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書 劉以秦
2024年3月14日,歐盟依據《數字服務法》(Digital Service Act, DSA),對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速賣通啟動調查。此次調查的重點在于內容審核、內部投訴處理機制、廣告及推薦系統的透明度、商家的可追溯性、研究人員的數據訪問。歐盟將評估速賣通在這五個方面管理、控制風險的情況。
此前,歐盟已對速賣通進行初步調查,包括要求后者提供風險評估報告、透明度報告等,此次是啟動調查程序。而且,調查程序沒有固定期限,持續時間取決于案件復雜程度、公司的合作程度、辯護權的行使等多種因素。也就是說,調查還沒有結論,而且調查過程可能會很漫長。
在速賣通之前,歐盟也對TikTok進行初步調查,于今年2月啟動調查程序,流程與速賣通的一致。
對此,速賣通回應稱,“我們恪守在運營市場中的一切規章制度,并不斷與歐洲監管機構合作,以確保業務全面符合DSA的要求。速賣通致力于打造一個安全、合規的全球購物平臺。”
今天,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出海發展。受到業務發展階段、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近期各類監管、禁令層出不窮。尤其在電商領域,SHEIN、TikTok、Temu、阿里速賣通等中國公司快速崛起,輸出中國完善供應鏈生產的低價產品,且平臺規則有待逐步完善,引發外國政府對于擠壓當地中小企業,以及售后服務等問題的擔憂。
歐盟是全球市場中的重要版圖,同時,歐盟也是對數據安全要求最高、標準最嚴的市場。2018年5月生效的《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被評價為“史上最嚴”的數據、隱私保護法規,并成為不少國家立法的參考。
截至2024年2月,歐盟已向違反GDPR的組織處以2000多筆、總額超過44億歐元的罰款,處罰對象包括美國巨頭亞馬遜、谷歌、Meta等。此前,中國公司出海體量小,鮮少進入歐盟監管視野。如今隨著業務發展,中國公司也將面臨新的監管挑戰。
DSA是歐盟對2000年通過的《電子商務指令》(e-Commerce Directive)的更新,在非法內容、虛假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作出規定。據DSA,平臺要排除非法內容,廣告和推薦系統要足夠透明,包括使用戶清晰了解相關信息是廣告及其發布者是誰,列出個性推薦系統使用的主要參數等。
該法案適用于所有向歐盟用戶提供服務的平臺。員工少于50人,且年營業額和/或年度資產負債表總額低于1000萬歐元的小平臺,都可以免除大部分義務。
DSA將受監管平臺劃分為四類:超大型在線平臺和搜索引擎(Very large online platforms and search engines,VLOPs和VLOSE)、線上平臺、托管服務商、中介服務商。2022年7月,DSA經歐洲議會批準。2023年8月,DSA開始適用于歐盟用戶超過4500萬(歐盟人口的10%)的平臺,即VLOPs和VLOSE,2024年2月開始適用于所有平臺。
該法案被一些人稱作最嚴格的數字法案,原因之一是天價罰款。在被判不合規決定后違反規定的公司,將面臨最高達其全球年營業額6%的罰款。若公司未能遵守承諾、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對于超期的每一天,歐盟都可定期收取罰金,每日罰金最高達公司全球日均營業額的5%。若侵權行為持續存在,并對用戶造成嚴重傷害,構成威脅生命或安全的刑事犯罪,歐盟可要求公司暫停服務。
歐盟認為,不同主體的義務與其規模、影響力相匹配,因此,規模最大的VLOPs和VLOSE需要遵守最嚴格的規則。它們需要遵守額外義務,比如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風險評估、至少每半年公布一次透明度報告、公開一定時期內投放的所有廣告的資源庫、允許經過審查的研究人員訪問平臺內的所有數據。
2023年4月,歐盟列出首批名單,包括17家VLOPs和2家VLOSE,包括速賣通、亞馬遜商店、蘋果商店、Facebook、Instagram、TikTok、X、Youtube、Zalando(德國電商平臺)、Bing搜索、谷歌搜索等。當年12月,歐盟又在名單中加入Stripchat等三家平臺。
歐洲是僅次于中國、美國的第三大電商市場。
據歐洲電子商務協會(Ecommerce Europe)和歐洲商業協會(Euro Commerce)聯合發布的《2023歐洲電商報告》,歐洲互聯網滲透率已達92%,78%的互聯網用戶會在線上購物;2022年歐洲B2C電商營業額達8990億歐元,預計2023年會增長8%,達到9750億歐元。
