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璇 劉婉婷 孫奎利
摘? 要:當代城市的發展使地鐵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依托地鐵站衍生的商業空間,優化了城市的商業結構,使城市商圈煥發了新的活力。從TOD的視角探究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耦合設計,以提高地鐵站域的交通可達性、社會效益,滿足用戶需求。以天津地鐵3、5號線為例,調研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空間結構、交通流線、匹配度等特點,評價了天津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匹配度,提出了基于整體性、步行可達性、多樣性和特色性原則的設計策略,旨在構建完整有序、接駁過渡、可識別和多元化的地下商業空間,為我國地鐵站空間開發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TOD模式;地鐵站;地下商業空間;天津地鐵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高校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學科交叉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B2310073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TOD模式與地鐵站商業空間的關系
“TOD模式”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1],最早濫觴于彼得·卡爾索普。它通過在公共交通站點周圍規劃建設商業、辦公、住宅、休閑等空間,提高交通可達性和整體城市活力。TOD模式的核心是公共交通站點,因此在規劃和設計時需要著重考慮站點的位置、規模和服務范圍等。除此之外,TOD模式還需要考慮周邊環境和社區特色等因素,以確保開發出高品質的區域。
TOD模式的設計原則包括:整體性原則、步行可行性原則、特色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2]。整體性原則要求規劃和設計考慮整個城市的發展需要;步行可行性原則要求規劃和設計要考慮步行者的需求;特色性原則要求規劃和設計要考慮周邊環境和社區特色;多樣性原則要求規劃和設計要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城市發展的規劃和設計中靈活運用TOD模式:考慮站點位置、規模和服務范圍等要素,遵循整體性原則、步行可行性原則、特色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可以提高交通可達性和城市活力,滿足社會需求以及經濟需求。
為什么在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耦合設計中運用TOD模式?在TOD模式中,公共交通站點是核心,它對周邊的商業、辦公、住宅等空間的開發和發展有著關鍵作用。為了滿足TOD模式的要求,公共交通站點需要與周邊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統相銜接,形成高效的立體交通網絡。
當前,地鐵站點內的地下商業空間,為追求規模數量而泛化,忽略實際需求與效益的地下商業空間建設大肆充斥于地鐵站點之中,不僅造成地鐵空間的風格分裂與審美的固化,更深深地影響著居民們的出行需求。主體性的缺席與遺失初心的建設侵蝕著城市的地下脈絡,也在潛移默化中抹平人們的精神趣味與人文情愫,地下空間淪為城市失語建設中的“犧牲品”,亟需一個科學合理的理論模式糾偏,以回歸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正軌。
在此背景下,TOD模式逐漸出現在大眾眼前。TOD模式獨有的優勢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地下商業空間,優化城市的商業結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價值,緩解地上資源的緊張,使人們對于地下商業空間的環境形成心理認同感,從空間、風格、功能各方面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地下商業空間不僅是地鐵空間的附庸,還是能夠與地上商業空間媲美、抗衡的特色功能性場域。
二、TOD模式運用于地鐵站商業空間的價值
(一)提升設計水平,滿足人性化用戶需求
商業業態是商業空間提供的不同類型和形式的商品和服務,它可以影響商業空間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地鐵站與地鐵商業空間的過渡區域是連接兩者的重要空間,它需要考慮商業業態的分布和設計,以提高人們的空間體驗和滿意度。然而,目前很多地鐵站與地鐵商業空間的過渡區域存在缺乏人性化設計的問題,對地鐵車站的客流特征缺乏專項研究,尤其是對地鐵客流轉化而來的商業客流特點缺乏有效合理的分析,客流動線、客流心理特征、客流行為特征以及客流交通行為組織均缺乏可行性分析[3]。主要表現在導向性、出入口設計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地下商業空間的過渡區域導向性不佳,缺少明確的指示標識和裝飾元素,致使人們在通往地下商業空間的過程中感到迷茫和壓抑;另一方面,過渡區域的出入口設計落入窠臼,視線封閉,缺乏足夠照明,商店門頭隱蔽不易被發現等問題,使人們在通往地下商業空間的過程中感到困惑,不僅精神需求未得到滿足,同時還會對地下商業空間產生拒絕心理。
有效控制步行距離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地下商業空間人性化水平,切實保障軌道交通的使用率與效率[4]。在地鐵站與地下商業空間耦合的過程中,人性化設計能夠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規劃和設計出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等人群的商業業態,提供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務,滿足用戶在出行過程中的購物、娛樂、休閑等需求。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出行習慣,規劃設計出符合人們行為和心理的交通流線,提供便捷高效、安全舒適的出行服務,減少用戶在換乘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增加用戶在地下商業空間的停留時間。另外,TOD視角下耦合設計中創造出的富有特色和創意的空間形式,比之從前能營造出舒適愉悅的空間氛圍,提升用戶的體驗舒適度和滿意度,激發用戶在地下商業空間的消費欲望。
