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琪 郭念琪
摘要:沂蒙精神是在黨和人民的艱苦奮斗中積淀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對推動勞動教育落地、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是以熱愛勞動作為文化基因,符合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必然,最終能夠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針對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所面臨的紅色資源整合難度較大、勞動教育者素質參差不齊、勞動方式單一的現實困境,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機制、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沂蒙精神;勞動教育;大學生;邏輯機理;實踐路徑;教學內容;教學機制;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8-004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聯·資政咨詢”品牌委托立項管理課題“OBE理念下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 23LX005)的研究成果
勞動開創未來,奮斗成就夢想。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國家人才培養、科技振興、經濟發展的強有力力量。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和實踐創造出來的優秀群體意識和可貴革命精神[1],蘊含著勞動的基因和精神品質,是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光輝典范。因此,探究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在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必須解決好沂蒙精神何以融入勞動教育的問題。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是以熱愛勞動作為文化基因,符合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必然,最終能夠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沂蒙精神與勞動教育在內涵上的契合性和追求上的一致性構成了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邏輯機理。
1.熱愛勞動是沂蒙精神的文化基因
勞動是創造一切幸福的必經之路[2]。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勞動為邏輯源泉、以奮斗為精神底色,憑借非凡的毅力和艱苦的磨煉,滋生出的蘊含著豐富勞動基因的民族精神形態[3]。沂蒙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堅定勞動信念、保持勞動熱情、發揮勞動力量、引領勞動風尚,將勞動基因貫穿于艱苦奮斗中。革命年代沂蒙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赴湯蹈火,展示了沂蒙人民敢于斗爭、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無論是在戰爭勝利后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修水庫、建塘壩、改造厲家寨,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經濟,都蘊含了沂蒙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蘊含的勞動基因是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邏輯前提,為沂蒙精神和勞動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旋律,經得起歷史的實踐和檢驗。
2.融入勞動教育是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必然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社會已然奏響“勞動光榮”的主旋律。沂蒙精神作為我國的優秀文化,需要以教育為媒介來繼承發揚其中的精髓,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是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必然。從沂蒙精神的外在灌輸轉變為內在意念的認同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而勞動教育就是其中的一個必要方式。在勞動教育中融入沂蒙精神,能夠引導青少年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發揮沂蒙精神鑄魂育人的功能。可見,將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既能滿足沂蒙精神發展的現實要求,也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沂蒙精神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3.在新時代勞動教育中實現推陳出新是沂蒙精神的實踐路徑
時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沂蒙精神傳承的速度和質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態的確立,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國勞動教育已經進入新時代[4]。新時代賦能勞動教育新內涵,所以勞動教育成為沂蒙精神推陳出新的重要路徑。首先,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上,應系統化地開發新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依托“沂蒙精神”建立新勞動教育課程群,以體系化的方式傳播沂蒙精神。其次,在勞動教育內容上,應設計沂蒙地區傳統手工藝制作等創造性勞動項目,更新沂蒙精神載體,讓沂蒙精神“活”起來。最后,在勞動教育方式上,應依托信息化手段在課內外的運用,實現課堂翻轉,為沂蒙精神的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只有將沂蒙精神傳播與勞動教育實踐相契合,才能真正實現沂蒙精神的高質量傳承與發展。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是沂蒙精神與勞動教育的共同價值追求
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載體,是青少年領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精神動力。沂蒙精神對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5],勞動所具有的生活性、享用性、人文性和體驗性的特點都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因此,勞動教育對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勞動素質,愉悅學生的勞動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達到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正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旨歸。可見,沂蒙精神與勞動教育都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使其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沂蒙精神在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面臨許多現實困境,這阻礙了沂蒙精神向勞動教育的融入。只有深入分析這些困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提升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效果。
