,烏藥(包煎,后下5 min)6 g,黃連10 g,吳茱萸4 g,丹參10 g,砂仁6 g,蒲黃(包煎)10 g,五靈脂10 g,枳實10 g,白術15 g,谷芽10 g,雞內金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每次間隔4 h,每次服用250 ml,飯后2 h服用。囑咐患者忌油膩、肉食以及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流質飲食。
2016年11月20日二診:自訴胃脘悶脹及疼痛均減。噯氣、食少已有緩解,但頭暈乏力依舊,大便稍利。脈沉微數,舌質淡紅,苔白微厚。續用前方,加車前子(包煎)15 g,谷芽10 g,雞內金10 g。5劑水煎服,煎服法同前。11月26日三診:胃痛消失,他癥全消。惟頭暈乏力,飲食較前好轉,但不完全恢復,小便不利。診其脈沉緩,望其舌質淡紅,苔薄白。續用原方5劑加佩蘭(包煎,后下5 min)10 g。
按語:四診合參、辨證分析。該患者“久病必虛,傷及脾氣”,出現頭暈乏力,形體消瘦,脈沉緩等癥狀。又存在“久病必瘀,久則氣滯”的癥狀,如胃脘痞悶,時有疼痛。“久病傷陽,濕阻中焦”影響脾胃運化,而食少,苔潤白膩,邊有齒痕。患者癥狀皆因中焦運化不通,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全身而致,上不滋養腦竅,則頭暈乏力,下不能濡養腸道,故大便不爽,小便清長。土壅木滯,則見噯氣、食少。本案取自擬六合湯加減治療,方中枳實、白術健脾和胃、消中寓補,為治胃脘痞脹之要藥,白術還可助中焦布散精微,使頭暈好轉;百合、烏藥為治上、中焦氣滯諸痛之良方。丹參飲活血止痛消脹,失笑散為治諸般疼痛之方劑。左金丸中,黃連、吳茱萸為調肝胃、制胃酸之妙方。諸方合用,溫中行氣,理氣健脾,活血止痛,故方藥對證,而獲良效。
案3:楊某,女,42歲,陜西省子長縣人。2019年9月19日來鏞霏知醫堂就診。自訴胃脘脹痛2年余。1年前在陜西省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行胃鏡鋇餐、纖維胃鏡等檢查,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經服多潘立酮、胃復安等西醫治療無好轉,1周來癥狀加重。刻下癥見胃脘悶脹,疼痛隱隱,噯氣反酸,口苦神疲,納呆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滑。延安市人民醫院胃鏡檢查見:胃黏膜明顯充血、水腫,有膽汁從幽門反流入胃。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辨證:胃脘痛。證型:脾胃虛寒型。治法:溫中和胃,理氣止痛。方用:自擬六合湯加減化裁。方藥:高良姜10 g,香附(包煎,后下5 min)6 g,百合10 g,烏藥(包煎,后下5 min)6 g,黃連10 g,吳茱萸4 g,丹參10 g,砂仁6 g,蒲黃(包煎)10 g,五靈脂10 g,枳實10 g,白術15 g,谷芽10 g,雞內金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每次間隔4 h,每次服用250 ml,飯后2 h服用。囑咐患者忌油膩、肉食以及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流質飲食。
2019年9月25日二診:疼痛減輕,嘔吐、惡心、胃酸、嘈雜癥狀悉減。噯氣、納呆便溏癥狀稍減輕。脈沉微數;舌質淡紅,苔薄白。續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 g,佩蘭10 g,麩炒蒼術10 g。5劑水煎服,煎服法同前。10月1日三診:胃痛消失,余癥全消。飲食便溏均較前好轉,無需再服藥,囑咐患者注意少食多餐,流質飲食。
按語:西醫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膽囊排入十二指腸的膽汁和其他腸液混合,通過幽門,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產生的炎癥性病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為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后,以及幽門功能失常和慢性膽道疾病等[7]。臨床癥狀為:胃部飽脹感或不適,往往飯后加重,或有胃痛,或胃部發涼,常伴有腹脹、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胃振水音、腸鳴、排便不暢、食欲不振和消瘦等;嚴重者還有胃出血、嘔血或排黑便(柏油樣便)以及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等。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范疇,可分為脾胃虛寒、肝胃不和、氣滯血瘀、脾胃濕熱等類型[8]。患者久病,脾土運化不利,肝胃不和,肝疏泄功能下降,膽汁不循常道,上逆則形成膽汁反流。患者中焦虛寒,脾陽不振,故神疲乏力,納呆便溏。方中高良姜、香附合用,可溫中祛寒,鼓舞陽氣得復,使中焦運化得司,枳實、白術合用使氣機升降有序,氣機樞紐得利。百合、烏藥合用入肝經,使肝木條達,疏泄功能恢復,又兼溫腎之用。蒲黃、五靈脂、丹參合用祛瘀養血,使瘀去生新血,緩解出血及疼痛。由此可見,膽汁反流性胃炎無論何型,用六合湯加味化裁均可獲良效。
胃痛是中醫的一種病名,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的一種疾病。“胃脘痛”之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意指胃痛[6]。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辨證特點:胃脘痛綿綿無定時,喜按喜溫,常兼脘痞食少,伴吐清水,畏寒或神倦便溏,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脈細或緩或沉遲[7]。《中醫內科學》[6]的胃痛包括西醫內科中,屬消化系統疾病的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癥及胃黏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等[8,9]。
《中醫內科學》[6]中將其為病因病機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辨證分型為: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瘀血停滯、胃陰虧虛、脾胃虛寒7個類型。根據不同證型,采取不同的理法方藥。臨床實踐中,半年以上胃痛患者的病因寒熱虛實錯雜,難以分清證型。筆者認為胃痛日久,久則入絡,痛則不通為其基本病機,遷延日久,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熱錯雜,虛實難辨,各型病證,交互出現;故臨床治療中不能拘泥教材中的辨證分型而施治。筆者從“合方治難病”思路出發,治療時根據病因病機把多個方劑合并加減。合方是疾病辨證論治的需要,是體現辨證的整體觀與恒動觀,體現了方證的對應觀;合方既可集所合方劑功效之長,又可避所合單方療效之短,突出表現合方法則的優勢[10]。多方協同,功效疊加,擴大了原方的治療范圍,產生了新的功效,只要病機相同,法理相通,即可用于臨床發揮其獨到優勢。胃痛病證,病機錯雜,升降失調。治療應寒溫并用、升降并用,理氣活血、攻補兼施。自擬六合湯實際上是以6個古方:良附丸、失笑散、左金丸、百合烏藥湯、丹參飲、枳術丸為基礎,經合方加味而成。方中良附丸溫中散寒、疏肝理氣;失笑散活血行瘀,散結止痛;枳術丸攻補兼施;百合烏藥湯養陰理氣;左金丸寒溫并用,既能清瀉肝胃之火又兼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丹參飲增強活血、行氣止痛之功。諸方合用,共奏調補脾胃、暢達氣機、活血止痛、消食健運之效。自擬六合湯對各型胃痛可辨證加減施治,均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