(二)提高交通效率,優化立體化交通系統
商業交通流線是指商業空間中人群的移動路徑,它可以影響商業空間的功能性和舒適性,在地鐵站域空間中也舉足輕重。然而,當前地鐵站域空間存在難以忽視的交通流線問題,主要表現在地鐵站和商業空間流線不合理、與周邊環境缺乏銜接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地鐵站域空間,地鐵站廳與商業空間一起設計規劃,沒有做預備道路,導致部分單純出入站的人群需要穿越地下商業空間,在客流量較大時間段造成人流混亂和擁堵,影響人們的出行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與周邊環境缺乏有效的銜接,導致人們在換乘過程中需要繞行很遠或上下樓梯,增加了人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降低了人們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適性。
立體交通系統是在城市中利用地上、地下、空中等不同的空間層次,建設和發展多種形式的公共交通工具,形成高效的交通網絡。在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中,優化立體交通系統主要從周邊公共交通系統、周邊地上商業綜合體、周邊地上道路系統三方面入手:在周邊公共交通系統方面,與其進行有效的銜接,如公交、車站、飛機場等,以便形成快速的換乘服務,縮短用戶的出行時間和成本,提高用戶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適性。在周邊的地上商業綜合體方面,與其進行有效的鏈接,如商場、酒店、公司等,形成便捷的進出服務,增加用戶的出行選擇和靈活性,提高用戶的出行滿意度和乘坐地鐵的忠誠度。在周邊的地上道路系統方面,與其進行有效協調,如人行道、自行車道、馬路、過街天橋等,形成安全的通行服務,減少用戶的出行風險和障礙,提高用戶的出行安全性和信任度。
(三)實現社會價值,推動現代化城市發展
地鐵系統的建立對商業環境布局起著導向作用。而地鐵換乘樞紐站有效連接城市空間,使地上、地下空間延續一體化的特點,為地鐵物業綜合開發帶來了商機。地鐵站與周圍地下空間相通,提高了地下空間的可達性和使用價值,促使周圍土地開發多層地下空間[5]。目前,很多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存在著商業空間規劃缺乏系統性設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缺乏與周邊環境的關聯性,導致地下商業空間與城市整體的風貌和氛圍不協調,不利于城市整體的發展;另一方面,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缺乏特色性和前瞻性設計,導致地下商業空間與其他地下商業空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化和競爭優勢,不利于吸引和留住消費者。
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實現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保護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通過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緩解城市的污染和擁堵問題,促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豐富和展示城市文化內涵,通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創意的空間形式,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風貌,增強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不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也可以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形象。
綜上所述,在TOD模式下,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與周邊環境和社區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開發區域。這種區域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地鐵站域的土地資源和人流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充分考慮地鐵站域的社會功能和責任,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因此,TOD模式下的地鐵站域地下商業空間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開發模式,它能夠推動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多方面目標,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三、天津3、5號線地鐵與城市商業空間調研
(一)天津地鐵建設及地鐵商業的發展
自第一條線路1970年4月7日開發以來,天津系統里目前已有19條線路和366個車站(含規劃),橫跨296.6公里,天津軌道交通的發展和運營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改變了城市客運模式,增強了重要商業區的功能狀態,同時改善了重要地區的旅游景點的交通功能。在天津地鐵中,站域范圍內有商業項目的車站以3、5號線最多,以下就以3、5號線為例進行調研分析。