1.資源困境:沂蒙紅色資源整合難度較大,難以系統融入勞動教育
沂蒙地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蘊藏著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沂蒙地區的紅色文化遺產數量眾多、資源豐富,但分布較廣且零散,難以被有效整合。在物質文化領域,沂蒙地區留下了眾多革命舊址、革命文物、紀念館等。在精神文化領域,革命時期沂蒙地區流傳下來的紅色歌謠、詩歌、小說,以及新中國建立以后創作的許多歌曲、影視作品、研究著作等不勝枚舉。但是這些資源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跨度都較大,難以進行有效整合。這就導致沂蒙精神只能短暫或片面地浮于勞動教育的某個環節,造成沂蒙精神無法真正融入勞動教育的困局。
2.認同困境:勞動教育者素質參差不齊,難以發揮應有價值
勞動是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教育才是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習慣,使學生形成愛勞動、勤勞動、自覺勞動及創造勞動的精神,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沂蒙精神作為一種優秀文化,對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周圍的環境所感染,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價值觀。然而,一些教師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學生是否習得勞動技能或勞動結果的完成度上,忽視勞動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勞動教育者對勞動教育教育性的漠視,導致沂蒙精神很難發揮其對勞動教育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當前,一些勞動教育者對沂蒙精神比較了解,但較大部分勞動教育者對沂蒙精神的認識不夠全面系統,而且關于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相關研究文獻寥寥無幾,不能引起廣大勞動教育者的重視,沂蒙精神也就難以在勞動教育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3.教學困境:勞動教育方式單一,難以突破固化的融入形式
當前,我國大學生勞動教育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但一些高校的勞動教育實踐仍然以校內義務勞動為主,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內容膚淺片面,使得勞動教育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就導致沂蒙精神在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融合形式較為傳統和固定,只是開展一些常規的勞動實踐活動,極大程度上削弱了沂蒙精神的勞動內涵,直接影響到其融入勞動教育的程度和實效性。同時,一些教育者因為存在對沂蒙精神重視度不高的問題,所以創新教學方法和融入形式的積極性不強,使得沂蒙精神難以突破固定的勞動教育融入形式。
針對沂蒙精神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所面臨的紅色資源整合難度較大、勞動教育者素質參差不齊、勞動方式單一的現實困境,高校需要從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機制、創新教學方式這三個途徑入手,將沂蒙精神有機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提升大學生勞動教育效果。
1.資源整合:優化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
第一,整合沂蒙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沂蒙精神的教育價值。沂蒙地區紅色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按類型可以劃分為遺址遺跡、建筑設施和人文活動三大主類[6]。由于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整合,學校必須對沂蒙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再生開發,在各部門的統一部署和協調下,將沂蒙紅色文化資源連成線、結成網,拓展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方法、內容和渠道,讓沂蒙精神“活”起來,彰顯沂蒙精神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性,用文化熏陶學生,用榜樣感染學生。
第二,嵌入沂蒙文化資源,為勞動教育提供內容原料和精神營養。勞動課程作為一種哲學教育實踐,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7]。所以,應將沂蒙精神融入勞動課程內容,為勞動教育提供素材和營養,在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勞動素養,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崇尚勞動、熱愛勞動。需要注意的是,沂蒙精神融入勞動課程不是簡單地拼盤或鑲嵌,也不是硬塞到勞動課程里,而是一種融合、統整與創造,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學篩選,讓沂蒙精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使學生在有感染力的教學中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獲得精神滋養。
第三,依托沂蒙文化資源,構建勞動課程群。應依據規模、類型、地域等維度將沂蒙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深入的梳理整合,以“沂蒙精神”為依托構建融歷史、社會、道德、語言、藝術于一體的勞動課程群,發揮整體教育功能。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生產活動、服務性勞動和日常生活三種方式開展勞動實踐[8]。基于此,學校可以依托沂蒙精神構建基地研學課程、手工創意課程和職業體驗課程三個課程群。“基地研學”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課程群,下設“追先烈足跡”“歌紅色記憶”“究沂蒙現狀”三個子課程模塊,而三個子課程模塊又下設“學習英雄事跡”等十多種課程。將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能夠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達成育人目標提供豐富的載體和有力的支撐。
2.上下聯動:完善沂蒙精神向勞動教育課轉化的機制
第一,成立領導小組,抓好頂層設計。成立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學校領導小組,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是構建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教學機制的前提。高校研究者和一線勞動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行動起來,選聘杰出人才,組建領導小組,發揮統一集中領導作用,對沂蒙精神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進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導,確定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要求,確保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同時,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監督體系,督促領導小組嚴格執行各項工作,指導和協調好有關部門工作的落實。
第二,完善教學機制,逐步推進落實。首先,領導小組要組織勞動教育教師和管理者學習有關沂蒙精神的書籍、文獻、案例等,設計沂蒙精神融入勞動課的教學內容,制定一套教學方案,并逐步落實。其次,要引導廣大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融入沂蒙精神的勞動課程教學研究,逐步完善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體系。再次,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加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會和感悟,體味內心深處的熏陶和感染。最后,要支持和幫助學生將活動中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化創新精神于有形。
