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玲 曹晨陽
■摘 要: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搖籃,應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勞動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的重要路徑。本文通過分享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選手先進事跡,從改變勞動觀念、提高勞動能力、推動勞動創新和培養勞動品質這四個方面解析勞動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專業技能與勞動實踐的密切關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關鍵詞:勞動教育;勞動精神;技工院校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我國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和世界制造業強國相比,我們在創新能力、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為加快推動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迫切需要培養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必須同時兼顧專業技能和勞動精神的培養,這是新時代技工院校肩負的重要使命。
世賽的參賽選手兼具國際前沿的技能和勞動素養,展現了勞動者風采,詮釋了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激發了人們崇尚技能、投身技能的熱情。把世賽選手具備的勞動精神融入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促進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是筆者所要探究的內容。
(一)勞動教育現狀
1.社會層面
在科技引領社會發展的今天,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社會觀念尚未根本轉變,一些人仍片面地認為腦力勞動才是體面、光彩的工作,看輕體力勞動,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勞動者,奉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錯誤勞動觀。
2.學生層面
在思想意識方面,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會勞動、不愛勞動的現象,甚至將勞動教育等同于做家務、打掃衛生、社會實踐等活動,勞動意識十分淡薄。另外,網絡的普及使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抱有羨慕網絡主播、爭當網紅、不勞而獲、追求享樂等不切實際的幻想,進而形成了厭惡勞動,輕視勞動者的錯誤價值觀。
在實踐能力方面,技工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需要通過動手實踐來實現,但部分學生勞動實踐的自覺性不高,要么嫌臟怕累,要么懶于動手、敷衍了事,缺乏深度的勞動體驗,技能操作和實踐能力相對不足,致使勞動教育流于形式。
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有部分頂崗實習生實習期未滿便退出實習崗位,通過企業走訪、學生問卷調查發現,一方面,學生勞動實踐能力差,不能勝任實習崗位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常常抱怨工作太累,勞動主動性差,缺少吃苦耐勞的品質。
(二)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規范指導,使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實施路徑更加清晰。
上述文件提出了要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踐行勞動精神,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通過厚植勞動情懷,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有效提高學生在崗位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勞動創新實踐能力。
世賽是全球最高層級的職業技能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世賽作為全球各領域最高技能水平的競技場,為世界一流技能高手搭建了比拼、交流、借鑒的平臺,不斷推動行業標準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我國世賽選手以技工院?;蚵殬I院校的在校生為主,不少學生來自農村,部分選手因為成績一般、中考失利、為減輕家庭負擔、學門技術謀個出路等原因步入技工院校或職業院校學習,曾經的“后進生”們入學后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勤學苦練,不斷進步成長,奔向世界技能舞臺,甚至走上世賽最高領獎臺,生動地詮釋了勞動改變人生。
世賽選手與技工院?;蚵殬I院校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可比性強。剖析選手的事跡,更有借鑒性,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
(一)崇尚勞動,轉變勞動觀念
聶鳳是第43屆世賽美發項目金牌獲得者,盡管中考成績達到了普通高中分數線,但她內心執著于學習美發,于是放棄讀高中,選擇學習美發專業。
聶鳳的父母希望她讀高中、考大學,將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父母覺得美發行業檔次不高,不想讓女兒從事美發行業,但看到聶鳳對美發行業發自內心的熱愛,還是尊重了她的選擇。
入校后,聶鳳努力學習、苦練基本功,連續參加了第41屆和第42屆世賽的全國選拔賽,雖被淘汰,但她從未放棄,而是更加艱苦訓練。憑借扎實、出色的專業技能,聶鳳一舉奪得第43屆世賽美發項目的金牌。
聶鳳的真實經歷打破了傳統偏見,證實了上大學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就讀技工院校,學好技能同樣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照樣可以讓青春綻放光彩。奪冠后,聶鳳回到母校任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技術能手”等諸多榮譽,完成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聶鳳大師工作室的建設,用實際行動助力中國美發行業的發展。
持有傳統觀念的人認為,技工院校畢業的學生,就是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體力勞動者,算不上“體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為了所謂的“面子”,有些青少年寧愿虛度高中生活,也不愿意學習技能。
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只有社會分工不同。職業也不分貴賤,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廣大勞動者都值得被尊重。隨著世賽影響的擴大,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不斷攀升。