(二)天津3、5號線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的空間類型分析
1.交通樞紐型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交通及匹配度調研——天津站
交通樞紐型地鐵車站周邊往往擁有許多商業開發項目,它們與車站通過地下通道相連,構成一個系統的開發區域。這種區域在建成后,利用地鐵站的人流量和交通便利性,優化了城市的商業結構,煥發了城市商圈的新活力。
天津站是典型的城市交通樞紐型地鐵站點,它集合了7條主干線、8個站點及其內外連通的200多個出入口,是天津市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天津站以下沉廣場為核心,周邊環繞著商務、交通、商業、餐飲等不同類型的商業開發項目,如萬達廣場、東方商廈、百聯、蘇寧易購等城市商業綜合體。這些商業項目與地鐵站通過地下步行系統相互連接,形成了以軌道站點為中心,以站域步行系統為骨架,采取周邊整合發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地鐵車站與商業空間形成了復雜的耦合作用,實現了站域空間一體化的空間格局。
交通樞紐型地鐵車站周邊往往擁有許多商業開發項目,它們與車站通過地下通道相連,構成一個系統的開發區域。這種區域在建成后,利用地鐵站的人流量和交通便利性,優化了城市的商業結構,煥發了城市商圈的新活力。以天津站為例,分析了交通樞紐型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的耦合特點。
2.城市中心型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交通及匹配度調研——下瓦房站
城市中心型的地鐵車站位于城市的核心區域,它們通常采用立體式的商業開發模式,將地鐵車站的交通功能與城市中的其他功能空間在豎直方向上進行疊加,在水平方向上進行擴展,形成集約緊湊、卓越高效、層次分明的功能組織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區域的土地資源和人流資源,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下瓦房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型地鐵站點,商業空間發展模式是從外向地鐵車站內部延伸發展,不僅可以發揮軌道交通本身的優勢,還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當地強度最高的地區,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資源。另外,為了滿足城市空間發展的需求,相較于城市其他發展區域的空間而言,城市中心區的地鐵站域開發需求量更大,而更大的空間開發量可以為站域商業的發展提供可能,通過立體式的商業開發模式,實現了與周邊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協調和關聯,提高了城市中心區域的活力和魅力。
3.商業中心型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交通及匹配度調研——營口道站
商業中心型的地鐵車站周邊有著成熟的商業環境,它們通常采用周邊整合模式的商業開發模式,將地鐵車站空間與周邊的商業空間、步行空間、公共空間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有機的開發區域。這種區域在建成后,利用地鐵車站的客流量和商業空間的吸引力,優化了城市的商業布局,提高了城市的消費水平和生活品質。以營口道站為例,分析了商業中心型地鐵與地鐵商業空間的耦合特點。
營口道站是典型的商業中心型地鐵站點,它位于天津市的老城區,周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商業資源,如天津古文化街、天津鼓樓、天津大悅城等。這些歷史文化和商業資源與地鐵站通過地下步行系統或者商業步行街相連,形成了一個以地鐵站為核心向外延伸發展的開發區域。在這個區域中,旅客可以從地鐵站出入口直接進入周邊的商業空間或文化空間,進行購物、觀光、體驗等活動,也可以從周邊的商業空間或文化設施乘坐地鐵離開。營口道站通過周邊整合模式的商業開發模式,實現了與周邊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協調和關聯,提高了城市老城區域的活力和魅力。
四、天津地鐵站與地鐵商業空間耦合設計策略
(一)遵循整體性原則:空間規劃協調,重視整體布局
在TOD模式的整體性原則中,地鐵車站和地下商業空間被視為一個整體,需要從空間形態、功能、組織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以實現空間的協調和統一。這樣可以發揮地鐵車站和地下商業空間的互補優勢,提高交通效率和商業效益,同時也可以增強空間的品質和形象。
大阪梅田車站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它是一個大型的交通樞紐站,被稱為大阪的地下迷宮,連接有阪神電鐵、阪急電鐵、大阪地鐵和西日本鐵道多條線路,并且連接了多個地下、地上商城,像Diamor大阪、阪急三番街、Whity梅田以及荷貝城、大丸百貨、阪神百貨等知名商業設施以及大阪第一飯店,每日人流量可以達到240萬人。1994年10月12日開發使用的大阪DIOMOR地下街,由JR大阪站以及阪神梅田站進入,經過西北部的圓形廣場,呈放射狀引伸出四條長條形商業街。連點成線,線結塊面,構建成關系緊密的整體性地下商業格局。內部四條長條形商業街,各有其主要功能,互不干擾,分為服務配套商業街、藝術商業街、服飾商業街、餐飲商街。大阪梅田車站通過立體化的步行系統、垂直的流線設計、有效的指引導視,將它們串聯成為有序的整體,使人們可以便捷、高效地通行,在地下也能獲得良好的服務,也讓大阪梅田車站成為西日本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交通要道。
(二)基于步行可達性原則:串聯周邊環境,強化資源整合