第三,建設校園文化,營造育人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將沂蒙精神融入到勞動教育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有利于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校可以以弘揚沂蒙精神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整體環境為重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如建造相關文化長廊和文化景觀等。同時,還可以開展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優秀文化的洗禮,做到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9]。
3.推陳出新:革新沂蒙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方式
第一,開展跨學科的項目整合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基地研學”模塊的學習以跨學科的項目整合學習為主,包括沂蒙精神、沂蒙小作家、民歌韻律等。“沂蒙精神”能讓學生通過觀察、走訪、調查,傾聽沂蒙文化聲音,繪寫沂蒙歷史細節,參加與沂蒙精神有關的各種文化活動,感知沂蒙精神的偉大力量和沂蒙兒女的可貴與可敬。“沂蒙小作家”是基于沂蒙文化的習作項目,能夠為學生搭建一個觀察發現、實踐鍛煉、體驗提煉、分享交流的習作載體,意在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關注勞動者,感悟勞動,遷移感受,培養想象力,提高寫作水平。“民歌韻律”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創意的整合項目,它將勞作與別具風味的吟誦相結合,能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知理、明禮,形成對沂蒙文化的自信和熱愛。
第二,開展基于社團的課題研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研究能力。“究沂蒙現狀”勞動創意模塊包括“我來做計劃、走訪沂蒙山、分析我在行、策略一點通”,這些學習活動的特點是研究性強。學生社團開展這些學習活動時,可以自主確定研究主題,并自行實踐。這樣的學習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識。“我來做計劃”主要鍛煉學生的自主計劃能力,讓學生根據研究主題和現有條件確定研究步驟,自主收集資料,準備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預設研究結果,有計劃地展開研究。“走訪沂蒙山”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開放的環境中自由探索,進行野外考察、實地探究、社會調查,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我在行”是小組合作共同分析調查收集來的數據,認識家鄉地質地貌,探究家鄉植被生長狀況,了解家鄉文化傳承現狀,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策略一點通”是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針對家鄉面臨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
第三,開展基于多媒體的創新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可以在校園網站設置“沂蒙精神”欄目,上傳收集、整理后的相關紅色故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其次,可以充分運用新媒介,創建紅色微博和微信,以微博和微信的形式編輯紅色故事,通過發布、點贊、轉載、評論等形式,傳播沂蒙地區的紅色故事,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強化對學生情感的熏陶。
參考文獻:
[1]苑朋欣.沂蒙精神內涵解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03):11-14+ 18.
[2]湯素娥.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3]喬麗萍.論沂蒙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 2007(04):86-90.
[4]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11):12-17.
[5]戴家芳.論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勞動載體[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153-156.
[6]鄭昭佩,任燕,齊善忠.沂蒙山區紅色旅游發展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116-119.
[7]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02):82-84.
[8]柳夕浪.全面準確地把握勞動教育內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4):9-13.
[9]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2-03-12].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 tent_53 5320835.htm.
The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Yimeng Spirit into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Jiaqi, Guo Nianqi
(School of Education, Liny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e Yimeng spirit is formed through the arduous struggl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e integration of Yimeng spirit into labor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Yimeng spirit into labor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gene of loving labor,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imeng spirit, and ultimately can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response 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integrating the Yimeng spirit into labo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uneven quality of labor educators, and a single mode of labor,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eaching mechanism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the Yimeng spirit into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Yimeng spirit;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ogical mechanism; practice path;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chanism; teachingmethods