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培 周楠
IPO(首次公開募股)嚴監管的信號在持續釋放。
3月15日,證監會集中發布四項政策文件,再次釋放“強本強基”和“嚴監嚴管”的監管信號。
同日,國新辦舉辦發布會,解讀強監管防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有關政策。會上,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將加強IPO企業現場檢查力度,“撤回了上市申請,我們仍然要開展檢查,該追責、該處罰的仍然要追責處罰”。
IPO撤回申請仍要檢查追責的背后,一堆企業正在加緊排隊撤回。
根據Wind(萬得)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3月17日,下同),IPO終止數量(包括主動撤回、終止審核不通過、終止審查)的數量有69家,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峰。
其中,主動撤回的企業占比超九成,有67家。分板塊看,創業板、北交所主動撤回數量分別為20家,滬深主板19家,科創板8家。
多位投行人士向《財經》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監管層對全鏈條的問責體系加強;另一方面,行業景氣度以及自身發展等因素導致一些企業業績下滑不符合上市條件,也有一些企業可能覺得排隊時間較長因此先行撤回。此外,也可能因中介機構自身存在不足。
而隨著監管層對擬上市企業現場檢查比例的提高,這種扎堆撤單的趨勢或將持續。
“下一步,證監會將大幅提高現場檢查比例,主要考慮是同步增加隨機抽取和問題導向的現場檢查,使現場檢查覆蓋率不低于擬上市企業的三分之一。對現場檢查中發現的欺詐發行、財務造假這些線索,一經查實,嚴懲不貸,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力震懾那些試圖帶病闖關者,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眹啦M表示。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其中措施就包括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嚴禁以“圈錢”為目的盲目謀求上市、過度融資。對財務造假、虛假陳述、粉飾包裝等行為及時依法嚴肅追責。
究竟什么樣的IPO企業在主動撤回?《財經》分板塊對今年以來終止IPO的企業進行了梳理。
今年以來,主板終止IPO數量有20家,其中19家為主動撤回,1家為終止審核不通過。2023年同期僅有9家IPO終止,2022年同期有4家。
其中,有12家在問詢/回復狀態后直接變更為終止IPO。從行業看,主板主動撤回企業的行業分布較為分散。其中涉及較多的行業是工業,5家企業來自于此??蛇x消費有4家,材料行業有3家。其余行業還涉及公用事業、日常消費、信息技術等。
在主板的這些撤回企業中,有數家公司已經兩度或多次闖關IPO,包括化妝品企業毛戈平、時代裝飾、安凱特等。
毛戈平早在2016年就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欲沖擊A股彩妝第一股。2023年3月,毛戈平更新招股書,重啟上市計劃。不過如今,毛戈平主動撤回申請。其最新一年凈利潤超過3億元。
無獨有偶,時代裝飾此前也曾闖關IPO。2018年,時代裝飾首次IPO被否。2020年時代裝飾重啟IPO,因客戶集中度、應收賬款等多個問題受到證監會關注。今年3月1日,時代裝飾主動撤回IPO申請。其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921.18萬元。
安凱特亦是二次闖關IPO。2020年6月30日,安凱特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同年11月19日順利過會,但2021年2月8日便主動撤回。此次滬市主板申報僅回復了一輪審核問詢函便再度主動撤回。
從盈利能力上看,這些終止IPO的企業,最新一年凈利潤有過億元的,也有不超過7000萬元的。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的臨工重機,最新一年凈利潤達到了9.41億元。
申報稿披露,臨工重機是全球領先的礦山設備和高空作業設備制造商。2023年3月,其申報材料被受理,同年6月回復上交所首輪問詢后就沒有進行更新。上交所的問詢,涉及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市場地位、營收、生產成本、經銷模式與結算模式等20多個問題。2019年-2021年,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51.64%和24.69%。
勝華波2022年凈利潤為3.85億元,但是在IPO審核中被否。被否原因包括財務內控不規范、收入真實性待核查、關聯方交易公允性、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與凈利潤差異等。
此外,亳州藥都農村商業銀行在最新報告期內凈利潤超過3億元,但也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其2019年-2021年凈利潤分別為5.11億元、4.04億元和4.76億元,2022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77億元。
凈利潤最少的才6651.39萬元。申報稿披露,時代裝飾2020年-2022年度凈利潤分別為1.09億元、1.18億元與6651.39萬元,凈利潤下降明顯。
恒邦能源、昆侖聯通、科峰智能等最近幾年的凈利潤水平均不過億元。
申報稿顯示,恒邦能源2020年-2022年凈利潤分別為6846萬元、7237.5萬元、7055萬元。2023年3月22日監管層發出第一輪審核問詢函,但截至撤回IPO,恒邦能源尚未披露問詢函回復。
2023年,昆侖聯通遞交招股書,其在2023年11月3日回復問詢函后,今年3月1日申請主動撤回IPO申請。申報稿顯示,2021年-2022年昆侖聯通分別實現凈利潤7825.83萬元、8986.94萬元。科峰智能2022年凈利潤出現下滑趨勢。其在2021年實現凈利潤9945.76萬,2022年則減少至8219.45萬元。

資料來源:Wind資訊
什么樣的企業才能上市?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對于上市門檻會有更加嚴格的要求。證監會將認真分析、系統研究適度提高部分板塊財務指標。
“從監管實踐看,目前有的板塊上市財務指標是偏低的,綜合性不足,引導分流企業到合適的板塊作用不充分,證監會也聽到不少市場聲音建議提高上市指標。”嚴伯進表示。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財經》,公司內部已經提高了主板的財務硬性標準。
整體來看,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創業板IPO主動撤回項目數量共計20個。按上述統計口徑,2023年同期,創業板IPO終止項目數量25家。
上述20家主動撤回IPO的企業,其業績表現如何?行業分類呈現哪些特征?