(二)熱愛勞動、辛勤勞動——提高勞動能力
在第45屆世賽上,陳君輝和李俊鴻經歷4天累計22小時的比賽,聯手奪得混凝土項目金牌。
混凝土項目由兩名選手配合完成,涵蓋多個專業技術工種且工序復雜,需要用到158種工具和配件以及19噸原材料,對選手的專業技能、分工合作能力和身體綜合素質要求都非常高。比賽第一天下午,陳君輝的手指被鋸齒劃破,包扎治療后重返賽場時比賽已經開始了40分鐘,而且按比賽規則選手出現這種情況不予補時,比賽時間十分緊張。
賽場上所用到的材料都是通過人力搬運,體能消耗極大,盡管如此,兩位選手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去尋找項目實施的最佳方案。由于比賽現場有噪聲,兩位選手之間的溝通交流全靠長時間培養的默契。兩人在確保操作精度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推進每一個工序,一點點把失去的時間追了回來,兩人在第一天比賽結束時成功完成了進度目標。兩人在賽場上相互協作、沉著應對,憑借扎實的基本功與精湛的技藝為中國奪得混凝土項目首金。
陳君輝和李俊鴻的摘金經歷告訴我們,世賽不僅考驗選手的知識掌握能力和實操能力,還考驗選手的臨場應變、協調配合和體力等綜合能力,特別是多人協作完成的項目,還要磨煉出高度的配合默契和專注力。要想成為新時代合格的一線技術工人,真正將所學技能靈活應用到企業生產中,技工院校的學生不僅要提高理論知識水平, 還要熟練運用工具、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增強體能和提升協作能力。
勞動教育不僅限于體力勞動,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綜合勞動能力培養。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技術工人需要具備技術工藝實施的組織和計劃能力,針對突發狀況快速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如軟件故障或工具設備異常等情況,需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彰顯時代精神——推動勞動創新
在第44屆世賽上,蔣應成摘得了汽車噴漆項目金牌,他通過拼搏奮斗實現了出彩人生。
蔣應成勤學苦練、潛心打磨技能,積極備戰第44屆世賽。根據世賽標準,涂料噴涂厚度誤差不能超過0.01毫米,為了達到比賽要求,就要嚴格控制噴槍的氣壓、走槍速度等,這就必須鍛煉雙手的穩定性。
為了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蔣應成給自己設計了很多訓練方法,比如用噴槍的時候,在手腕上掛一瓶礦泉水;用打磨機把雞蛋殼去掉,保證雞蛋膜不破;車門拐角處用左手才能噴好,他就刻意練習左手,用左手吃飯、訓練,把自己練成了“左撇子”。蔣應成在自己的領域內主動探索和創新,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終于身披國旗登上了世界技能最高領獎臺。
從蔣應成的奪冠之路可以看出,隨著行業發展和行業標準的提高,世賽不斷推出新工藝,引領技能創新。面對新興的技能領域,選手需要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提高技能和工藝水平,達到世賽標準。
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活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最終要落腳于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青少年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甘于奉獻的傳統美德,也應不斷挖掘自身創新潛力、提升自身創造性的勞動能力以適應行業發展和推動科技變革。
技術工藝與行業發展息息相關,行業發展推動技術革新,技工院校學生要以世賽選手為榜樣,在學習中緊繃創新之弦,注重自身技術工藝的精進提高,掌握更多高標準的技術工藝。這樣才能更好地去面對技術含量更高的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去適應日新月異的先進技術。
(四)磨煉意志——培養勞動品質
曾正超在第43屆世賽上為我國摘得焊接項目的首金。
焊接技能對手部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手抖一下可能就會造成缺陷,就算鐵水掉在手上,也必須堅持、必須忍住,否則就會影響焊接質量。雖然穿著防護服,但上千度的焊花依舊能夠通過防護服灼傷皮膚,曾正超手臂上大大小小的燙疤,都是焊花飛濺,燙穿衣袖后留下的。
曾正超沒有因為高溫燙傷而退縮,而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埋頭苦干,一次次攻堅克難。手臂上一處處的燙疤,見證了他在焊接技術上質的飛躍,助他走上了世賽的最高領獎臺。
勞動教育是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兼顧勞動品質的培養,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增強學生在苦干實干中的自我認同感,加深學生對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解。
技工院校主要以實訓課為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在勞動體驗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要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要將世賽選手所具備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勞動品質融入勞動教育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入校后的學習方式未從普通教育轉變到職業教育中來,對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學生通過學習世賽選手的成才事跡,對勞動有了更深的認識,紛紛以世賽選手為榜樣,積極投身于技能學習中。筆者所在學校在校園文化節上舉辦工業機器人、汽車噴漆等技能比賽,為學生搭建鍛煉和展示的平臺,考核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通過評分和評比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理論、實踐和素養缺一不可。在世賽選手的感召下,學習和弘揚勞動精神逐步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技能學習中。
通過分析世賽選手的成長成才之路,解析勞動精神,把抽象的勞動教育理念和勞動精神物化為具體的實例載體,把書本知識具體化,使勞動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助于把勞動種子深植在學生心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認知能力。
通過分享世賽選手腳踏實地、奉獻進取、突破創新的先進事跡,可以改變學生對一線技術工人的看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注重勞動能力的提升、技能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勞動品質的養成,厚植勞動情懷、培養優秀品質。通過挖掘世賽中的勞動精神,發揮世賽的引領帶動作用,促使學生對勞動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作者:郭桂玲、曹晨陽,北京汽車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