在TOD模式的步行可達性原則中,要求在設計中將地鐵車站與周邊的商業空間、步行空間、公共空間有效地連接和協調,形成適宜步行的街道網絡,使交通與購物交融,讓地下商業空間成為一項基本生活內容。這樣可以利用地鐵車站的客流量和周邊的商業資源,提高地下商業空間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也可以增加用戶的出行選擇和靈活性,提高用戶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杭州龍翔橋站是杭州重要的軌道交通樞紐,位于杭州最繁華的商業及旅游休閑區、西湖湖濱唯一的多功能復合型城市綜合體之下。通過龍翔橋站可達湖濱銀泰in77等城市商業綜合體,以及西湖、飛來峰景區,所承載人流量巨大,因此龍翔橋站的交通流線必須充分考慮內部人流動線,站點與重點商業鄰近,接駁空間設置連續不斷的商店引導客流前行。同時考慮時效性,滿足不同時段的消費需求。
另外,地下商業在考慮如何吸引客流的同時,還需要保證人流動線足夠簡單快捷,方便人們快速找到方向,否則不僅會讓人迷失方向,也大大降低了顧客的游覽興趣。通過可達性原則的規劃、設計,龍翔橋站“簡單”的人流動線,不僅吸引更多客流,還充分發揮出地下商業空間的可利用經濟效益。
(三)基于多樣性原則:豐富商業業態,助力空間破圈
在TOD模式的多樣性原則中,要求在設計中將地鐵車站與地下商業空間的功能、形態、組織等方面進行多樣化的設計,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務,滿足用戶在出行過程中的購物、娛樂、休閑等需求。利用地鐵車站和地下商業空間的互動優勢,提高地下商業空間的消費水平和用戶滿意度,同時也可以增加地下商業空間的差異化和競爭優勢,提高地下商業空間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
“站城一體”開發,是將作為交通結點的車站空間與城市開發建設合為一體的開發形式。通過車站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構建全新的城市空間。這個模式根據現有成功案例總結提煉,總結為“軌道交通與城市相符相成,實現共同發展結構的開發模式”[6],內蒙古呼和浩特新華廣場站是借助TOD模式發展的典型案例。基于多樣性原則,建造與5G技術相結合的TOD內蒙古特色文化商街,打造現代化多功能區。如還原古時商街面貌、增加特效天幕以及各色LED燈光,模擬草原、雪山、花林自然場景、建設海底世界等,讓游客在逛街的同時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展現了地方優秀民族文化,增加地下商業空間的差異化和競爭優勢,建設新型養老社區等集群,充分發揮公共交通優勢,連通周邊商業空間,提供豐富的商業業態,由地上引導流量至地下,真正實現了站城一體。
(四)基于特色性原則:強化差異性設計,提高客流吸引力
在TOD模式的特色性原則中,要求在設計中將地鐵車站與地下商業空間的形象、風格、氛圍等方面進行特色化的設計,展示城市的歷史和風貌,增加城市的文化內涵和魅力,提高用戶的體驗舒適度和滿意度,激發用戶在地下商業空間的消費欲望。可以利用地鐵車站和地下商業空間的創意優勢,提高地下商業空間的品牌價值和用戶忠誠度,同時也可以增加地下商業空間的識別度和影響力,提高地下商業空間的市場競爭力。
新加坡烏節灣站是目前新加坡新一代地下TOD商業的代表之一,站點連接了十多個商業綜合體,形成一個大型立體的商業網。在其中,游客可以進行各種日常活動,享受站點內部美輪美奐的設計和充足的照明,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華麗宮殿,與地上商業無異。和大部分陰暗、逼仄的地鐵站域空間產生鮮明的對比,烏節灣站地下空間富有特色和創意,在吊頂設計中大量運用圓弧元素和各色燈光,與商業空間風格吻合,展示了城市文化和氣質,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品質。
五、結語
筆者從TOD模式的視角,探究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耦合設計,以提高地鐵站域的交通可達性、社會效益,滿足用戶需求。以天津地鐵3、5號線為例,調研分析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空間結構、交通流線、匹配度等特點,評價了天津地鐵站與商業空間的匹配度,提出了基于整體性、步行可達性、多樣性和特色性原則的設計策略,旨在構建完整有序、接駁過渡、可識別和多元化的地下商業空間,望能為我國地鐵站空間開發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卡爾索普,楊保軍,張泉.TOD在中國: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與交通規劃設計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梁家豪.基于TOD模式的地鐵車站周邊商業空間規劃與設計辦法[J].中國高新科技,2020(22):54-55.
[3]廖元靖.北京地鐵車站商業現狀調研及策劃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9.
[4]呂雄鷹,潘海嘯.基于E-TOD的大都市區外圍軌道站點規劃管控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區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21(1):127-135.
[5]蔣蓉,陳乃志.地鐵地下空間的功能與可開發商業空間研究——以成都地鐵1號線南段地下空間開發規劃為例[J].四川建筑,2006(6):11-12,16.
[6]盧泰宇,陳先龍,劉明敏.站城一體理念下綜合軌道樞紐預測實踐[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綠色·智慧·融合——2021/2022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論文集.2022:12.
作者簡介:
李子璇,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園林與環境空間藝術設計。
劉婉婷,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景觀與壁畫藝術研究。
通訊作者:孫奎利,博士,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