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
新質生產力屬于先進生產力范疇,需要經過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結構系統化轉型,才能在“三力合一”中被催生而成,與傳統生產力區別巨大。
從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進行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論自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問題。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進一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
如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取得了廣泛共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強化基礎研究和突破關鍵技術,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還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多措并舉為新質生產力培育賦能。
以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在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之間搭建“對接”機制,并以制度予以支撐。
首先,制度先行與機制完善定規則。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對原創性、引領性、前瞻性科技進行集中攻關,確保落地更多標志性的重大攻關項目。為此,要進行廣泛市場研究,對國內外市場需求進行系統分析和綜合研判,確保科技成果轉化是可行的,轉化后的產品或服務是能夠極大滿足市場和社會需要的。為了讓成果落地,要在制度上予以支持,為相關主體提供稅收優惠和資金扶持,通過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讓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順利有序推進。
其次,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齊發力。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在舉國體制內進行,要在國家戰略層面整體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并進行系統化創新,以此釋放新質生產力全部效能。一方面,企業要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以“主體姿態”夯實自身研發實力、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并通過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和吸收外部科技成果持續提升成果轉化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為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合作提供幫助,尤其是制度保障,在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中,促進科技成果與現實應用有效對接,并在加速科技成果市場化進程中,讓科技成果快速、便捷地轉化到生產實踐。
新質生產力之“新質”,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層面。因此,培育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并將其視為核心要求。在這一問題上,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支撐系統,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土壤和創造契機。
一是優化經濟環境支撐。在經濟環境方面,需要在科技創新領域或者科技創新領域“外圍”,搭建起專業化、市場化、個性化的科技服務團隊,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行系統化評估和整體化包裝,通過提升其市場吸引力、實踐應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果,并借此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有針對性地提供風險預警和解決方案。
二是優化社會環境支撐。在社會環境方面,政府要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要求,出臺政策和提供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環境。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層面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評估、市場分析、法律咨詢等引導服務,由政府牽頭建設高新技術園區和科創孵化器,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轉化主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以此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進程。
在新時代,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最活躍因素,通過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結構,不但可以助力產業進步、擺脫傳統增長路徑,還能借此培育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
一是產業解碼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面向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智能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的深度整合,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強大產業支持。要將產業應用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驅動,讓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為新質生產力賦能。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中介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的對接,引導和激勵更多優質資本進入到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領域,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產業支撐。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科技成果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一方面,要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向同步,站在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有針對性地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在打破行業壁壘中實現不同產業的彼此滲透和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又要開展科技創新思想和行為的引入和應用,通過牽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新舊兼顧”中全面提升新質生產力培育績效。
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復雜巨系統,需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結構,在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助力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培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充分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外溢效應”,不斷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為國家進步持續注入新動力,培育出更堅實、更持續輸出的新質生產力。
因此,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要培養更多既懂科技又通市場的新型勞動力,通過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合理開展收益分配、拓展職業發展通道、激發人才創新熱情,持續激發和釋放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潛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基礎保障。在創新科技合力上,需要調動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社會各界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協同推進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持續迸發出蓬勃生命力和創新力,在催生新產業、升級傳統產業中,為社會進步注入更多活力,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