歐盟總人口約5億。歐洲48個國家中,27個是歐盟成員國,成員國近半數是發達國家。除英國外,歐洲大國都是歐盟成員國。中國出海企業想要提升海外競爭力,獲取更多商業機會,歐盟是避不開的重要市場。
歐盟新規發布后,眾多公司提出抗議并采取行動。2023年6月和7月,Zalando與亞馬遜分別提起訴訟,認為自己主要提供零售服務,不應被劃分為“超大型在線平臺”。
亞馬遜發言人稱,亞馬遜并非任何歐盟國家的最大零售商,且歐洲每個國家最大的零售商皆未被劃分為“超大型在線平臺”,有失公平。“DSA旨在解決分發言論與信息、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的大型公司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我們同意歐盟委員會的目標,并致力于保護客戶免受非法產品和內容的侵害,但亞馬遜不適用于該范圍。”
DSA要求亞馬遜公開廣告庫,且需向用戶提供退出個性推薦服務的選項,亞馬遜對此提出異議。2023年9月,亞馬遜的訴訟取得部分勝利,歐盟法院同意暫停前者,但未同意暫停后者。
2024年2月,TikTok和Meta對歐盟收費方式發起挑戰。歐盟規定“超大型在線平臺”需為歐盟的監管活動提供資金,費用根據用戶規模分攤,公司用戶越多,支付費用越多,費用上限是公司利潤的0.05%。據媒體報道,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TikTok的費用位居前三,分別為2210萬歐元、1100萬歐元、390萬歐元。
Meta發言人稱,歐盟收費規則有失公平,因為大型公司如果虧損,就不必支付費用,即便它們擁有龐大的用戶群,或帶來很大的監管負擔。TikTok發言人則指出,歐盟使用有缺陷的第三方機構估算TikTok月活數,以此計算費用。
對于中國出海公司來說,應對歐盟監管有幾種方式,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避免被過度或不公平地監管;二是調整產品和服務模式,增加合規投入,確保符合當地法規要求。
多位出海業內人士向《財經》評價,歐盟的監管相對可控,公司有商議和回旋的空間,且即使被處罰,也有相對明確的處罰方案和罰金,不太會出現“頭上懸著一把劍,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掉下來”的情況。
此外,歐盟的監管核心在于個人數據保護,這也是其他市場會陸續跟進的方向,應對歐盟的監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公司的數據合規能力。
近年來,中國出海公司在多個海外市場面臨嚴峻的合規挑戰。
在不少中國公司出海的第一站、地緣與文化接近中國的東南亞,印尼政府為保護當地企業,于去年9月禁止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電商交易,TikTok因此關停電商業務TikTok Shop,后收購當地電商平臺Tokopedia,至今仍在尋找符合政府規定的運營形式;去年11月,印尼官員向總統建議,禁止Temu進入市場。其后,泰國本土賣家也敦促政府,對大量售賣廉價低質產品的電商平臺采取嚴格措施。
今年3月,韓國政府舉行部長會議,提出對速賣通、Temu、SHEIN等中國平臺推出更嚴厲的政策,保護消費者權益。政府將修改《電子商務法》,強制大型外國線上平臺在韓設立公司或辦事處。監管機構也將加強對外國電商公司不公平商業行為的監管。
而在美國,2023年4月,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ion)發布報告,指稱SHEIN、Temu存在數據安全、侵犯版權、貿易違規等問題。該委員會成員由兩黨國會任命,其發布的年度報告,被認為是美國國會、白宮決定美中政策的重要指南。2023年5月,美國蒙大拿州出臺禁令,要求自6月1日起,在該州的政府及第三方公司設備上封禁Temu、Wechat、CapCut、Lemon8等中國應用。
中國公司也在學習并提升應對手段,他們開始雇傭具有國際背景的高管,研究、遵守并利用當地法規。TikTok是典型案例,比如引入新加坡籍CEO(首席執行官)周受資。3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剝離TikTok之后,TikTok通過向用戶彈窗、呼吁用戶阻止封禁法案,到訪國會溝通,為幾十名創作者安排游說“閃電戰”、游行抗議等方式,爭取合法權益。
一位法律人士告訴《財經》,以往中國公司出海規模小,監管壓力不明顯,如今隨著出海業務的發展,中國公司自然會受到各地法律越來越強的監管,這是中國公司提升全球競爭力的一個必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