分行業來看,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數量占比較大,達到8家,包括輝芒微電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漢桐集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余企業分屬醫療保健、材料、工業等行業。
從業績來看,上述20家企業中,最新一年營業收入多分布在2億元-6億元區間,數量達17家;最新一年凈利潤不足1億元的有16家。
上述20家企業中,有的在上市路上苦等多年,但最終上市夢難圓。
今年首單在注冊環節折戟的企業菲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菲鵬生物”),上市路走了三年多,但最終上市告吹。
據公開資料,菲鵬生物是一家行業領先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試劑核心原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早在2020年12月,該公司創業板上市申請即獲受理,保薦券商為華泰聯合證券,2022年3月過會,但提交注冊后遲遲未有進展。今年1月,菲鵬生物主動撤回注冊申請文件。
近期,有國資控股公司撤回創業板上市申請。
據深交所3月12日公告,深圳晶華顯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華電子”)3月6日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根據規定,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值得注意的是,晶華電子是由深圳控股(0604.HK)分拆上市,實控人為深圳市國資委。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科創板終止IPO企業數量有8家,均為主動撤回。這一數量略少于2023年同期。2023年同期,科創板有10家企業終止IPO。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8家主動撤回IPO企業中,分行業看,有5家來自醫療保健行業,半導體、能源、工業行業各有1家。
科利德是2024年首單半導體IPO主動撤回案例。該公司是國內專業的高純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最新報告期2022年的凈利潤為4042.73萬元。
2023年以前,半導體行業一度是A股市場上的寵兒。2020年至2023年超百余家相關企業實現上市。但是從2023年開始,半導體IPO環境陡然發生變化。在整個IPO階段性收緊后,半導體企業的上市變難。
科創板中,主動撤回數量最多的行業是醫藥行業。其中,上海捍宇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捍宇醫療”)與上海愛科百發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科百發”)均是采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的企業,兩家公司均未盈利。
捍宇醫療申報稿披露,公司2020年虧損1.62億元,2021年虧損1.95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虧損5962.95億元。
愛科百發為專注創新藥研發的生物醫藥公司。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2年,愛科百發連續三年凈利潤虧損,且虧損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虧損2.14億元。
實際上,2023年上半年,有消息稱,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審核將收緊。從此后IPO審核情況可見,第五套上市標準的審核已呈現出明顯收緊態勢。從2023年6月開始,以第五套上市標準申請上市的企業,沒有一家獲得受理。
嚴伯進表示,從實踐看,科技企業發展可能會有一個未盈利階段,這并不一定意味著這些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差。一些優質的科技企業可以通過上市更好更快成長,但絕不能是那些拼湊技術的“偽科技”企業。對此,證監會將就未盈利企業的科技成色征求行業相關部門意見,更好統籌支持科技發展和保護投資者利益。
主動撤回的另外三家醫藥公司分別是澎立生物、華理生物與澳斯康。澎立生物盈利能力略顯一般。其2020年和2021年凈利潤分別為1435.26萬元與3660.18萬元。
華理生物與澳斯康業績波動較大。華理生物2019年凈利潤為472.43萬元,2021年增至1.07億元,但是經營較為依賴大客戶;澳斯康2019年與2020年凈利潤是-7975.11萬元、-3817.17萬元,2021年凈利潤則增至7186萬元。
實際上,自2023年底,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企業就出現了集中撤單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整個IPO大的審核環境在收緊,此前以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在二級市場上表現也不佳,IPO審核階段性收緊之下,醫藥行業上市變得沒那么容易。其次,2023年醫藥行業的反腐風暴不斷深化,企業自身也越發謹慎。與此同時,整個行業景氣度也在下降。
受滬深IPO收緊以及北交所推進高質量公司擴容等因素影響,北交所一度成為擬上市企業的新選擇。
不過,今年以來,北交所IPO終止企業已有20家,與同期主板終止IPO數量相當,也遠超北交所2023年同期水平(8家)。這些企業包括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曦達”)、上海南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麟電子”)等公司。僅1月單月,北交所就有12家企業終止IPO。
上述終止IPO的20家企業,其業績表現如何?行業分類呈現哪些特征?
從行業來看,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數量較多,包括南麟電子、華曦達等六家企業,其余企業分屬工業、醫療保健、材料、電信服務等行業。
從營收來看,上述企業中,最新一年營業收入多分布在1億元-5億元區間,數量達13家。
有三家企業2022年的營收在20億元以上,為華曦達、濮陽市盛源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源科技”)、江西凱安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安新材”)。
上述20家企業中,超八成(17家)企業最新一年凈利潤不足1億元。其中,南麟電子2022年虧損6174.52萬元。
從單家公司情況來看,年內撤單的北交所擬上市企業中,有的歷經四輪問詢,但終以撤單宣告上市失敗。
2022年6月,南麟電子在北交所的上市申請獲受理,保薦券商為國金證券,該公司原擬投入近6.92億元募資款用于電源管理芯片研發等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但在經歷四輪問詢后,1月18日,北交所官網公告,1月4日南麟電子向北交所申請撤單,北交所決定終止對該公司的上市審核。
南麟電子解釋稱,基于對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和公司實際情況以及未來戰略發展考慮,決定終止北交所上市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